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762节
“的确,抗联目前虽说组建了纵队一级作为管理机构,但是还是以师为主要作战建制单位,也是以师一级为合成作战基础单位。这是比较符合我国的大部分国土的地形,以及周边国家地形作战特点的。”
“师一级的部队作战能力强,整个部队应变以及灵活性,远比将合成部队的基础放在军一级,我认为更适合一些。所以我们组建的纵队一级并非是作战指挥机构,只是部队管理机构,更没有明确设立兵团一级的建制。”
“我们现在采取的是在战时组建方向指挥部,战后便即撤销的指挥体系。这样部队的指挥机构灵活多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大大的加强。同时部队的编制,也可以根据形势的发展与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也就是平时的部队管理和训练,与战时的指挥体系分开的办法。在训练和装备上,则采取一视同仁,部队素质尽可能的拉平。到了战时还是以师为建制,分别配备给各个方向指挥部作战。”
“原来的纵队司令员和政委,在战时则直接成为指挥部的党委和编制成员。如果战时某一方向,需要两个或是更多的师协同作战,那么会单独派出原来纵队的军政指挥员,负责该方向协调、指挥作战。”
“之所以设置如此的作战指挥模式,因为我很讨厌重庆的那种机构重叠,将本应该层次简单的指挥体系,反倒是搞的异常复杂。更讨厌那种因人设位的做法,几个派系就设置几个副司令长官。”
“苏军的指挥体系我也不是很赞同,现在他们的体系看起来还是可以,但是并不符合未来军事发展的潮流。而且苏军的指挥体系,在某些方面因为过于固定,也有些过于僵化、灵活性不足。”
“不过苏军的整个指挥体系,还是有很多可取的地方。我们眼下设立的指挥与部队管理两条线的模式,就是吸取了苏军、日军以及多个国家军队管理、指挥模式之后,根据我这支军队的性质以及我国的国情,未来军事发展的轨迹而建立的。”
“在战时各级指挥机构应该尽可能的简单,以保证上下政令通达。虽上级尽可能的不要指挥到师,管的太死。但也要不要设立过多的指挥层次。机构繁琐、层层叠叠,反倒是更造成了指挥上的顾此失彼,以及在战场上反应迟缓。”
“我认为指挥层次越简单化,才越有利于战场的指挥。所以尽管部队的规模一直在扩大,但是从来没有设置过兵团,或是更高一级的指挥层次。而是在战时组建战场派出指挥机构,战后便撤销的做法。就是尽可能的减少指挥层次复杂化,压缩机关编制。”
“不过这种做法虽说减少了不必要的指挥层次,但我也知道这其中有些弊病所在。那就是对部队平均作战素质的要求,各级的通讯联络能力,作战参谋的军事素养的要求,都是相当的高。尤其是对各级指挥员的独立作战能力,以及战略眼光水准的要求更是高。”
“两位老总,您二位都是军事大家。有些事情不用我说,您二位都是能看出来的。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作战指挥与管理体系,部队管理机构与指挥机构分开,对一支军队能不能服从上级意志,保证军队能不能服从上级意志的优点所在。”
“的确,这种部队的管理体系对部队的素质,以及指挥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两种体系配合的效率,要求也更高。但优点,要远远大于缺点。只要能够克服这其中的缺点,我想将对我军的未来发展,可以形成一个合理、高效的体系。”
“避免指挥以及各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出现。从我在构思这种管理模式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这一点。除了不断的想方设法提高部队的各种军事素养,以及在部队的心态上不断的调整之外。对高级干部的培养上,尤其注重这些方面。”
