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梁山武将
作为抗击黄巢方面军的统帅,杨延昭始终保持着绝对的理智。
他很清楚自己该做的是什么,能做的又是什么。
尽管眼前的黄巢大军看上去濒临崩溃,似乎他一出手胜利就搓手可得,但毕竟只是看上去,实际情况到底是什么样子真的很难说,甚至对方示敌以弱的可能性还相当的高。
毕竟对手的背景复杂,在背后有上下五千年的反贼势力做后盾的情况下怎么高估对手也不过分。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大宋这边以及付出足够的代价请动了边上的三个武魂势力,在代价以及付出援兵就要到来的时候,他就没有必要冒什么险了。
说到底,杨延昭的处境还没有到他需要冒险的时候,所以这时候的他才能稳坐钓鱼台。
但杨延昭坐得稳,不代表别人也能坐得稳。
这一支军队的统帅是杨延昭,但他麾下可有一大批梁山一系的武将。
杨延昭不急,梁山的这一批武将可是很急着要表现一下自己的。
而梁山一系的武将之所以急是因为他们在大宋阵营的尴尬境遇,要知道梁山一系的武将,其实完全可以归到反贼的那一列是大宋阵营对面的那一边。
眼下的这一群梁山武将之所以会归入大宋完全是因为赵匡胤亲自招安的缘故,作为大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宋朝武将心中的威望是很高的。
他亲自招安,以卢俊义为首的一批梁山武将自然心悦诚服,愿为赵匡胤肝脑涂地。
但在拜入大宋之后,梁山的处境并不是很好,挺有些尴尬的。
虽然赵匡胤对他们确实是不错,但他们毕竟是反贼出身,放在大宋如今的阵营当中,他们的背景注定了他们会受到一定的排斥。
梁山武将原本就憋着一口气,准备找个机会证明一下他们的实力,以及对于赵匡胤的忠心。
结果偏偏就在这时候,目前算是梁山一系武将魁首的卢俊义打了败仗这就更加尴尬了。
这一种尴尬的情况,也让梁山一系的武将原本就想要表现自己的心态进一步的激化,这就给了人可乘之机了。
在杨延昭这边依旧稳坐钓鱼台的时候,一个人走进了宁城,会见了杨延昭麾下的梁山武将。
这一个人的身份相当特殊,在这一个人到来之后,杨延昭麾下那些原本就很有想法的梁山武将开始在酝酿着杀出宁城灭掉黄巢军,打出梁山武将的威风来了。
对于这一切,杨延昭依旧一无所知,不仅仅是杨延昭,甚至就连这时候当杨延昭副手的卢俊义也不知道。
不过,梁山一系的武将瞒着卢俊义倒不是对他不信任,是因为他们很清楚,他们跟卢俊义商量这个的话卢俊义绝对不会同意的,他们索性就把卢俊义排除在计划之外。
在卢俊义和杨延昭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在黄巢大军又一次攻城失利,整个军团士气无比低落濒临崩溃的时候,宁城的西城门被打开,一支由梁山武将统帅的军队杀了出来。
这一支杀出来的军队几乎是汇聚大宋麾下所有的梁山一系的武将,大刀关胜、花和尚鲁智深、黑旋风李逵、鼓上蚤时迁等等等等一共十几个武将,率领近三万的大军从西城门杀出。
虽然梁山一系的这十几个武将几乎都是悍将,没有在统帅方面特别出色的武将,未必能够把军队的力量最大化的利用更别说是凝聚军势了。
但这三万大军杀出,还是带着一股骇人的气势。
在十几个悍将的带领之下,如同一只凶兽一般狠狠的咬在了黄巢大军的身上。
黄巢大军原本就因为连番攻城失利而士气低落濒临崩溃,梁山武将这一出手,直接就把黄巢大军西城门的方面军士气给击溃了。
要知道黄巢的大军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普通百姓,全是靠着人数和特殊的武将天赋推起来的气势才有的战斗力,他们的士气一旦被击溃,那基本就是彻头彻尾的乌合之众了。
面对乌合之众,原本就算是精锐的宋军自然是所向披靡,杀的黄巢大军嗷嗷乱叫。
然而看到这一幕的卢俊义和杨延昭却并不开心,杨延昭当场就质问了卢俊义:“这是什么情况?我不是下了死命令不许出城的吗?”
