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战火再起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进入十二月下旬,俄罗斯进攻伊朗的征兆越来越明显。
  当时,最明显的征兆就是,进入外高加索的俄军突然在十二月十九日,停止了边境地区的巡逻活动,也就是突然安静了下来。可以说,这是非常反常的事情,因为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俄军特种部队一直在边境地区活动,还经常渗透到伊朗境内,期间还与伊朗军队发生过小规模战斗。
  十二月二十二日,一名叛逃的俄军军官带来了一份至关重要的情报。
  当时,伊朗军队与情报机构都不太重视,认为这是俄军设下的圈套,故意向伊朗泄露错误信息。
  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叛逃的是一名高级军官。
  直到两天后,李明阳得到消息,才立即联系伊朗情报机构,希望能够让军事情报局审讯俄军军官。
  虽然当时伊朗还不是中国的盟国,但是两国在情报领域已经展开合作。
  很快,李明阳就认为,这名俄军军官不是间谍,而且带来的情报很有价值:俄军将在二十四日夜间攻打伊朗。李明阳做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有两个,一是这名俄军集团军参谋的母亲是一名伊斯兰教徒,有较强的亲伊斯兰思想,二是他在三个月前受到俄军安全机构调查,差点被革职,调查原因就是他的亲伊斯兰倾向。在获知俄军即将进攻伊朗之后,他才带着俄军的作战计划逃往伊朗。
  李明阳做出这个判断的时候,离战争爆发只有四个小时了。
  可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四个小时。
  在李明阳发出警报后,伊朗情报机构将信将疑的通知了军方。虽然延迟了两个小时,但是伊朗军队、特别是伊朗空军立即采取行动,让绝大部分战斗机升空待命,并且让防空部队进入战备状态。
  此举,至少拯救了伊朗空军三分之二的作战力量。
  二十四日夜间八点,在伊朗大部分军队用晚餐的时间,俄罗斯空军首先发起突击,重点轰炸了伊朗空军基地。
  当时,已经是北京时间二十五日凌晨了。
  收到消息后,牧浩洋立即召开视频电话会议。
  会议进行中,戚凯威收到了虞世辉发来的消息,美以联军在贝卡谷地、戈兰高地与德拉方向上发动大规模进攻。
  显然,美以联军与俄军早就协调好了。
  虽然在此之前,戚凯威与虞世辉都料到,美以联军会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而且很有可能与俄军入侵伊朗同时开始,但是在最初几个小时内,中东的前线局势依然非常危机,几乎有被美以联军突破的危险。
  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贝卡谷地北面,也就是霍姆斯附近。
  策划该方向上进攻的,正是罗林森。
  事实上,罗林森在拿三个美军师进行一场豪赌,他押下的赌注是两个师,而希望赢得的是叙利亚战场上的最终胜利。
  必须承认,罗林森太求胜心切了。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虽然巴拉姆放弃了原先的主张,不再反对发动进攻,但是强调了两点,一是进攻必须有限度,不能把好不容易获得的兵力赔进去,另外就是不要在贝卡谷地方向上下重注。
  作为以军、乃至联军最出色的陆军指挥官,巴拉姆不可能不知道贝卡谷地是个陷阱。
  虽然最初踩进这个陷阱的也是巴拉姆,但是他非常有分寸,一直把贝卡谷地当成牵制叙利亚军队的次要方向,而且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在德拉会战结束之后,叙利亚有三分之一的军团聚集在霍姆斯附近,而以军在这边只动用了三个常备旅有五个预备旅,效费比高得惊人。
  可惜的是,罗林森显然不愿意听从巴拉姆的建议。
  在他看来,如果按照巴拉姆的说法去打,就等于让巴拉姆做主,而他在联军中的地位必然受到影响。
  更重要的是,罗林森有一个非常直接的想法,就是证明巴拉姆是错误的。
  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就能毫不费力的把巴拉姆拉下来,把自己推上去,成为联军的实际指挥官。
  如此一来,罗林森就得在贝卡谷地打一场好仗。
