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罪人
这样的父母很难被取悦,也很难接近。情感不成熟的父母会指望别人可以读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需求。可是人与人之间,想要理解别人的感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人们的悲欢并不相通,他们把这当作一种理所当然,而不会感到愉悦。
他们想要他人表现出关心自己身上问题的样子,但是当他人给出建议时,他们又会拒绝。所以当孩子关心这类父母时,并不能得到正向的反馈和回应,反而会因提议被拒绝而产生多管闲事的感觉,对孩子造成伤害。
很明显吧,只是妈妈很喜欢那样的孩子,所以希望孩子也喜欢,甚至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也喜欢,我不是一个个体,而是她生命的延续。对于她来说,她是她自己,孩子也是她自己。
毕竟他能完全的控制自己,却没有办法完全控制孩子,但实际上他也认为我就是他的一部分,所以才会焦虑,暴躁,失控啊。
在家庭中,人其实不会那么紧绷,因为家庭是比其他人更紧密的亲密关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容易表现出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事事三思后行。
打骂这种给孩子松皮的方式,只会断掉孩子对父母的恩情。
作家纪伯伦曾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孩子们从来不该,成为家长泄愤的工具。你以为打孩子彰显了你的权威,但在孩子看来,那也许不过是你无能的表现。
因为人向来是欺软怕硬,那些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打不成材的家长,都是混蛋。
冯都今年三十六岁,从小是球迷,六岁跟老爸上球场看球,初中高中时候,当时甲a所有球队的球员名字基本信息我全都能背过,无脑支持本地球队,冯都为此用不多的零花钱,购买联赛套票,被爸妈发现便是一顿揍。
这热情,全都被国家队越来越差的表现,还有足球界的假球给灭干净了。那种绝望,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后来就戒球了,拒绝跟人聊足球,后来…这次亚洲杯有比赛是儿子告诉我的。
现状,冯都的儿子七岁,入选了当地的俱乐部梯队,完全是因为他喜欢,炎热的夏天30度在外面能踢五六个小时,他真心热爱足球,冯都现在支持他也只是为了让他锻炼身体。至于以后,以他对国内足球的了解,他很难想象可以让孩子以足球为生的。
身边人知道孩子踢足球,第一句话都是,培养踢足球很花钱,这话意味深长。冯都当然知道,不是练球花钱,是送礼花钱!现在这个环境,跟过去,仍然没区别。
冯都经常去看儿子打比赛,这才是真正的比赛,孩子们因为热爱凑在一起,摔倒了不喊不叫,爬起来继续踢,教练吹的很松,全都是为了让比赛更加流畅。
没人恶意犯规,正常身体对抗,家长们凑在一起也纯粹来看热闹,输赢都好,真心为孩子,谁家孩子有了进步,谁做了个好球,一同喝彩。
七岁的孩子们比赛,停球也没差成国家队那样,短传配合,战术思想也一直在线,我们经常感叹,不知道练了那么多年,国家队竟然是那个状态,哎!
冯都这么多年还看国家队,但是已经没有好恶了,不再生气也没法难过,为此,他从来不看五大联赛,因为,看了那个就没法看自己国家球队的比赛。
住在隔壁的王天明情况更加糟糕,因为他不管怎么努力都不能得到父母的赞赏。
冯都对他也很关心,因为他知道王天明并不幸福,伴随着一种我降低要求了你该好好感恩的姿态。
“听了这句,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青年,是不是啃老族,是不是学渣,是不是靠着父母找工作每天无所事事。是不是个彻头彻尾的不能面对现实的弱者。”王天明对冯都说道。
事实上,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整个学生时代我没有任何一次,关键考试出过年级前十,大学、研究生都是全国前十的学校,按所学的专业来说是全国no1,毕业在京找到一份全球500强公司的工作,解决户口,也买了房。
除了工作外隔三差五地给媒体写稿子,自己还运营一个小有粉丝量的公众号。
王天明不觉得自己优秀,里算个普通到再不能更普通的人,在全国的同龄人中算是还凑合。我不求父母为我骄傲,但这种淡淡的失望是什么画风。这种失望贯穿了我的整个人生。有时我都纳闷,我爸妈都是三线城市的普通工薪阶层,他们觉得我应该成为世界首富。
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在我毕业找到工作兴奋地告诉我爸时,他给我写了一封长长的短信,希望我读博士。
让王天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不是非让你考博,是希望你活的有尊严。那个冬天我跑了很多面试场,遇到过奇葩的公司和尖刻的考官,脚后跟被高跟鞋磨破流着血走了两里地都无感,我以为自己真的是个女汉子,结果接到那个短信的时候我还是哭得像个狗。
我知道,无论我怎么努力,他都无法满意。本质上说,我的父母已经是那一代人中很好的父母,他们关心我,照顾我,没有打过我,没有骂过我。可我成年后的每一天每一秒都是为了清洗掉他们给我种下的东西:根深蒂固的自卑和与失落。
所以这些年王天明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父母是这样的?为什么他们要伤害自己的孩子?
