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灭蝗不忘搞生产
这种让人赏心悦目的奇景。
直接看呆了修了一晚上仙的大唐君臣。
疲惫的精神都仿佛被洗涤了一般,神清气爽了起来。
因为盯着雷暴车的强光球看而红肿酸胀,在朝阳升起的阳光中禁不住刺痛流泪的双眼,也变的一片清凉!
禁不住的深呼吸了一口,苜蓿花海散溢出的淡淡花香。
李世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无极帝君的手段每每都让他感到惊叹不已。
但让他不解的是,既然能催生一大堆不知道干什么用的“野草”,为什么不直接催生各种粮食作物呢?
白玉琦笑了笑解释了一番,不是不能直接催生粮食作物。
而是在随时有可能爆发第二代蝗潮的情况下,种植粮食毫无意义。
需要更加精细伺候的粮食作物,在蝗潮肆虐之下注定了产量不可能高,甚至可能还会颗粒无收。
而洒下种子进行催生后,就不需要太过照料的苜蓿就不一样了。
这种多年生的植物在[植物滋长]的影响下将会持续生长,以确保土地不会因为蝗潮肆虐而变得荒芜。
同时产出的大量牧草,还可以供应给从突厥草原劫掠回来的大批牲畜食用,最主要的是……
白玉琦话说了一半,扭头向身边[神农门]的司农弟子点了点头,他连忙掏出一块传讯牌向谁传递了些什么讯息。
只见浩浩荡荡的车队后方,长长的一列改造竹卡突然忙碌了起来。
一些身罩纱笼的[神农门]弟子,掀开了车厢顶端和底端的进出口。
然后一股盘旋的黑云,在嗡嗡声中从车顶的出口窜了出来,在改装竹卡的上方略一盘旋之后,就突然炸散开来扑向了苜蓿花海。
蜂房车!
这是白玉琦为这次行动,准备的又一生产单位!
早在库峪城大规模移植各种果树集中进行种植时,白玉琦就已经搜罗了野蜂进行驯化和培养,用来给果树授粉。
这一辆蜂房车之中容纳的蜂群规模就超过了千万只,足以跟随着正在[植物滋长]下不断蔓延的苜蓿花海进行迁移。
灭蝗行动的第一波部队是“雷暴战车”,负责在夜间清剿掉大规模的蝗群。
而第二波部队自然就是“飞禽空军”和“家禽陆军”了,负责清剿掉地面上还不会飞行的蝗虫若虫,以及隐藏在泥土中还未孵化的蝗虫卵。
第三波部队则是[神农门]的环境恢复队伍,他们将会跟在前两支部队的身后,在已经没有了大股蝗潮的地区泼洒草种,催生苜蓿恢复环境。
而第四波部队就是这支蜜蜂大军了,它们会趁着二代蝗潮未起之前偷抢一波蜜源,产出大量的蜂蜜为这一次的行动尽可能创造价值,挽回损失。
而这,还不是白玉琦的所有安排,而仅仅只是他所策划的“多层次灭蝗生产计划”之中的一部分而已,消灭蝗虫也不能忘了搞生产嘛!
由于苜蓿花海的生长过程被加速的关系。
原本一年就可以收割四次的苜蓿,再生能力被大幅度增强,每隔六个小时就能进行一次收割。
所以当苜蓿花海一进入盛花期,一大群冒着黑烟的“大怪物”就排着队出现了。
秃秃秃秃的吼叫着冲进了苜蓿花海,将满地茂盛的苜蓿收割一空,只留下短短的光秃茎秆。
蒸汽版联合收割机!