“对于他们在战略眼光上,我的要求一向都是走一步、看三步。不断再三提醒他们,在战场上一定要有全局观。不要眼睛只盯着眼前的那盘菜,无论哪个方面,都要尽可能的从全局通盘考虑。”
“战场如棋局,眼光不远,就无法掌握真正的战略主动权。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员,没有养成独立作战能力,如果事事都依靠上级的决心和部署才能作战,那么就是我们这支军队的悲哀。这样的军队只能被动防御,是永远无法打进攻作战的。”
“他杜开山虽说没有挂上兵团司令官的职务,但是实际上是眼下抗联仅有的,负责战略方向指挥的五名兵团一级指挥员。眼光这么狭窄,视线的距离这么短,他还能不能担起上级赋予他们的责任和重担,这一点我看我要重新考虑一下了。”
杨震的这番话落下,两位老总这才明白他为什么如此的动怒。也才知道杨震在看重指挥员的能力同时,也更看重指挥员的眼光,能不能担负起战略方向指挥的职责。他最在意他的部下,对于战局以及未来走向的整体分析和判断。
也就是一个高级军事指挥员,能不能根据战场的变化和发展,牢牢把握住战局变化的脉搏,以及要有相应的全局观。而不是他纠结于某一个单一战场,是不是出现某些判断上的失误。他的怒气是对于自己的爱将在后续作战期间,将战略的重点摆错了方向而产生的怒气。
说实在的,这个杜开山老总还是很喜欢的。胆子大、点子也多,对新战术的接受效率和速度,也是出类拔萃的。看着有一股子冲劲,敢打也敢拼。抗联的所有高级指挥员,老总最喜欢的就是陈翰章与这个杜开山。
观察此次战役,除了这段时间出现了一些不算大的问题之外。整个战役指挥,从整体上来看,还是相当不错的。小的瑕疵自然有一些,但在大局的把握上,对机械化合成作战指挥上,却是相当的出色。
无论是穿插、分割、合围,还是长途奔袭、防御作战,钳制一路、打一路的一系列战术运动,打的是相当的出色。尤其是对坦克和机械化运用相当的精彩,丝毫不见拖泥带水的地方。该果断的时候,从来没有手软的时候。
沧州没有完成对二十二师团合围,根子除了有些麻痹大意之外,沧州的特殊地形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沧州这里到处都是盐碱地,冬季的冻土层基本没有。坦克一碾压到处都是泥潭,也限制了抗联的机械化部队行动。
而日军本身轻装步兵的行军能力极强,又专门采取了相对应的战术。让二十二师团一部分跑掉,倒也不能说完全是杜开山的责任。毕竟这里独特的地形特点,杜开山还是很不熟悉。对哪里是不适合坦克、机械化部队运动的盐碱地还没有做到了如指掌。出现点问题,也并非与是他有意的。
至于德州,虽说二十二师团残部抵达德州。援军增援的一个师团,也进入了德州城内。但是两个师团,一个在空袭之中整体实力受损,不经过修整短时间已经无力应战。一个兵力丢掉了三分之一,已经无力在担负任何大规模的作战行动。
这两个师团即便已经撤进了德州,也不过是坐困孤城而已。即便是加上原有的部分兵力,但总实力也最多只有一个师团。而在他们的周边,除了抗联的几个师之外,还有渤海军区主力以及山东军区一部。
日军在此战之中,损失的兵力太多了,单就任何一个单独战场,已经很难凑出足够的兵力。抗联南下部队不主动出击,德州城内的日军恐怕已经谢天谢地,哪里还敢主动出击?除非日军能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找到相当数量的援军。实际上整个德州战场,在短时间之内基本无战事。
同时眼下冀鲁豫区也已经无大股日军,剩余的少量日伪军,也不可能与他们这么大一支部队抗衡。如果能尽快的彻底收复冀鲁豫区,那么面对日军的反扑,至少在中线防御纵深会大的多。
与冀鲁边区战场,也可以连成一体。如果能在短时间之内,收复冀鲁豫地区大部分地区,百利而无一害。再加上他们都是机械化部队,行动速度快,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拿下整个冀鲁豫地区。