后来我想通了,是因为这一代的父母,很多都过了失败的一生。这一代父母在困苦中度过自己的童年、少年,他们所处的时代是对“权威"无条件服从的时代,也是大部分个体对自己生活无能为力的时代。
有些人接纳了失败,有些人接纳不了,他们将失败投射到孩子身上,极希望通过孩子破除自己的焦虑,想要挽救自己的人生。
因为学历事业无法进步的,就要孩子考到高学历;因为穷困受制于人的,就盼着孩子发财;因为当小老百姓处处受挫的,就希望孩子早点仕途得意。
人们的悲欢并不相通,他们把这当作一种理所当然,而不会感到愉悦。
他们想要他人表现出关心自己身上问题的样子,但是当他人给出建议时,他们又会拒绝。所以当孩子关心这类父母时,并不能得到正向的反馈和回应,反而会因提议被拒绝而产生多管闲事的感觉,对孩子造成伤害。
很明显吧,只是妈妈很喜欢那样的孩子,所以希望孩子也喜欢,甚至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也喜欢,我不是一个个体,而是她生命的延续。对于她来说,她是她自己,孩子也是她自己。
毕竟他能完全的控制自己,却没有办法完全控制孩子,但实际上他也认为我就是他的一部分,所以才会焦虑,暴躁,失控啊。
在家庭中,人其实不会那么紧绷,因为家庭是比其他人更紧密的亲密关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容易表现出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事事三思后行。
打骂这种给孩子松皮的方式,只会断掉孩子对父母的恩情。
作家纪伯伦曾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孩子们从来不该,成为家长泄愤的工具。你以为打孩子彰显了你的权威,但在孩子看来,那也许不过是你无能的表现。
因为人向来是欺软怕硬,那些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打不成材的家长,都是混蛋。
冯都今年三十六岁,从小是球迷,六岁跟老爸上球场看球,初中高中时候,当时甲a所有球队的球员名字基本信息我全都能背过,无脑支持本地球队,冯都为此用不多的零花钱,购买联赛套票,被爸妈发现便是一顿揍。
这热情,全都被国家队越来越差的表现,还有足球界的假球给灭干净了。那种绝望,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后来就戒球了,拒绝跟人聊足球,后来…这次亚洲杯有比赛是儿子告诉我的。
现状,冯都的儿子七岁,入选了当地的俱乐部梯队,完全是因为他喜欢,炎热的夏天30度在外面能踢五六个小时,他真心热爱足球,冯都现在支持他也只是为了让他锻炼身体。至于以后,以他对国内足球的了解,他很难想象可以让孩子以足球为生的。
身边人知道孩子踢足球,第一句话都是,培养踢足球很花钱,这话意味深长。冯都当然知道,不是练球花钱,是送礼花钱!现在这个环境,跟过去,仍然没区别。
冯都经常去看儿子打比赛,这才是真正的比赛,孩子们因为热爱凑在一起,摔倒了不喊不叫,爬起来继续踢,教练吹的很松,全都是为了让比赛更加流畅。
没人恶意犯规,正常身体对抗,家长们凑在一起也纯粹来看热闹,输赢都好,真心为孩子,谁家孩子有了进步,谁做了个好球,一同喝彩。
七岁的孩子们比赛,停球也没差成国家队那样,短传配合,战术思想也一直在线,我们经常感叹,不知道练了那么多年,国家队竟然是那个状态,哎!
冯都这么多年还看国家队,但是已经没有好恶了,不再生气也没法难过,为此,他从来不看五大联赛,因为,看了那个就没法看自己国家球队的比赛。
住在隔壁的王天明情况更加糟糕,因为他不管怎么努力都不能得到父母的赞赏。
冯都对他也很关心,因为他知道王天明并不幸福,伴随着一种我降低要求了你该好好感恩的姿态。
“听了这句,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青年,是不是啃老族,是不是学渣,是不是靠着父母找工作每天无所事事。是不是个彻头彻尾的不能面对现实的弱者。”王天明对冯都说道。
事实上,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整个学生时代我没有任何一次,关键考试出过年级前十,大学、研究生都是全国前十的学校,按所学的专业来说是全国no1,毕业在京找到一份全球500强公司的工作,解决户口,也买了房。
除了工作外隔三差五地给媒体写稿子,自己还运营一个小有粉丝量的公众号。
王天明不觉得自己优秀,里算个普通到再不能更普通的人,在全国的同龄人中算是还凑合。我不求父母为我骄傲,但这种淡淡的失望是什么画风。这种失望贯穿了我的整个人生。有时我都纳闷,我爸妈都是三线城市的普通工薪阶层,他们觉得我应该成为世界首富。
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在我毕业找到工作兴奋地告诉我爸时,他给我写了一封长长的短信,希望我读博士。
让王天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不是非让你考博,是希望你活的有尊严。那个冬天我跑了很多面试场,遇到过奇葩的公司和尖刻的考官,脚后跟被高跟鞋磨破流着血走了两里地都无感,我以为自己真的是个女汉子,结果接到那个短信的时候我还是哭得像个狗。
我知道,无论我怎么努力,他都无法满意。本质上说,我的父母已经是那一代人中很好的父母,他们关心我,照顾我,没有打过我,没有骂过我。可我成年后的每一天每一秒都是为了清洗掉他们给我种下的东西:根深蒂固的自卑和与失落。
所以这些年王天明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父母是这样的?为什么他们要伤害自己的孩子?
后来我想通了,是因为这一代的父母,很多都过了失败的一生。这一代父母在困苦中度过自己的童年、少年,他们所处的时代是对“权威"无条件服从的时代,也是大部分个体对自己生活无能为力的时代。
有些人接纳了失败,有些人接纳不了,他们将失败投射到孩子身上,极希望通过孩子破除自己的焦虑,想要挽救自己的人生。
因为学历事业无法进步的,就要孩子考到高学历;因为穷困受制于人的,就盼着孩子发财;因为当小老百姓处处受挫的,就希望孩子早点仕途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