虽然无论是收割效率还是功能,都远不及后世的那些机械怪兽。
可是放在这大唐时空,却已经足以让大唐君臣提前感受一下“种万万顷地,收万万石粮”的画面了。
牧草收割机后面,还跟着传动式打捆机,将被收割起来的苜蓿草打捆成一捆捆一米见方的草包,送上蒸汽卡车运往集中牲口饲养场。
那里还有大批从突厥草原劫掠回来。
却因为中原蝗灾爆发缺少饲料,而被饿的嗷嗷直叫的骡马牛羊等着开饭呢。
这场蝗灾之中,受到损失最大的,反而不是关中百姓,而是被从北疆一路迁徙运回来的大批牲畜。
跟北方草原相比,中原地带的草料本就不足,又恰好碰到蝗灾得不到补充。
以至于负责接收这批牲畜的李世民他们,只能安排牲畜群继续往南方没有受到蝗灾的地区迁徙……反正正闹蝗灾呢,种不了粮食也用不上它们。
大捆的苜蓿草料被送进饲养场,然后直接从车上沿途扔下来,停都不停的直接开走赶回收割地运输下一趟。
而当满足了饲养场的需求后,富余草料则会被送到库安公路两旁建起的饲料加工厂,加工成干饲料和青贮饲料备用。
其中一部分嫩芽甚至会被送进压缩干粮生产厂,代替掉原本需要添加进干粮里的脱水蔬菜,或者送到太极皇都内的美食节上,被进行爆炒、凉拌然后填进吃货们的肚子里。
白玉琦种植苜蓿又不是为了养蝗虫的,当然不会把生长出来的苜蓿草留给被吸引来的蝗虫吃。
这些苜蓿草的作用,仅仅只是用来诱惑蝗潮始终停留在关中京畿地区,不向周边地带扩散而已。
所以只要有蝗潮再度汇聚的迹象出现,大批的联合收割机就会对该地区的苜蓿草进行抢收,坚壁清野绝对不给蝗虫留下繁殖种群的口粮!
这就导致惨遭雷暴车、飞禽大队、走地鸡军团连番打击的蝗群。
再度汇聚起来之后闻着味,直奔种植了苜蓿草的地区赶来的时候。
通常会傻眼的发现,只剩下了一地的残枝败叶和没什么啃头的枝干。
好吧,饿急了其实枝干也是能勉强啃啃的。
但问题是它们还没啃上两口,跟鬼子扫荡一样的雷暴车就又撵着它们的屁股出现了,紧接着就是空中和地面联合清剿。
也就是蝗虫们不会说话,否则肯定会流着眼泪水控诉:这特么也忒欺负蝗了!
见蝗灾得到了控制,无论是白玉琦还是大唐君臣都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能做的他们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就只能看后续发展如何了,所以留下大批人手观察和监控蝗灾之后,各自班师回朝。
直接看呆了修了一晚上仙的大唐君臣。
疲惫的精神都仿佛被洗涤了一般,神清气爽了起来。
因为盯着雷暴车的强光球看而红肿酸胀,在朝阳升起的阳光中禁不住刺痛流泪的双眼,也变的一片清凉!
禁不住的深呼吸了一口,苜蓿花海散溢出的淡淡花香。
李世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无极帝君的手段每每都让他感到惊叹不已。
但让他不解的是,既然能催生一大堆不知道干什么用的“野草”,为什么不直接催生各种粮食作物呢?
白玉琦笑了笑解释了一番,不是不能直接催生粮食作物。
而是在随时有可能爆发第二代蝗潮的情况下,种植粮食毫无意义。
需要更加精细伺候的粮食作物,在蝗潮肆虐之下注定了产量不可能高,甚至可能还会颗粒无收。
而洒下种子进行催生后,就不需要太过照料的苜蓿就不一样了。
这种多年生的植物在[植物滋长]的影响下将会持续生长,以确保土地不会因为蝗潮肆虐而变得荒芜。
同时产出的大量牧草,还可以供应给从突厥草原劫掠回来的大批牲畜食用,最主要的是……
白玉琦话说了一半,扭头向身边[神农门]的司农弟子点了点头,他连忙掏出一块传讯牌向谁传递了些什么讯息。
只见浩浩荡荡的车队后方,长长的一列改造竹卡突然忙碌了起来。
一些身罩纱笼的[神农门]弟子,掀开了车厢顶端和底端的进出口。
然后一股盘旋的黑云,在嗡嗡声中从车顶的出口窜了出来,在改装竹卡的上方略一盘旋之后,就突然炸散开来扑向了苜蓿花海。
蜂房车!
这是白玉琦为这次行动,准备的又一生产单位!
