第260节
依稀记得,那时候的朱棣,也是这般仰天大笑。
面对皇帝那含义不言自明的笑声,而胡俨的脸上依旧毫无惧色,他就这样静静地望着朱棣。
但出乎内阁众人的意料,朱棣并没有马上动手。
朱棣深深地看了胡俨一眼后问道:“那依你所言,何谓天命,又何谓大人,何谓圣人之言呢?”
听到朱棣的提问,胡俨回答道:“依微臣所见,所谓天命便是上天的意志,陨石坠落、大地震颤、赤地千里.皆是上天给予君王的警示,意义便在于让君王警醒,反思自己的德行,不要成为被上天厌弃的无道昏君。”
“所谓大人,则是地位尊崇德高望重之人。”
“所谓圣人之言,自然是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的言语。”
听完胡俨的回答,朱棣轻蔑一笑:“那依你的意思来看,朕算不算‘大人’呢?”
此刻,为了心中的道统,胡俨已经豁出去了。
胡俨点头应道:“是,陛下是九五之尊,天子也,当然是大人非但是大人,而且是最大的大人。”
“那按照你的理论,朕可不可‘畏’呢?”
朱棣盯着胡俨问道。
“当然可畏。”
胡俨毫不犹豫的回答,并且抬起头来迎向朱棣的目光。
“哈哈哈哈哈”
朱棣大笑了起来,他的笑声中充斥着讽刺,同样也充满杀机。
“那伱胡俨到底是更畏朕这个大人,还是更畏圣人之言,亦或是天命?”
朱棣再度发难道,语气已经变得冰冷。
胡俨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但却始终保持镇定。
胡俨知道,自己惹怒了皇帝,言辞之间稍有不慎,恐怕不仅是自己的命,而是全家全族连命都会跟着丢掉,虽然他为了道统之争他并不惧怕,但这不代表他是会轻易丢弃自己和周围人性命的人。
胡俨跟练子宁、方孝孺还不太一样。
练子宁、方孝孺是忠于建文帝,而胡俨则是忠于圣人之学。
所以胡俨可以接受换个皇帝,只要这个皇帝继续用圣人之学治天下就好,但绝不接受圣人之学也被动摇、篡改。
“天命、大人、圣人之言,三者都是可畏的威严,不能混为一谈,没有更畏惧哪个。”
胡俨决绝地回答道:“天命的威严,乃是源自于‘天命是万事万物均需遵循的规律’,所以天命的威严跟大人、圣人之言对于人生的威严不是一回事。”
“而大人与圣人之言则属于现世,大人的威严在于权力,圣人之言的威严在于道德。”
“这三者都是需要畏惧的,但正所谓苍天在上,小人不知道天命的威严所在,因而他不惧畏.而小人连天命都不畏惧,那么轻慢德高的大人,蔑视圣人的言论也就丝毫不足为奇了。”
“但是,陛下是大人,不是小人。”
胡俨诚恳说道:“陛下对上顺天应命,靖平国难;对下仁爱百姓、宽宏大量;对中的衮衮大人们,也定能明察秋毫,公平处置。”
朱棣根本不吃这一套,见刚才“三者哪个更令其畏惧”的语言陷阱,胡俨没有踏进去,朱棣干脆挑明问道。
“既然你说天变足畏,祖宗足法,人言足恤,那就是说更化变法这一套行不通喽?”
说罢,朱棣死死地盯着胡俨。
这一次,朱棣是真起杀心了!