估计也正是出于这些考虑,杜开山才敢以一个师钳制,不,应该是向德州示威,逼迫德州的日军闭城死守不敢出城应战,以争取一定的时间,先解决其他方向的后顾之忧。为迎接日军可能存在的全面反扑,做好战略上的准备。
第1950章 急需喘口气
不过虽说有瑕疵,但在整体上老总认为杜开山表现的还是很出色。同时他也很喜欢这个年轻的,也相当有个性的干部。同时老总也认为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该给机会还是要给机会的。所以老总看出杨震极度不满之后,还是想为杜开山说两句话的。
老总认为杨震培养干部上,的确相当的有一套。更注重将将的他,这些年带出了相当一批同样年轻有为的将领。同时不以亲疏量才使用,尽可能的做到一碗水端,不管职务高低有能者居之。也快刀斩乱麻干净利落的解决了,部队组成成分相对复杂,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之间的矛盾。
尤其是中国人固有的,甚至在某些军队之中已经成为顽疾的山头主义,在抗联之中解决的很彻底。说实话能将这么多山头的部队,捏到一起并在短时间之内形成战斗力,而且没有产生什么太大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老总可是听说,原来的老抗联自身的山头主义,因为部队来源很复杂本身就很重。再加上关内调来的大批干部,将这么多山头捏到一起,这难度就相当的大。但他年纪轻轻,却将这个问题解决的很好。带兵的手段与方法也多,带出的部队个顶个的嗷嗷叫。
可老总也感觉,杨震在很多时候威严过重,也有些不利于干部的成长。他在抗联所有高级干部之中,年龄虽然是最小的。甚至很多营级干部,都要比他的年纪大。但所有的干部在桀骜不驯的干部,却是在他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出,简直比绵羊还要温顺。
虽说老总也知道,杨震的年纪太轻了。带兵如果不以威严为主,恐怕根本就拢不住部队。除了在战场上表现让这些人心服口服之外,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带兵手段,也很难让这帮家伙俯首顺耳。
就算有再严格的纪律,但也只能管住人,你也管不住心。如果真的不能做到服众,就算纪律在严格,在指挥关系理顺上也是要出现问题的。论起资历,人家都在东北苦战多少年了,都已经是师长、团长了。你这个关内来的小连长,凭啥指挥人家?就你打了几场胜仗?
更何况关内调来的干部之中,当年他的老上级、老首长,这数量可是相当的不少。纪律是纪律,但要想让人家真的服气,带兵的人没有一定的超长手腕是相当困难的,这部队指挥起来也很难顺畅。
除了在用人上,要尽可能的一碗水端平之外,其余的就靠自己的能力以及驭下手段了。杨震年纪轻轻能牢牢的掌握住这么一群骄兵悍将,只讲纪律恐怕也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再加上他年纪太轻,驭下的时候以恩威并济倒也是一种手段。
什么不怕一号怒,就怕一号笑。不怕一号骂人,就怕一号不说话。这些尽管都是抗联下面干部,在私底下议论的。老总从关内部队调往东北干部口中,早就知道这些评价,也知道杨震给下面干部带来的那些无形,但是却巨大的压力。
老总更是曾经亲眼看过从关内调来的一个干部,还是当年杨震在一二九师的上级,一个红军时候的老干部。调来才半年,眼下堂堂抗联头等主力师的政委。在杨震这个比他小了近六岁的当年老下级面前,就连大气都不敢出。
能把这个当年在一二九师都有名的桀骜不驯的家伙,这么短的时间之内给摆弄的如此老实,眼前这个年轻人带兵的手段可谓一般。这其中除了杨震战功赫赫,在部队之中的威望无人可及之外,这其他的意味可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老总知道杨震年纪轻轻,就带出这么大一支军队,还将部队的指挥与管理关系,理顺的如此之顺畅。将领一出畅通无阻,其指挥关系之顺,甚至远远超过关内部队。其中所付出的艰辛究竟有多少,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恐怕外人远远的无法想象。