  结果就是,他把第一装甲师与第三步兵师派了过去,还从以军那里获得了两个额外的常备装甲旅。
  按照他的部署,只有第四步兵师留在戈兰高地后方。
  这下,罗林森的进攻意图就没什么秘密可言了。
  早在三天前,蒋博文就注意到了美军的调动,并且向虞世辉做了报告,要求让新到的第二十七集团军守卫南面防线,以便把第十三集团军的主力派往霍姆斯,在贝卡谷地北面狠狠教训美军。
  问题是,中国军队内部也存在分歧。
  虽然有足够多的迹象表明,美军把重点放在了贝卡谷地,但是虞世辉却认为,贝卡谷地并不适合机械化部队快速推进,因此觉得这里不是主攻方向,美以联军仍然会在戈兰高地与德拉附近发动主攻。
  客观的讲,虞世辉的判断也没有错。
  要知道,贝卡谷地确实不适合大部队突击,因为太狭窄了,而且道路条件太差,根本支撑不了大部队作战。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
  在仔细分析了战场局势之后,虞世辉觉得有把握打一场战略反击战,即利用新到的第二十七集团军在德拉附近痛击美以联军。当然,这得有一个前提条件,即第十三集团军必须承担大部分防御任务,并且在防线上消耗掉美以联军的进攻部队,挫败其进攻势头,为第二十七集团军创造反击机会。
  按照虞世辉的部署,第二十七集团军得留在大马士革附近,充当战略预备队。
  所幸的是,蒋博文坚持主见,而且做了大量努力,希望能够说服虞世辉,让他至少能够抽调出足够的预备队来。
  二十三日,在反复磋商之后,虞世辉做出让步,给了蒋博文所需的预备队。
  按照虞世辉的部署,第二十七集团军将承担德拉方向上的防御任务,因此蒋博文能把部署在该方向上的十二支突击集群抽调出来,加上之前留下的四支突击集群,组建一支规模足够庞大的预备队。
  当然,这并不表示可以高枕无忧了。
  要知道,虞世辉仍然想打一场反击战,因此第十三集团军依然要承担戈兰高地与贝卡谷地方向上的防御重任。如此一来,就算蒋博文把半数作战部队抽调了出来,他也得在戈兰高地方向上留下一支足够强大的预备队。事实上,这也是虞世辉做出让步的基本条件,即第十三集团军必须掩护第二十七集团军的右翼,阻止美以联军从戈兰高地方向上突破,让第二十七集团军能够安心在德拉方向上围歼美以联军。
  结果就是,蒋博文的预备队中,有十支必须留在戈兰高地方向上。
  当时,他手里只有六支可以随意调动的突击集群,此外在霍姆斯方向上,还有两支突击集群,即最先与以军交战的那两支部队。
  八支突击集群有多少兵力呢?大概一万二千名官兵。
  在这支部队对面,两个美军师拥有大约三万四千名官兵,十个以军旅有五万余人,总兵力高达八万五千人。
  虽然霍姆斯附近有十二个叙军师,其中一个还是主力装甲师,但是蒋博文与虞世辉都不大指望叙军能做出正面贡献。根据叙军在过去一个多月里的表现,两人只希望不要产生负作用就行了。
  要知道,十一月底在德拉北面的一场小规模战斗中,一支被击溃的叙军步兵部队,差点把前来增援的突击集群冲散。如果不是突击集群的指挥官立即采取行动,在前线枪决了两名带队逃跑的叙军军官,恐怕后果将非常严重。后来,这名中国军官得到了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亲自授予的勋章。
  这就是在二十四日之前,双方在中东战场上的兵力部署情况。
  在作战意图上,罗林森做梦都想在贝卡谷地取得突破,攻占大马士革北面的军事重镇霍姆斯,完成战略包抄行动,然后南下扫荡大马士革,从背后攻击中叙军团在戈兰高地与德拉方向上的作战部队。对方,虞世辉早已严阵以待,打算在德拉附近打一场歼灭战,挫败美以联军的锐气。
  显然,关键战场就在霍姆斯附近。
  只要蒋博文能够守住霍姆斯,就算虞世辉什么都不做,美以联军也会在戈兰高地与德拉发动猛攻,吸引中叙军团的预备队。也就是说,只要蒋博文守住了,虞世辉就能获得梦寐以求的机会。
  至于伊朗方向上的战斗,暂时还不在中国军方高层的考虑之中。
  根据军事情报局的推断,俄军的大规模战略轰炸至少要持续一周,即便情报有误,也要持续三天以上。
  显然,中东战场上的决斗不可能持续一周,也许连三天都要不了。
  在二十五日凌晨的决策会议上,牧浩洋采纳了戚凯威的建议,首先在中东战场上挫败美以联军,再挥师伊朗。
  牧浩洋得去说服黄瀚林,把对俄宣战时间延迟几天。
  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突然参战的效果,打俄军一个措手不及。
  当然,在此之前,中国军队必须在中东战场上获取一次重大胜利,瓦解美以联军的进攻势头。(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