要么更化变法行,要么更化变法不行,没有中间和稀泥的选项。
其实历朝历代变法,无非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一个,统治者本人的权力是否足以推行变法。
第二个,统治者本人是否能从变法中获益,因此有意愿有决心推行变法。
这两个条件,朱棣无疑是都符合的。
朱棣是大一统王朝唯一一个以藩王之身造反成功的皇帝,其本人的能力与心性自不必多提,杀伐果断、无惧无畏。
而朱棣今天之所以表现出来的这般坚决,这么想要更化变法。
说到底,跟姜星火的讲课是密不可分的。
朱棣一节节课听下来,早已充分了解什么才叫真正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说的夸张点、不尊重前辈点,真说“三不足畏”王安石也就图一乐,理论加实践双重证明,还得靠姜星火。
你说天变足畏,那你不妨来看看扭秤实验,了解了解什么叫日心说,马上让你“天人感应”的宇宙观瞬间破碎。
你说祖宗足法,那你不妨来看看太祖高皇帝设立制度留下来的一堆带窟窿的烂摊子,藩王制度、宝钞制度、小吏制度.哪个不是姜星火给“祖宗成法”补上的窟窿?哪个不是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更好的实效?
你说人言足恤,摊役入亩收拢江南人心,如今江南百姓丝毫不再留恋建文帝,连儿歌都自发地改成了歌颂新皇帝的善政,怎么解释?
要是非得较真,说老百姓不算人,士绅阶层才算人那你把脖子伸过来,我跟你说个悄悄话。
所以,既然姜星火给朱棣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用以更化变法,又确实能增强大明国力,加强皇权的力量,削弱士绅阶层,朱棣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呢?
毕竟,如果不用姜星火这套东西更化变法,而是继续循规蹈矩。
朱棣想要成就“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千古一帝盖世功业,恐怕多花费的力气,可就不止一点半点了。
变法图强,没有变法,怎么图强?
说来话长,其实也不过是朱棣晃神剎那。
“回禀陛下。”
对面的胡俨已经整理好思绪回答道。
“微臣不是反对整肃大人们的考成法,也不是反对摊役入亩、税制更化,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事情,微臣并非腐儒。”
“至于大明国债、宗藩体系这些事,跟更重要的事情比起来,更是无足轻重。”
胡俨转而严肃道:“微臣反对的,是所谓的扩充钦天监规模,监测天文现象;恢复荀子儒家五圣地位,调整科举内容;宣传圣王之说,树立民族国家概念。”
“——因为,这会动摇天命!”
“动摇天命,就是在动摇儒家道统;动摇儒家道统,就是在陛下的根基!”
胡俨直视朱棣,慷慨激昂道。
“陛下不妨想想,若是天下百姓都变成不再畏惧天命的小人,谁又会畏惧宗法和权威?谁又会畏惧圣人和道德?”
第238章 团结一致的内阁【求月票!】
“若是没有了宗法、权威、圣人、道德,陛下想要依靠什么来长久地统治天下?难道真的要回到五代十国那种‘兵强马壮者王之’,完全蔑视一切秩序与权威的时代吗?”
胡俨的话语,字字诛心。
同时,胡俨却也巧妙地避开了“天命是否真实存在”这个话题,甚至对于很多具体的、不涉及儒家天命道统的更化变法措施,在嘴上都是支持的。
这便是说,胡俨这种级别的饱读诗书的宿儒,如何不晓得儒家天命观只能心证,不能实证?
而且别忘了,胡俨是通览天文、地理、律历、卜算的,尤对天文纬候学有较深造诣,几乎就是个青春版的卓敬胡俨怎么可能不知道天人感应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
但胡俨几乎明摆着告诉了朱棣。
天人感应是否真实,不重要!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究其根本,对于统治者这个最大的“大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大贤至圣先师孔子所说的这君子三畏,而是这君子三畏的下半句话,也就是“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如果“小人”们不畏惧天命,那么基于天命形成的宗法、权威、圣人、道德.这一套统治天下的东西都要被跟着不被畏惧。
没有了这些可畏惧的,人们会畏惧什么?
刀把子!
如果谁的刀把子硬谁就当皇帝,大明还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吗?
你朱棣刀把子硬,好,你是皇帝。
你如果把皇位传给朱高煦,朱高煦刀把子也硬,好,他也是皇帝。
那再往后呢?