其实老总也知道,杨震一向只是抓大放小,其实对一些末节的事情并不是很看重。除了对高级指挥员要求的比较高一些,也没有要求所有的干部都德才兼备。可部队上下对他,那种敬畏与畏惧交杂的感觉,却是从骨子里面发出来的。
尽管老总也知道,除了军事素养上过于苛刻之外,杨震其实对干部也相当的爱护。恩威并济这两手,杨震还是很熟练的。一方面慈不掌兵,一方面对部队的干部关心,还是相当足够的。
甚至还搞出一个什么《现役军人婚姻保护条例》,专门保护干部的婚姻。但老总还是认为积威太过,驭下太过于严厉,也不利于干部成长,也不利于杨震自己本身的成长。慈不掌兵,这不是错误。关键这个严的度要把握好,不能太过于苛了。
有些问题现在是战争年代还看不出来,等到视线和平了,这过度压制积累下来的后果,恐怕就要显现出来了。杨震毕竟还很年轻,今后的路还很长。现在因为年轻,带兵以威为主。但是在今后,他这种性格会很吃亏的。
像今天的这个事情,杨震有理由生气。但是因为一次并未造成什么真正后果,其实也并不算什么太大的失误,就撤换这么重要的一个指挥员,这未免多少有些小题大做了。毕竟撤换一个干部容易,但是培养一个干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还是这么优秀的干部。
听完老总很是下了一番苦心的劝说,杨震却是只微微的叹了一口气:“老总,我们与日军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什么时候看到过日军畏战过?一旦有战场需要支援的时候,日军的反应和动作,乃至效率都远远超过了任何一支军队。”
“将令一出,则军破身死,这句话虽然出自我们中国的兵法。但执行上这一点,日本人要远比我们做的好。差距就是差距,这没有什么好避讳的。相对于我们自己,日军在某些方面的优点,我该承认还是要承认的。”
“日军的确是一支野兽一样的兽性军队,但是在很多方面却很值得我们学习。在眼下整个战局之中,一旦形势哪怕是有局部的变化,日军绝对不会不用德州的日军。因为这里的日军,是距离整个战场最近的日军一部。从兵力的数量上,也可以说相当的充裕。”
“同时德州的战略位置,也决定了日军在这里保持一支部队,无论转向那个方向,我军都会犹如芒刺在背。我军在眼下整个华北战场,无论下一步行动的方向是那里,都会是一把威胁我军行动的尖刀。”
“但我军眼下兵力已经使用到了极致,兵力使用上也太过于分散。而且部队连续作战不仅异常疲劳,伤亡也已经相当的重大,不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已经难以继续作战。在还要应对日军可能会出现的战略反击情况之下,暂时无法夺取德州,也无力进入山东境内。”
“至少在短时间之内,山东境内的战斗,还需要山东军区部队独自承担。我们能给予的支持,除了武器弹药方面,恐怕就是在战术上的佯动,将日军的注意力分散,并将其相当的一部分吸引到德州周边。”
“我决定在眼下的河北战场,全军暂时转入防御作战,并利用这段时间短暂的平静转入整补,以及囤积弹药和物资。同时在冀鲁边保持一定的压力,以逼迫日军在黄河故道以北与我军决战。”
“所以在德州方向保持对日军足够的压力,摆出我军进攻山东的态势,以为我军短暂修整争取时间,以及配合山东战场这是必须的。二位老总,杜开山如果将六成的兵力放在德州,整个山东黄河以北的日军的兵力将会全部被吸引住。”
“我山东军区部队的活动空间,将会大大的增加,也会减轻山东军区正面的压力。与陈翰章所部配合,对山西和山东战场,分别给与策应和支援。并给我们争取喘息的机会,以及整补的时间。”
“老总,游击战与运动战,不单单是我们的长项。以日军各级指挥官的军事素养,以及野战师团的训练,要是真和我们反过来玩起这种战术,以德州为基地,对我们后方进行大规模的骚扰与破袭战,我们该如何应对?”
