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四章出使倭国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汗,臣的第一策依旧是要有劳范先生,请范先生联系在明朝的内应,继续加大对赵无忌的毁谤和攻击,离间他和崇祯的君臣关系,让崇祯继续不敢启用赵无忌,以便于我军各个击破。”
  “这第二策,若是赵无忌想要加入到锦州之战来,在没有得到崇祯皇帝的许可下,他想走陆路到达辽东几无可能,所以,赵无忌不来则已,一旦前来,他必然会走海路。”
  “大汗可派遣人手,严防死守辽东的各个港口,以防赵无忌的水师登陆,此外,在皮岛以及旅顺口附近,也应布下重兵,免得明军故伎重演,采取围魏救赵之计,以偏师突击我军后方,骚扰侵袭。”
  “至于这第三策,”多尔衮故意停了停,方才说道:“前日臣曾抓获几名倭国细作,一番审问之下,方才知道这伙倭寇的真实来历。”
  “倭寇来历?倭寇不就是德川家光老贼派来的么?”未等皇太极开口子,饶余贝勒阿巴泰已经不解地抢先问道。
  多尔衮哼了一声,笑道:“我等的敌人非常狡猾,不仅是饶余贝勒,便是小王,当初也是如此以为,不过经过小王派人严刑拷打之下,这伙倭寇方才招认,原来他们并非受倭国幕府将军德川家光所派遣,相反,他们乃是德川家光的政敌北条氏的家臣,前来侵袭我大清,乃是故意在倭国与大清之间,挑拨离间,用心极为阴险。”
  这些令大清头疼不已的倭寇,竟然并非幕府将军说派遣?
  多尔衮此言一出,顿时惹得众人纷纷动容,一直以来,满清朝堂上下均是以为倭国已与大明结盟,是以才会三番五次,派遣倭寇前来骚扰袭击大清腹地,今日听了多尔衮的话语,方才知道其中另有隐情。
  “明国这么大的图谋,为何却未曾听闻范先生提起?此外,若非是幕府将军暗中授意,那北条氏又哪来如此之大的势力,前来袭击我大清?据我所知,德川家光极为强势,倭国内部,已再无强大的反对势力。”阿巴泰继续追问,同时略带不满地瞥了范文程一眼。
  多尔衮见状,急忙笑道:“此事须怪不得范先生,若是小王猜测无误,暗中操作运作此事的,应是明国钦州伯赵无忌,而非大明朝堂上的某位大臣,否则以范先生在明国朝堂上的人脉,此事早已为我等所知晓。”
  “此外,小王也已调查清楚,北条氏确实没有如此之大的势力,不过在他们的背后,应就是赵无忌在背后出钱出力,大力支持他们袭扰我大清国。”
  范文程不动声色地向多尔衮投以一丝感激的目光,而站在范文程身边的孔有德,心中则想的更多。
  皇太极想要立豪格为太子,他的心思孔有德早已揣摩的通透,他原本有意率先提出请豪格挂帅出征明国,讨好皇太极,不过听了多尔衮的话语之后,孔有德却又犹豫了起来。
  众所周知,盛京城乃至整个大清的治安缉捕部门,一向是由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所主持管理,而抓捕倭寇的任务,也一直是在济尔哈朗的领导之下,孔有德可不认为是多尔衮亲自出手,派人捉拿住了那几名倭寇,满清诸位亲王一向各司其职,极少会逾越自己的职责,插手他人负责的事务。
  也就是说,多尔衮手中的这几名倭寇,极有可能是济尔哈朗提供给他的,换句话说,莫非这个努尔哈赤最宠爱的侄子,在满清贵族中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和硕郑亲王,已经决定站在多尔衮三兄弟这一边了?