是不是就要某个大将来个陈桥兵变故事,黄袍加身称帝了?
赵匡胤为什么明明自己就是武夫出身,却要背叛自己的阶级,搞“杯酒释兵权”,搞“强干弱枝”,搞“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为什么赵宋会出现病态地重文抑武?
为什么韩琦会当面撅了狄青这位一代名将,口称“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
说到底,就是要维护这一套让“小人”们畏服的天命、宗法、权威、圣人、道德,如此才好让赵宋皇室长长久久地统治下去。
否则如果百姓不畏服这些,只畏服刀把子,就会无休止地出现五代十国的乱象。
而朱棣,也听明白了胡俨话语里的意思。
这不由地让杀心已起的朱棣又剎那犹豫。
胡俨不是第二个方孝孺。
胡俨既不像方孝孺那样嘴硬到底,也不像方孝孺那样认死理不放。
胡俨的目的,排在首位的当然是维护儒家道统,但胡俨同时也兼顾了从符合朱棣切身利益的皇权统治方面来讲解。
先维护朱棣的利益,再通过二者的绑定,维护儒家道统,而非一开口就是道统不可变。
胡俨是把儒家天命与皇权统治之间的关系剖析地清清楚楚,讲给朱棣听,告诉他更化变法本身或许没问题,有些更化变法措施也是好的,但是问题在于。
如果其中诸如扩充钦天监规模,监测天文现象;恢复荀子儒家五圣地位,调整科举内容;宣传圣王之说,树立民族国家概念这些东西推行下去,那么动摇儒家天命,几乎是必然的。
动摇了天命,后续一系列用于维持朱棣及其子孙统治的宗法、权威、圣人、道德这些东西,也会跟着被动摇。
那么朱家的根本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所以皇帝伱就要慎重考虑,到底要不要以动摇皇权根基为代价,改变儒家道统,进行变法图强。
内阁众人听罢恍然大悟,不禁佩服胡俨的研学之精。
这些道理,作为大明帝国最顶尖的青年才俊,内阁众人当然也懂。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面对皇帝那含义不言自明的笑声,而胡俨的脸上依旧毫无惧色,他就这样静静地望着朱棣。
但出乎内阁众人的意料,朱棣并没有马上动手。
朱棣深深地看了胡俨一眼后问道:“那依你所言,何谓天命,又何谓大人,何谓圣人之言呢?”
听到朱棣的提问,胡俨回答道:“依微臣所见,所谓天命便是上天的意志,陨石坠落、大地震颤、赤地千里.皆是上天给予君王的警示,意义便在于让君王警醒,反思自己的德行,不要成为被上天厌弃的无道昏君。”
“所谓大人,则是地位尊崇德高望重之人。”
“所谓圣人之言,自然是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的言语。”
听完胡俨的回答,朱棣轻蔑一笑:“那依你的意思来看,朕算不算‘大人’呢?”
此刻,为了心中的道统,胡俨已经豁出去了。
胡俨点头应道:“是,陛下是九五之尊,天子也,当然是大人非但是大人,而且是最大的大人。”
“那按照你的理论,朕可不可‘畏’呢?”
朱棣盯着胡俨问道。
“当然可畏。”
胡俨毫不犹豫的回答,并且抬起头来迎向朱棣的目光。
“哈哈哈哈哈”
朱棣大笑了起来,他的笑声中充斥着讽刺,同样也充满杀机。
“那伱胡俨到底是更畏朕这个大人,还是更畏圣人之言,亦或是天命?”