“就算玩这种战术,我们是他们的老祖宗,并不怕他们。但是一旦出现日军采取的这种战术,将会极大的牵制我军的兵力。而眼下进攻德州,对我们来说却是触一发而动全身。尤其眼下至少在短时间之内,在部队急需喘口气的情况之下,暂时我们还无力发起新的一轮攻势。”
“除了部队连续作战伤亡过大,急需整补之外。我们的补给线,在平汉铁路完成整修之前,已经是延伸到了极致。最关键的是,在暂时还没有摸清楚日军下一步动作之前,我还是准备以静制动。”
说到这里,杨震走到地图前,拿起指挥棒指着整个战场范围道:“两位老总,您二位都是沙场老将,都清楚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不单单是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以及军队的素质,还有天气、地理等相当多的因素。”
“我们眼下虽说除了冀南一隅之外,几乎已经拿下了整个河北,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已经牢牢的把握住战略上的主动权。眼下天津战场还在激战之中,而在天津以北的冀东战场上,敌我两军还在拉锯。关东军与华北方面军之间的联系,还未成彻底的切断。”
“最关键的是,整个渤海湾的冰封期相当的短。日本海军虽说眼下在太平洋战场屡屡受挫,但是目前还是具备一定实力的。如果他们想要在渤海湾大面积开化之后,在我们身后来一次登陆行动,还是完全有把握的。”
“甚至如果日军下定决心,包抄我军的侧翼。他们可以利用破冰船,在眼下冰封的并不瓷实的渤海湾,硬打出一条航道来。在日本海军没有丢光老本之前,沿着海岸线作战,他们的海军威胁始终是一个存在。”
第1951章 编筐窝篓全在收口
杨震手中的指挥棒,从渤海湾一直移动到德州后继续道:“老总,当年淞沪会战期间,日军趁重庆方面的精力与精锐,都放在淞沪正面战场,侧翼防护极其薄弱的态势。突然于金山卫登陆,差一点包抄了淞沪正面战场几十万大军的饺子,足可以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正面战场的很多战例,到现在我也说他们打的不错。尽管很多战役的失败非战之罪,但其中的教训对我们来说,也同样是一个经验。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祖先用血的经验给我们换的教训,我们这些后人是要心去体会的。正面战场的战役,我个人虽说对其在指挥上,有很多的不同意见。但我还是那句话,好的要学习,经验要吸取。我们不要穿新鞋,再去走他们的老路。”
“一旦我军现在不顾疲敝、不顾伤亡、不顾已经延伸到极致的补给线,强行发起持续的进攻。我军主力被前线日军吸引到鲁西北、冀南,日军则以登陆的方式,在我军侧翼插上一刀,那么整个战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即时我军南北两大战场,不仅会被日军分割开来,南下部队的补给线被切断。同时我军南下作战部队,也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二位老总登陆偷袭战,对日军来说可并不陌生,甚至相当的擅长。尤其是眼下,他们依旧牢牢掌握着中国沿海制海权的情况之下。”
“渤海湾虽说大部分海岸线都是泥质滩涂,在地质上不太适合登陆作战。但是整个渤海湾却是地势平坦,地形上却是相当的有利。而且大部分不适合登陆作战,并不意味着绝对没有适合的地方。”
“自甲午战争至今近半个世纪,常年活动在渤海湾的日本海军对整个渤海的情况,绝对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更何况拥有天津,这个华北最大的海港的渤海湾?甚至可以说,比中国人还要了解。如果他们想要对我们发起登陆作战,哪里可以实施登陆作战,他们心中绝对有十足把握。”
“而且现在两栖登陆作战,步兵直接上岸的情况已经极少。只要有航道、水深也足够,登陆艇甚至可以直接开到海滩上。日本海军之中,水陆两栖战场和登陆舰艇齐全。只要他们想,可以在整个渤海湾任意一处,他们认为适合的地方登陆。”