  争夺皇权的政治斗争,一向都是你死我活,不死不休的局面,无论是皇太极,还是有了济尔哈朗相助的多尔衮三兄弟,都不是孔有德所能得罪得起的人,念及此处,孔有德当即打消了主动请豪格挂帅出征的念头,决定再看一看,等一等,待局势更为明朗之时,再行站队,也是不迟。
  屡屡袭击大清的倭寇背后,居然也有赵无忌的影子!又是这个熟悉的对手,每次听到赵无忌这个名字,皇太极便觉得自己右肩的伤口处,隐隐作痛,头脑也是一阵眩晕。
  “布局深远,用意歹毒,此人当真是我大清的心腹之患,此人不除,朕寝食难安。”皇太极情不自禁地喃喃说道。
  “臣愿为大汗解忧。”多尔衮彬彬有礼地躬身对皇太极说道,“臣以为,大汗可派遣一名得力大臣,前往倭国,向幕府将军陈说利害,澄清事实,若是处置得当,或许我大清反而会因祸得福,再得倭国一强力臂助。”
  皇太极强忍住心中对多尔衮的厌恶之情,脸上做出一副贤明温和的样子,说道:“睿亲王言之有理,这确实是个可行之策。”
  他的目光不经意地掠过站在一旁的豪格身上,微不可查地叹了口气。
  豪格还是太年轻,也太缺乏历练,光靠豪格自己的力量,想要对付老奸巨猾的多尔衮三兄弟,难度非常大。
  “豪格,朕有意命你出使倭国,不知你意下如何?”出使倭国风险不大,又能建立功勋,大战之前,让豪格去镀镀金,也是好的。
  “这,”豪格顿时便是面露难色,行军打仗他尚算是名出色的将领,论起口才和拉拢结盟的手段,豪格却是缺欠多多,更何况皇太极事先曾对他暗示过,有意命他挂帅出征锦州,而今皇太极却让他出使倭国,这让豪格颇有些晕头转向的感觉。
  “父王,儿臣,”豪格顿了一顿,方才想出一个极为勉强的借口,“儿臣晕船,恐怕无力担此重任。”
  皇太极听了,当即圆睁二目,气不打一出来!
  真是烂泥扶不上墙!
  白白送这逆子一场功劳,他却还要再三推脱!白白浪费朕的一番苦心!
  不待皇太极发火,多尔衮呵呵一笑,温言说道:“肃亲王长于领军作战,不擅外交,此番出使倭国的任务,臣以为无需劳烦肃亲王,大汗,臣愿为使者,前去倭国。”
  多尔衮这话语一出,众臣对他的好感顿时又添几分,相比遇事推脱塞责的豪格,主动请缨前往倭国的多尔衮,更显得不畏艰险,勇于担当。
  出使任务看似轻松,但大海上常有惊涛骇浪,狂风暴雨,当初元朝时,成吉思汗出征倭国的舰队,便是因为遭受突其而来的狂风袭击,全军覆灭,使得倭国也免去了一场灭国之灾。
  事后倭国更是将这场狂风称为神风,载入史册,关于神风的故事也在倭国一代代地流传了下去,是以出使倭国,看似轻松,实际也隐藏着致命的风险,豪格之所以不愿意去,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即将成为太子,皇太极继承人的豪格,不肯出使倭国,是有他的考虑在内的。
  “也好。”沉吟良久,皇太极终于缓缓点头,勉强同意了多尔衮的主动请缨,心中不禁有些微微气馁。
  “大汗,肃亲王为人端正醇和,有勇有谋,在我军士卒中威望很高,臣以为,此番出征明国,当以肃亲王为帅,统兵出征。”大贝勒代善出列禀道。
  “臣附议。”颖亲王萨哈廉与范文程,孔有德二人也急忙出列,表示支持豪格为帅,出征锦州。
  看着一旁面有得色,顾盼自雄的长子豪格,又看了一眼如谦谦君子般在一旁侍立微笑的多尔衮,皇太极想了半晌,终于摇了摇头。
  “此番出征,事关重大,断然不容有失,豪格还是过于年轻,鉴于敌众我寡,本次出兵大明,朕当再度御驾亲征,以振奋手下儿郎之军心!”