朱棣再度发难道,语气已经变得冰冷。
胡俨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但却始终保持镇定。
胡俨知道,自己惹怒了皇帝,言辞之间稍有不慎,恐怕不仅是自己的命,而是全家全族连命都会跟着丢掉,虽然他为了道统之争他并不惧怕,但这不代表他是会轻易丢弃自己和周围人性命的人。
胡俨跟练子宁、方孝孺还不太一样。
练子宁、方孝孺是忠于建文帝,而胡俨则是忠于圣人之学。
所以胡俨可以接受换个皇帝,只要这个皇帝继续用圣人之学治天下就好,但绝不接受圣人之学也被动摇、篡改。
“天命、大人、圣人之言,三者都是可畏的威严,不能混为一谈,没有更畏惧哪个。”
胡俨决绝地回答道:“天命的威严,乃是源自于‘天命是万事万物均需遵循的规律’,所以天命的威严跟大人、圣人之言对于人生的威严不是一回事。”
“而大人与圣人之言则属于现世,大人的威严在于权力,圣人之言的威严在于道德。”
“这三者都是需要畏惧的,但正所谓苍天在上,小人不知道天命的威严所在,因而他不惧畏.而小人连天命都不畏惧,那么轻慢德高的大人,蔑视圣人的言论也就丝毫不足为奇了。”
“但是,陛下是大人,不是小人。”
胡俨诚恳说道:“陛下对上顺天应命,靖平国难;对下仁爱百姓、宽宏大量;对中的衮衮大人们,也定能明察秋毫,公平处置。”
朱棣根本不吃这一套,见刚才“三者哪个更令其畏惧”的语言陷阱,胡俨没有踏进去,朱棣干脆挑明问道。
“既然你说天变足畏,祖宗足法,人言足恤,那就是说更化变法这一套行不通喽?”
说罢,朱棣死死地盯着胡俨。
这一次,朱棣是真起杀心了!
要么更化变法行,要么更化变法不行,没有中间和稀泥的选项。
其实历朝历代变法,无非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一个,统治者本人的权力是否足以推行变法。
第二个,统治者本人是否能从变法中获益,因此有意愿有决心推行变法。
这两个条件,朱棣无疑是都符合的。
朱棣是大一统王朝唯一一个以藩王之身造反成功的皇帝,其本人的能力与心性自不必多提,杀伐果断、无惧无畏。
而朱棣今天之所以表现出来的这般坚决,这么想要更化变法。
说到底,跟姜星火的讲课是密不可分的。
朱棣一节节课听下来,早已充分了解什么才叫真正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说的夸张点、不尊重前辈点,真说“三不足畏”王安石也就图一乐,理论加实践双重证明,还得靠姜星火。
你说天变足畏,那你不妨来看看扭秤实验,了解了解什么叫日心说,马上让你“天人感应”的宇宙观瞬间破碎。
你说祖宗足法,那你不妨来看看太祖高皇帝设立制度留下来的一堆带窟窿的烂摊子,藩王制度、宝钞制度、小吏制度.哪个不是姜星火给“祖宗成法”补上的窟窿?哪个不是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更好的实效?
你说人言足恤,摊役入亩收拢江南人心,如今江南百姓丝毫不再留恋建文帝,连儿歌都自发地改成了歌颂新皇帝的善政,怎么解释?
要是非得较真,说老百姓不算人,士绅阶层才算人那你把脖子伸过来,我跟你说个悄悄话。
所以,既然姜星火给朱棣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用以更化变法,又确实能增强大明国力,加强皇权的力量,削弱士绅阶层,朱棣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呢?
毕竟,如果不用姜星火这套东西更化变法,而是继续循规蹈矩。
朱棣想要成就“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千古一帝盖世功业,恐怕多花费的力气,可就不止一点半点了。
变法图强,没有变法,怎么图强?
说来话长,其实也不过是朱棣晃神剎那。
“回禀陛下。”
对面的胡俨已经整理好思绪回答道。
“微臣不是反对整肃大人们的考成法,也不是反对摊役入亩、税制更化,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事情,微臣并非腐儒。”
“至于大明国债、宗藩体系这些事,跟更重要的事情比起来,更是无足轻重。”
胡俨转而严肃道:“微臣反对的,是所谓的扩充钦天监规模,监测天文现象;恢复荀子儒家五圣地位,调整科举内容;宣传圣王之说,树立民族国家概念。”
“——因为,这会动摇天命!”
