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的科举日常 第133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您去瞧瞧去,这村子里头,但凡是个姑娘家,嫁出去就从未回来过,只要是个男人,媳妇儿全是在外地买回来的,有几个心甘情愿来这鬼地方的?”
  锦绣看实在问不出什么,就把糕点递到对方手里,妇人几乎是用抢的姿势夺过去,拼命往嘴里塞。
  噎住了还不肯罢休,看得人好笑又心酸。
  锦绣让随从另外留下两包点心,带着人直接出了村。
  随从不解:“大人,咱们不再找人打听打听了吗?”
  锦绣翻身上马:“不用了,问不出来的。直接去下一个村子吧,咱们最好在天黑前,转完至少三个村子,晚上还能赶着回家吃饭。”
  等真回家到了吃饭的点儿,锦绣却是钻进书房不出来,还搅和的其他人不好好休息,通判大人就被他喊过来一起找资料。
  主要是找地方志,年限定在开国前后。
  冯大人不解:“大人,您到底要找什么呀?咱们这无头苍蝇似的,着实不下手!您倒是给个方向,下官也好心里有数。”
  锦绣摇头:“就先按着我说的做吧,一切都只是个猜测,等我确定后再告诉你!”
  锦绣这一熬,就是大半夜,终于在天亮前眯了一个时辰。好在锦绣还算幸运,在一本地方志中找到了自己要的答案。
  第二日当众人听到锦绣的推测时,惊呆了。
  冯大人磕磕巴巴道:“大人,您,您的意思是,万水村,就是前朝淮海王圈禁的地方?”
  有人比冯大人更直接:“既然是那位圈禁的地方,岂不是说,民间传言,那位曾经藏了大量海外武器和财宝,有可能被咱们找到了?”
  但有人更现实理智:“大人您的分析确实有理,据说当年淮海王因为谋反被秘密圈禁在江南某地,但谁都不知道具体圈禁在哪里,朝廷对那位斩草不处根的原因,就是因为那位身后的武器和宝藏,听说直到前朝灭亡前,皇帝都在暗中让人寻找宝藏的下落。”
  锦绣将手里的地方志翻到某一页,指给众人仔细看:“万水村应该是从前朝开始,当地官员就刻意让人将里面的利器,包括铁器,以及金银之物全部收缴干净,里面的人全部被人秘密监视着。
  且到了本朝接手地方上的事务时,几乎找不到关于万水村的记载,因此距离万水村不远的庄子,都很少有人知道那个地方的存在。
  因着某些原因,村子里的人从不外出做工,饿的只剩一把骨头了,但香火从未断绝,姑娘家嫁出去几乎一辈子不会回去,或者说不允许回去。
  男子也能在适当的时候,从外面买到女人。试问穷的吃不起饭的一个村子,哪来得闲钱给全村男子买女人?
  就连衙门仅有的知道万水村这个地方的几位大人,也是因为巧合。这地方,压根儿就没给朝廷纳过税!”
  看众人眼中都露出思索的神色,锦绣敲敲桌子:“本官追究这件事,是想确定万水村到底有没有问题。但是将自己的推测告诉你们,主要目的不是让你们探索万水村的前世今生。
  咱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万水村建设成整个明安府的梯田示范村!
  从这一刻开始,收起你们的小心思,不管私底下为了这件事打成狗脑子也罢,但在本官这里,谁若是没办好本官交代的差事,哼!”
  第123章 良心痛  故意的
  锦绣带着衙门众官员, 连着熬了好几夜,终于制定出了初步的万水村梯田改造计划。
  说到梯田,有水平梯田, 坡式梯田和复式梯田之分, 根据当地地形,更适合坡式梯田和复式梯田。
  在改造梯田的同时,还要一并解决好灌溉排水系统。
  锦绣对众人道:“咱们这个灌溉排水系统,按照现有的技术,慢工细活儿,整个州府完工,怕是没个三五年是不成的。
  隔壁康来州去年新出的水泥都听说过吧?这玩意儿的制造工艺虽然对民间来说是个秘密,但对你们来说应该不陌生吧?”