  众人闻言,顿时齐齐色变,代善等人的脸上满是不解之情,豪格的脸色也是为之一滞,只有多尔衮,嘴角上扬,微微露出一丝笑容,看似温和的目光投向豪格,多尔衮心中涌起无穷的杀意。
  不好意思,你挡我路了。
  半个月后,江户。
  佐伯惟教匆匆地走在幕府将军的御苑中,在他的身后,荷兰人德弗里斯和多尔衮两人紧紧跟随。
  佐伯惟教的官职是侧用人,乃是幕府将军近侍里的最高职,原本这种引见外来使者的任务,通常都是交给负责礼仪的奏者番松平忠宪来做,但是今次有所不同,接到大清国的国书之后,幕府将军德川家光极为重视,特意命令佐伯惟教亲自前来迎接德弗里斯和多尔衮二人。
  佐伯惟教身穿宽大的袍服,领着二人匆匆穿过华贵巍峨的唐门,望着身边温文有礼,衣饰奢华,头皮剃得铮亮,只留下一根犹如老鼠尾巴般小辫的多尔衮,眼中露出一丝不易为人察觉的鄙夷之色。
  野蛮人到底是野蛮人,便是再怎么装饰,也终究给人一种沐猴而冠的感觉,佐伯惟教心中暗自想道,倭人相比朝鲜,他们的文化继承了唐,宋的很多精华,他们也跟朝鲜一样,打心眼里看不起这些粗野未开化的女真人。
  带着两人小心翼翼地来到天守阁二层的一处所在,佐伯惟教停下脚步,转身低声对两人说道:“将军正在里面相候,两位请进。”
  德弗里斯冲着佐伯惟教笑了笑,迈步先行,多尔衮也是微微一笑,紧跟德弗里斯走了进去。
  宽敞明亮的屋子里,第三代幕府将军德川家光居高而坐,面色威严,在他的身侧,两名长相俊秀如女子般的小姓,手持宝刀,侍卫在幕府将军的身旁。
  德弗里斯大大咧咧地走了进去,弯腰行礼,“尊贵的将军,我们又见面了。”
  多尔衮走到德弗里斯的身旁,他犹豫了一下,也便躬身施礼,“大清国睿亲王多尔衮,见过幕府将军。”
  “免礼,贵客请坐。”德川家光的声音沙哑,脸色坚毅,作为第三代幕府将军,他向来以脾气暴烈,性情古怪暴躁而出名,他的作风也一向强势。
  幕府将军一职传到德川家光手中时,他面临的已不再是当初战国时代的那种乱世,而正在处于天下一统的发展之初,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
  要稳定,要发展,这就要求倭国上下,只能有幕府将军一个声音,绝不允许任何的反对派以及反对势力出现。
  就在四年前,他费尽力气,派遣出十万兵马,平定了曾喧嚣一时的岛原之乱,不过在岛原之乱中,原本被他以为早已覆灭的北条家族十分活跃,北条家臣小岛茂在此战大放异彩,汇合叛乱军的首领,天草四郎时贞,给予幕府军以极为沉重的打击。
  就连前往镇压叛乱的幕府重臣板仓重昌,也在强攻岛原城的过程中,当场战死,据说是被叛军首领天草四郎时贞所射杀。
  虽然最终幕府军全灭叛军,并将参与叛乱的民众几乎全部屠戮一空,天草四郎时贞也当场战死,但事后清点战场,并未发现此战大活跃的小岛茂的尸体,这让德川家光的心中,不禁残留了一丝阴影,久久不能释怀。
  是以这一次听闻大清国睿亲王前来出使,原本德川家光是不想见他的,毕竟他早已实施了闭关锁国的战略,关上门,过自家的日子,无论是对于大明,还是大清,他都没有半分兴趣。
  但是此番是荷兰人德弗里斯亲自引见的多尔衮,荷兰人在倭国具有独特而超然的地位,再加上听说多尔衮带来了北条余孽小岛茂的消息,这才使得德川家光如此郑重其事地接见了两人。
  倭国虽然闭关锁国,但倭国的闭关锁国,却又与大明和大清不同。
  因为倭国在闭关锁国的同时,又开了一扇小小的窗口,这就是荷兰。
  想必动辄喜欢传播教义的不列颠人和葡萄牙人,荷兰人信奉的是新教,并且他们是纯粹的商人,来到倭国,满脑子想得都是做生意赚钱的事情,对于传教并不热衷。
  所以倭国虽然闭关锁国,却又在长崎专门开设了一处通商口岸,与荷兰人以及郑芝龙进行交易贸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