“动摇天命,就是在动摇儒家道统;动摇儒家道统,就是在陛下的根基!”
胡俨直视朱棣,慷慨激昂道。
“陛下不妨想想,若是天下百姓都变成不再畏惧天命的小人,谁又会畏惧宗法和权威?谁又会畏惧圣人和道德?”
第238章 团结一致的内阁【求月票!】
“若是没有了宗法、权威、圣人、道德,陛下想要依靠什么来长久地统治天下?难道真的要回到五代十国那种‘兵强马壮者王之’,完全蔑视一切秩序与权威的时代吗?”
胡俨的话语,字字诛心。
同时,胡俨却也巧妙地避开了“天命是否真实存在”这个话题,甚至对于很多具体的、不涉及儒家天命道统的更化变法措施,在嘴上都是支持的。
这便是说,胡俨这种级别的饱读诗书的宿儒,如何不晓得儒家天命观只能心证,不能实证?
而且别忘了,胡俨是通览天文、地理、律历、卜算的,尤对天文纬候学有较深造诣,几乎就是个青春版的卓敬胡俨怎么可能不知道天人感应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
但胡俨几乎明摆着告诉了朱棣。
天人感应是否真实,不重要!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究其根本,对于统治者这个最大的“大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大贤至圣先师孔子所说的这君子三畏,而是这君子三畏的下半句话,也就是“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如果“小人”们不畏惧天命,那么基于天命形成的宗法、权威、圣人、道德.这一套统治天下的东西都要被跟着不被畏惧。
没有了这些可畏惧的,人们会畏惧什么?
刀把子!
如果谁的刀把子硬谁就当皇帝,大明还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吗?
你朱棣刀把子硬,好,你是皇帝。
你如果把皇位传给朱高煦,朱高煦刀把子也硬,好,他也是皇帝。
那再往后呢?
是不是就要某个大将来个陈桥兵变故事,黄袍加身称帝了?
赵匡胤为什么明明自己就是武夫出身,却要背叛自己的阶级,搞“杯酒释兵权”,搞“强干弱枝”,搞“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为什么赵宋会出现病态地重文抑武?
为什么韩琦会当面撅了狄青这位一代名将,口称“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
说到底,就是要维护这一套让“小人”们畏服的天命、宗法、权威、圣人、道德,如此才好让赵宋皇室长长久久地统治下去。
否则如果百姓不畏服这些,只畏服刀把子,就会无休止地出现五代十国的乱象。
而朱棣,也听明白了胡俨话语里的意思。
这不由地让杀心已起的朱棣又剎那犹豫。
胡俨不是第二个方孝孺。
胡俨既不像方孝孺那样嘴硬到底,也不像方孝孺那样认死理不放。
胡俨的目的,排在首位的当然是维护儒家道统,但胡俨同时也兼顾了从符合朱棣切身利益的皇权统治方面来讲解。
先维护朱棣的利益,再通过二者的绑定,维护儒家道统,而非一开口就是道统不可变。
胡俨是把儒家天命与皇权统治之间的关系剖析地清清楚楚,讲给朱棣听,告诉他更化变法本身或许没问题,有些更化变法措施也是好的,但是问题在于。
如果其中诸如扩充钦天监规模,监测天文现象;恢复荀子儒家五圣地位,调整科举内容;宣传圣王之说,树立民族国家概念这些东西推行下去,那么动摇儒家天命,几乎是必然的。
动摇了天命,后续一系列用于维持朱棣及其子孙统治的宗法、权威、圣人、道德这些东西,也会跟着被动摇。
那么朱家的根本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所以皇帝伱就要慎重考虑,到底要不要以动摇皇权根基为代价,改变儒家道统,进行变法图强。
内阁众人听罢恍然大悟,不禁佩服胡俨的研学之精。
这些道理,作为大明帝国最顶尖的青年才俊,内阁众人当然也懂。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