“现在按照我军目前情况,以及两军的兵力和战术对比来看,我才决定对鲁西北门户德州采取威逼态势。摆出一副直逼济南,席卷山东的态势。将日军增援兵力,尽可能的吸引到山东战场,避免我军出现腹背受敌的态势。”
“在北线抓紧时间攻占天津,切断日军重新在北线进入华北的通道。根据整个战局的变化,分为南北两个节点,打的都是日军必救之地。让日军在考虑登陆作战的时候,重点在南北两个战场。而不是集中兵力,对我们侧翼实施突破。”
“同时在渤海湾沿线采取机动防御,抽调部分兵力,主要是装甲机械化部队,部署在津浦线几个要点上。一旦日军在正面增援的同时,以一部兵力发起登陆作战,则以装甲部队全力冲击。”
“我虽然不能确定日军会不会,在眼下这个档口实施登陆作战,对我军侧翼发起突袭。但是这些事情,我这个指挥员却必须要考虑到。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之下,我只能想办法将日军援军注意力尽可能的分散开来,然后在东线尽可能的采取机动防御。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之下,最大限度的利用眼下手中的兵力。”
说到这里,杨震顿了一下之后,才道:“至于南下夺取德州,甚至整个山东黄河故道以北的地区。二位老总,眼下的抗联南下部队,是真的已经打不动了。不是我杨震见好就收,是因为部队眼下的情况,已经无法允许我们继续南下。”
“现在各个参战部队,伤亡最轻的也在三成。各师普遍战斗力多的只有六成,少的只剩下五成兵力。各种机械化装备,除了损失不轻、补充困难之外。其余的不仅战损严重,本身也普遍需要大修。部队已经是异常的疲惫不堪,急需哪怕是短时间之内的喘息也好。眼下部队的整体实力,就算打一场防御战都很勉强,更不要说进攻了。”
“原来储备在察哈尔与冀西的所有物资,已经消耗一空。随着部队南下的距离越来越大,与后方的距离也越大,补给线已经是不堪重负。一个步兵师每天除了粮食之外,需要各种弹药以及其他物资二百余吨。”
“这其中眼下除了粮食,冀中可以满足大部分之外,其余的物资全部需要从东北转运。战役打到眼下,整个补给线已经伸展到了极致,整个补给线不堪重负。如果再继续南下,整个补给线不仅异常的脆弱,而且还随时有崩溃的危险。”
“最关键的是在东北战场,身上还背负着几十万的关东军的我们,眼下已经实在无力再抽调任何地面部队入关。此次会战与去年不同,去年会战之中,晋北与绥远只不过是辅助战场,投入的兵力相对有限。整个去年会战之中,我们的主战场主要还是在东北。”
“而此次会战,承担两大战场主要作战任务的我们,真的是已经将实力全部投入了进来。现在整个东北根据地,留守的兵力全部加在一起还不到万余人。除了新兵之外,全根据地内已经无任何的野战部队。”
“老总,不是我不想一举定乾坤,彻底的解决华北问题,更不是见好就收的那种人。而是我们的力量,真的已经使用到了极致。如果我们继续南下,整个战线的兵力至少在目前的局面之下,除了要将部队兵员补充到七成之外,至少还需要投入五个整编师。”
“但至少在眼下,抗联已经是调不出任何一个师的兵力在进关。这么大规模的两线作战,对于我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考验。在兵力部署和调整上,要精确到每一个师,甚至是每一个团。否则稍有不慎,两线非但都无法取得进展,反倒是都有可能耗尽我们的元气。”
“如果在华北的抗联部队,全线转入防御。能不能将德州之敌困在德州,并利用德州战场,尽可能的将日军援军吸引在哪里。对于我们不远将来进行的防御作战,可是相当的至关重要。”
“至少将日军目标锁定到一处,可以大大节省我们在防御上投入的兵力。从天津到黄河口,整个渤海湾可供日军登陆的范围太大了。在加上冀南、冀鲁边,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守的密不透风。”
“如果不能将日军的注意力,吸引到某一个地方。除非我们调动重兵,沿天津到黄河口几百公里的海岸线高密度部防。否则以现有的兵力,那么我们的整个防御体系,将不会有任何的作用。即便我们采取机动防御,但也要消耗大量的兵力。”