早在库峪城大规模移植各种果树集中进行种植时,白玉琦就已经搜罗了野蜂进行驯化和培养,用来给果树授粉。
这一辆蜂房车之中容纳的蜂群规模就超过了千万只,足以跟随着正在[植物滋长]下不断蔓延的苜蓿花海进行迁移。
灭蝗行动的第一波部队是“雷暴战车”,负责在夜间清剿掉大规模的蝗群。
而第二波部队自然就是“飞禽空军”和“家禽陆军”了,负责清剿掉地面上还不会飞行的蝗虫若虫,以及隐藏在泥土中还未孵化的蝗虫卵。
第三波部队则是[神农门]的环境恢复队伍,他们将会跟在前两支部队的身后,在已经没有了大股蝗潮的地区泼洒草种,催生苜蓿恢复环境。
而第四波部队就是这支蜜蜂大军了,它们会趁着二代蝗潮未起之前偷抢一波蜜源,产出大量的蜂蜜为这一次的行动尽可能创造价值,挽回损失。
而这,还不是白玉琦的所有安排,而仅仅只是他所策划的“多层次灭蝗生产计划”之中的一部分而已,消灭蝗虫也不能忘了搞生产嘛!
由于苜蓿花海的生长过程被加速的关系。
原本一年就可以收割四次的苜蓿,再生能力被大幅度增强,每隔六个小时就能进行一次收割。
所以当苜蓿花海一进入盛花期,一大群冒着黑烟的“大怪物”就排着队出现了。
秃秃秃秃的吼叫着冲进了苜蓿花海,将满地茂盛的苜蓿收割一空,只留下短短的光秃茎秆。
蒸汽版联合收割机!
虽然无论是收割效率还是功能,都远不及后世的那些机械怪兽。
可是放在这大唐时空,却已经足以让大唐君臣提前感受一下“种万万顷地,收万万石粮”的画面了。
牧草收割机后面,还跟着传动式打捆机,将被收割起来的苜蓿草打捆成一捆捆一米见方的草包,送上蒸汽卡车运往集中牲口饲养场。
那里还有大批从突厥草原劫掠回来。
却因为中原蝗灾爆发缺少饲料,而被饿的嗷嗷直叫的骡马牛羊等着开饭呢。
这场蝗灾之中,受到损失最大的,反而不是关中百姓,而是被从北疆一路迁徙运回来的大批牲畜。
跟北方草原相比,中原地带的草料本就不足,又恰好碰到蝗灾得不到补充。
以至于负责接收这批牲畜的李世民他们,只能安排牲畜群继续往南方没有受到蝗灾的地区迁徙……反正正闹蝗灾呢,种不了粮食也用不上它们。
大捆的苜蓿草料被送进饲养场,然后直接从车上沿途扔下来,停都不停的直接开走赶回收割地运输下一趟。
而当满足了饲养场的需求后,富余草料则会被送到库安公路两旁建起的饲料加工厂,加工成干饲料和青贮饲料备用。
其中一部分嫩芽甚至会被送进压缩干粮生产厂,代替掉原本需要添加进干粮里的脱水蔬菜,或者送到太极皇都内的美食节上,被进行爆炒、凉拌然后填进吃货们的肚子里。
白玉琦种植苜蓿又不是为了养蝗虫的,当然不会把生长出来的苜蓿草留给被吸引来的蝗虫吃。
这些苜蓿草的作用,仅仅只是用来诱惑蝗潮始终停留在关中京畿地区,不向周边地带扩散而已。
所以只要有蝗潮再度汇聚的迹象出现,大批的联合收割机就会对该地区的苜蓿草进行抢收,坚壁清野绝对不给蝗虫留下繁殖种群的口粮!
这就导致惨遭雷暴车、飞禽大队、走地鸡军团连番打击的蝗群。
再度汇聚起来之后闻着味,直奔种植了苜蓿草的地区赶来的时候。
通常会傻眼的发现,只剩下了一地的残枝败叶和没什么啃头的枝干。
好吧,饿急了其实枝干也是能勉强啃啃的。
但问题是它们还没啃上两口,跟鬼子扫荡一样的雷暴车就又撵着它们的屁股出现了,紧接着就是空中和地面联合清剿。
也就是蝗虫们不会说话,否则肯定会流着眼泪水控诉:这特么也忒欺负蝗了!
见蝗灾得到了控制,无论是白玉琦还是大唐君臣都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能做的他们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就只能看后续发展如何了,所以留下大批人手观察和监控蝗灾之后,各自班师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