  众人有些为难,冯大人主动开口解释:“略有耳闻, 但工艺真谈不上,下官等人也曾听闻过水泥的妙用, 派人去打听过,但当地官府严防死守, 我们很难知道核心技术。
  不仅康来州, 其他几个州府亦是如此, 不仅对我们, 就是他们彼此间,也是互相防备的, 我们很难钻空子。”
  锦绣大方摆手:“水泥方子我手里就有,但现在时间紧急, 让匠人们从头开始学起,显然是浪费时间,因此几天前, 本官给康来州的成大人去信,跟他们借几个技术熟练的匠人来带带咱们。
  人这两天应该要到了,这事儿冯大人你看着安排一下。”
  冯大人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惊喜,当即答应下来。
  解决了原材料问题,锦绣着重强调:“马上要春耕了,梯田改造的事不能松懈,但也不能影响百姓的正常耕种,这中间的度要诸位自己衡量,咱们先将目光放在包括万水村在内的五个村子里。
  这几个村子非常穷,甚至可以说是祖传穷,每年的收成,对于他们那些大半年吃野菜充饥的人来说,着实算不上什么。
  一定要叮嘱好手下的人,动员村民修建梯田的时候,态度要好,尽量不要与当地村民发生冲突,给差事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这件事交给了通判冯大人处理。
  冯大人笑容满满道:“都是下官分内之事。”
  其实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做好了,是多大的一项功绩,谁都想接手,但交给冯大人,至少大家面上是挑不出错的。
  锦绣敲敲桌子,成功让众人回神:“还有件事,府城最近是不是涌进来很多乡下进城做工的百姓?”
  负责这方面的江大人回答:“确实如此,咱们明安府百姓日子过得一向不富裕,家里地产不丰的,几乎全年都在四处找活儿干补贴家用。”
  锦绣:“那就以衙门的名义,将这些人全部聚集起来,按照世面上的价格给工钱,让这些人帮着去乡下修梯田和灌排系统。”
  锦绣想了下:“一事不烦二主,这件事就交给江大人来办。”
  江大人应下来,又适当提出质疑:“下官估摸着,乡下也用不上那般多人。”
  锦绣直接从书架后的一个格子里拿出一副简单的道路规划图,一一指给众人看:“本官私以为,咱们府城的街道实在残破不堪,且没有秩序。
  府城尚且这样,乡下就更加不用想了,实在于行人不利。索性咱们自己有水泥,回头让多余的劳动力去先将府城的路修一修,就按照本官的图纸来修。
  府城的修好了,就往各个县衙去,想来等明安府所有道路改造完毕,至少也需要两年,这两年时间,就要辛苦程大人了。”
  最后锦绣补充道:“本官看过相关卷宗,村民们往日大多种一些花生芝麻豆类的农作物,别的地方先不管,五个示范村那里,今年一定要种水稻。
  至于水稻种子,会有人给咱们送来的。到时候做好交接工作,这件事就交给孙大人了。”
  其余人也没被锦绣放过,与包产到户一样,手头没事儿的全部打发到下面村子,见缝插针,组织当地官员和百信,赶在农闲时,抽时间进行梯田的改造事业。目光不能只盯着五个示范村。
  倒是有位柳大人,年纪轻轻,平时话很少,存在感比较弱,在众人散场后,特意留下来。
  这人也直接,大概是这些日子摸透了锦绣的性子,知道他是个做事喜欢干脆利落的,于是直接开口说明了缘由:“大人,下官家原本是世代农户出身,到了下官这里,幼时也没少跟着家人一起去田间地头种地收割。
  过了这么多年,下官也放不下老家的几块儿地,农户人家日子过的实在太苦了,因此下官有事没事的除了自个儿琢磨,没少向当地的农户请教。
  近两年,还真被下官发现了一些趣事。比方说有的农户家里沤的肥料撒在地里,庄稼长势极好,还有的人家用不起铁犁,即使好不容易置办一架铁犁,还需两头牛一起拉动方能使用。
  两头牛与农家来说,是一笔天大的财富,因此有农人退而求其次,想办法将铁犁改造了一番,果然两人也能拉动。
  因此,下官想,能不能将此种有益之法通过官府衙门,一并传播开去?”
  锦绣摸摸下巴,思索道:“这是好事啊,不若这样,明儿用衙门的名义发布告出去,就说往后若是有改造犁或者农作物肥料之类的法子,可以来衙门登记。
  若是经过证实,方法确实有效,官府一次性奖励五十两银子。五十两银子,一个普通农家不偷不抢,大概要积攒大半辈子吧,这样也不怕他们发现什么好东西,藏私不肯拿出来了。
  有这五十两银子在前头吊着,也能激发大家的积极性。这件事就交给柳大人吧。”
  柳大人一听双眼就亮了,这些年他除了本职工作外,做的最多的就是这方面的事,自问整个衙门里,没人能比得上自己。
  信心满满的离开了。
  锦绣背着手看了眼空荡荡的大堂,突然感叹:“不管是什么利益目的,但凡是个人,心里就有建功立业,扬名立万的想法啊!这不,只要给个机会,一个个嘴上说不要,身体却身诚实嘛!”