对此本身就毫不知情的卢俊义这时候自然也是一脸懵逼,但他很快的就回过神来:“我立刻下令让他们回来!”
“回来?你确定你现在还能把他们叫回来?”杨延昭指着城下正在大杀四方的宋军道。
作为顶尖武将,并且是在军事指挥上具有一定才能的武将,杨延昭相当清楚,眼下城下的宋军已经杀红了眼了,这时候别说是卢俊义,就算是天王老子也叫不回来他们。
而且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从卢俊义刚刚的反应不难看出,他对于这事并不了解,这就很有意思,这意味着梁山武将刻意的在这一次的计划当中排斥了卢俊义,在这一种情况下,杨延昭对于卢俊义能不能召回梁山武将更没有什么希望了。
看来,卢俊义的上次失败,让他在梁山武将当中的威望降低了不少啊。
不可避免的想到这一点的杨延昭,忍不住看了一眼自己身边的卢俊义,虽然没有说话,但卢俊义却读懂了杨延昭眼中的含义,不过卢俊义这时候并没有计较这些,他这时候更加关注的是眼前的突发事件该怎么解决。
“不管怎么样,他们贸然出战都是我的失职,我这就去召回他们,他们要是不回来我绑都要把他们绑回来。”卢俊义说着,正准备起身下城,边上的杨延昭却阻止了他。
“行了,眼下局势不明,你还是不要下去了,他们既然已经杀出去了,眼下看着战况还不错,那就在观察观察吧,如果能够顺势灭掉黄巢军自然是最好不过的。”
闻言,卢俊义停下了脚步,稍稍犹豫了一下,而恰好就在卢俊义犹豫的这点时间,宁城城下的战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很清楚自己该做的是什么,能做的又是什么。
尽管眼前的黄巢大军看上去濒临崩溃,似乎他一出手胜利就搓手可得,但毕竟只是看上去,实际情况到底是什么样子真的很难说,甚至对方示敌以弱的可能性还相当的高。
毕竟对手的背景复杂,在背后有上下五千年的反贼势力做后盾的情况下怎么高估对手也不过分。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大宋这边以及付出足够的代价请动了边上的三个武魂势力,在代价以及付出援兵就要到来的时候,他就没有必要冒什么险了。
说到底,杨延昭的处境还没有到他需要冒险的时候,所以这时候的他才能稳坐钓鱼台。
但杨延昭坐得稳,不代表别人也能坐得稳。
这一支军队的统帅是杨延昭,但他麾下可有一大批梁山一系的武将。
杨延昭不急,梁山的这一批武将可是很急着要表现一下自己的。
而梁山一系的武将之所以急是因为他们在大宋阵营的尴尬境遇,要知道梁山一系的武将,其实完全可以归到反贼的那一列是大宋阵营对面的那一边。
眼下的这一群梁山武将之所以会归入大宋完全是因为赵匡胤亲自招安的缘故,作为大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宋朝武将心中的威望是很高的。
他亲自招安,以卢俊义为首的一批梁山武将自然心悦诚服,愿为赵匡胤肝脑涂地。
但在拜入大宋之后,梁山的处境并不是很好,挺有些尴尬的。
虽然赵匡胤对他们确实是不错,但他们毕竟是反贼出身,放在大宋如今的阵营当中,他们的背景注定了他们会受到一定的排斥。
梁山武将原本就憋着一口气,准备找个机会证明一下他们的实力,以及对于赵匡胤的忠心。
结果偏偏就在这时候,目前算是梁山一系武将魁首的卢俊义打了败仗这就更加尴尬了。
这一种尴尬的情况,也让梁山一系的武将原本就想要表现自己的心态进一步的激化,这就给了人可乘之机了。
在杨延昭这边依旧稳坐钓鱼台的时候,一个人走进了宁城,会见了杨延昭麾下的梁山武将。
这一个人的身份相当特殊,在这一个人到来之后,杨延昭麾下那些原本就很有想法的梁山武将开始在酝酿着杀出宁城灭掉黄巢军,打出梁山武将的威风来了。
对于这一切,杨延昭依旧一无所知,不仅仅是杨延昭,甚至就连这时候当杨延昭副手的卢俊义也不知道。
不过,梁山一系的武将瞒着卢俊义倒不是对他不信任,是因为他们很清楚,他们跟卢俊义商量这个的话卢俊义绝对不会同意的,他们索性就把卢俊义排除在计划之外。
在卢俊义和杨延昭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在黄巢大军又一次攻城失利,整个军团士气无比低落濒临崩溃的时候,宁城的西城门被打开,一支由梁山武将统帅的军队杀了出来。
这一支杀出来的军队几乎是汇聚大宋麾下所有的梁山一系的武将,大刀关胜、花和尚鲁智深、黑旋风李逵、鼓上蚤时迁等等等等一共十几个武将,率领近三万的大军从西城门杀出。
虽然梁山一系的这十几个武将几乎都是悍将,没有在统帅方面特别出色的武将,未必能够把军队的力量最大化的利用更别说是凝聚军势了。
但这三万大军杀出,还是带着一股骇人的气势。
在十几个悍将的带领之下,如同一只凶兽一般狠狠的咬在了黄巢大军的身上。
黄巢大军原本就因为连番攻城失利而士气低落濒临崩溃,梁山武将这一出手,直接就把黄巢大军西城门的方面军士气给击溃了。
要知道黄巢的大军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普通百姓,全是靠着人数和特殊的武将天赋推起来的气势才有的战斗力,他们的士气一旦被击溃,那基本就是彻头彻尾的乌合之众了。
面对乌合之众,原本就算是精锐的宋军自然是所向披靡,杀的黄巢大军嗷嗷乱叫。
然而看到这一幕的卢俊义和杨延昭却并不开心,杨延昭当场就质问了卢俊义:“这是什么情况?我不是下了死命令不许出城的吗?”
对此本身就毫不知情的卢俊义这时候自然也是一脸懵逼,但他很快的就回过神来:“我立刻下令让他们回来!”
“回来?你确定你现在还能把他们叫回来?”杨延昭指着城下正在大杀四方的宋军道。
作为顶尖武将,并且是在军事指挥上具有一定才能的武将,杨延昭相当清楚,眼下城下的宋军已经杀红了眼了,这时候别说是卢俊义,就算是天王老子也叫不回来他们。
而且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从卢俊义刚刚的反应不难看出,他对于这事并不了解,这就很有意思,这意味着梁山武将刻意的在这一次的计划当中排斥了卢俊义,在这一种情况下,杨延昭对于卢俊义能不能召回梁山武将更没有什么希望了。
看来,卢俊义的上次失败,让他在梁山武将当中的威望降低了不少啊。
不可避免的想到这一点的杨延昭,忍不住看了一眼自己身边的卢俊义,虽然没有说话,但卢俊义却读懂了杨延昭眼中的含义,不过卢俊义这时候并没有计较这些,他这时候更加关注的是眼前的突发事件该怎么解决。
“不管怎么样,他们贸然出战都是我的失职,我这就去召回他们,他们要是不回来我绑都要把他们绑回来。”卢俊义说着,正准备起身下城,边上的杨延昭却阻止了他。
“行了,眼下局势不明,你还是不要下去了,他们既然已经杀出去了,眼下看着战况还不错,那就在观察观察吧,如果能够顺势灭掉黄巢军自然是最好不过的。”
闻言,卢俊义停下了脚步,稍稍犹豫了一下,而恰好就在卢俊义犹豫的这点时间,宁城城下的战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