  当然,这些人身体诚实背后还有什么小算盘,锦绣也能猜出一二。
  一连处理了好几天事情,好不容易有空回后院儿去休息,才发现,不仅是自己忙,夫人也没少做事。
  院子里焕然一新,走廊上,院子里的花草充满了生机,假山角落都被打扫的干干净净,来本地后新买的丫鬟婆子,前些日子看着还不甚有规矩。
  这才几日功夫,这些人走在廊下,一个个规行矩步,见到他进来,无声的行了礼后,手头的事情也没耽搁下来。
  径直来到小书房,果然夫人在里面算账,下面站着三个管事,锦绣进去的时候,其中一个管事正汇报完自己的差事。
  锦绣只听他夫人三言两语就将这位管事接下来大半年的差事给安排的明明白白,管事本人也很信服,甚至真心实意的称赞了两句:“夫人想的甚是周到。”
  锦绣默默坐在窗下,捡起倒扣在桌上的书翻看,看内容,竟是神仙志怪的话本,锦绣换了个舒服的姿势,半躺着,没看几页,耳边是自家夫人温和清悦的声音,不知不觉睡了过去。
  等一觉醒来,外间日头正烈,身上搭这一条薄薄的蚕被,夫人坐在不远处翻着一本书看的津津有味,沉迷其中不可自拔,秀美的侧颜让人见之忘俗。
  “老家书房有很多比夫人这话本子更有意思的书,回头我写信给寿伯,让他老人家找人帮咱们运过来,够你看许多年了。”
  姜良缘被锦绣的声音惊动,放下手头的书,笑眯眯的看向他:“醒了?这段时间累坏了吧!”
  锦绣摇头,起身伸个懒腰:“在京城一年多,每天作息都有规律,确实没怎么熬过,一时有些不适应。”
  姜良缘给他拧了个热帕子敷脸,随意问:“万水村那个淮海王的事儿是真的吗?你弄出来的动静挺大,这两日不少夫人上我这儿打听,被我给搪塞过去了。”
  锦绣放下帕子,笑眯眯道:“夫人觉得呢?”
  姜良缘摇头:“拿不准,我听到的都是不知过了几手的消息,做不得准。”
  锦绣也没为难人,将自己的推测说了,最后拉着夫人的手道:“我个人觉得,是真的可能性极大。”
  姜良缘惊讶:“传言淮海王当年从海外寻来了杀伤力极大的武器,且积攒了无数金银财宝,前朝皇室一直在觊觎,现如今,本朝已经历经百年,还有人心心念念的。
  您这大喇喇说出去,就不怕出事啊?”
  锦绣笑眯眯摇头:“怕什么?我已经私下里让附近的驻军秘密驻守在那里,什么人的动作,都在驻军首领眼里。
  且不管是什么人,要找什么,最好的选择,就是混进做工的团体中,去帮万水村的村民修建梯田,改造灌排系统,或者去修路。
  不管是谁的人,目的是什么,只要进了我的地盘儿,统统给我先把手头的活儿干好才能想其他的。”
  姜良缘:“你故意的。”说的十分肯定。
  锦绣笑眯眯的也没反驳,只道:“实在是最近手头的事儿太多,一时忙不过来,下下之选。”
  姜良缘:问问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姜良缘还有个疑问:“夫君你就不好奇淮海王留下的宝物吗?”
  锦绣笑的像个小狐狸似的:“夫人,少说,现在距离前朝淮海王被圈禁,也过去两百年了吧?不管多有用的武器,放上两百年,不好好保养,且不说杀伤力是不是一如往昔,单就这明安府的潮湿气候,日积月累之下,怕是只能生一堆锈迹斑斑的破铜烂铁了吧!
  至于挖出来的财宝,有驻军在那儿守着,只有上缴朝廷的份儿,谁都别想占一个字儿的便宜。”
  姜良缘:“你果然是故意的。”
  第124章 转移视线  淮海宝藏
  不几天, 一心扑在研究各种沤肥方法上的柳大人,十分热情的给锦绣带来一个瘦高的青年人。
  第一眼,锦绣就认出了年轻人的身份, 起身相迎:“郑管事, 怎么是你亲自来了?”
  来人正是元家商队在南方的总管是,繁忙程度与锦绣这个知州不相上下,能抽出空跑一趟,确实让锦绣意外。
  郑管事见到锦绣,实打实的下跪行了个礼,不仅是商人见到官老爷的阶级压制,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开心。
  按照郑管事的想法,之前元家背后虽然也有姜家做依靠,但总归没有自己人来的让人安心。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