“现代战争,都是立体战争。地面、空中、海上,相辅相成的。我们是在与一个有着庞大海军,并且具备相当丰富的登陆作战经验的军队作战。尤其是沿着海岸线作战,如果我们忘记了敌人的海军,哪怕是一支已经日薄西山的海军,我们将会犯下致命的错误。”
“这也是我对杜开山最不满意的地方。他太轻敌了,真当德州之敌已经成为困兽了。在他横扫冀鲁豫边区的时候,不会趁机偷袭他。更将整个山东的日军,甚至整个日军都看成了无物。”
“他只看到地面上的那些零七碎八的敌军,看到了眼下整个华北战场日军的颓势,却忽视了在他的侧翼,还有一条漫长的海岸线。在他的卧榻之侧,还有一支仍旧控制着中国海岸线的现代化海军。”
“他在这一战之中,忽视的事情实在太多。编筐窝篓全在收口,这口子收不好,随时有满盘皆输的危险。他杜开山连这一点危险都看不到,那么他作为一个战略方面的指挥员就是不合格。”
话音落下,杨震在心中却是微微叹了一口气。有些东西可以说的,有些东西是不能说的。杜开山让杨震如此动怒的原因,除了那些表面上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太过于锋芒毕露、不知收敛了。
自己将东线交给他,而是没有将更适合他指挥特点的西线交给他。就是因为这边与兄弟部队配合少,可以少一点捅出篓子。别和兄弟部队关系搞的太僵硬,凡是为自己的未来留条后路。
“师一级的部队作战能力强,整个部队应变以及灵活性,远比将合成部队的基础放在军一级,我认为更适合一些。所以我们组建的纵队一级并非是作战指挥机构,只是部队管理机构,更没有明确设立兵团一级的建制。”
“我们现在采取的是在战时组建方向指挥部,战后便即撤销的指挥体系。这样部队的指挥机构灵活多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大大的加强。同时部队的编制,也可以根据形势的发展与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也就是平时的部队管理和训练,与战时的指挥体系分开的办法。在训练和装备上,则采取一视同仁,部队素质尽可能的拉平。到了战时还是以师为建制,分别配备给各个方向指挥部作战。”
“原来的纵队司令员和政委,在战时则直接成为指挥部的党委和编制成员。如果战时某一方向,需要两个或是更多的师协同作战,那么会单独派出原来纵队的军政指挥员,负责该方向协调、指挥作战。”
“之所以设置如此的作战指挥模式,因为我很讨厌重庆的那种机构重叠,将本应该层次简单的指挥体系,反倒是搞的异常复杂。更讨厌那种因人设位的做法,几个派系就设置几个副司令长官。”
“苏军的指挥体系我也不是很赞同,现在他们的体系看起来还是可以,但是并不符合未来军事发展的潮流。而且苏军的指挥体系,在某些方面因为过于固定,也有些过于僵化、灵活性不足。”
“不过苏军的整个指挥体系,还是有很多可取的地方。我们眼下设立的指挥与部队管理两条线的模式,就是吸取了苏军、日军以及多个国家军队管理、指挥模式之后,根据我这支军队的性质以及我国的国情,未来军事发展的轨迹而建立的。”
“在战时各级指挥机构应该尽可能的简单,以保证上下政令通达。虽上级尽可能的不要指挥到师,管的太死。但也要不要设立过多的指挥层次。机构繁琐、层层叠叠,反倒是更造成了指挥上的顾此失彼,以及在战场上反应迟缓。”
“我认为指挥层次越简单化,才越有利于战场的指挥。所以尽管部队的规模一直在扩大,但是从来没有设置过兵团,或是更高一级的指挥层次。而是在战时组建战场派出指挥机构,战后便撤销的做法。就是尽可能的减少指挥层次复杂化,压缩机关编制。”
“不过这种做法虽说减少了不必要的指挥层次,但我也知道这其中有些弊病所在。那就是对部队平均作战素质的要求,各级的通讯联络能力,作战参谋的军事素养的要求,都是相当的高。尤其是对各级指挥员的独立作战能力,以及战略眼光水准的要求更是高。”
“两位老总,您二位都是军事大家。有些事情不用我说,您二位都是能看出来的。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作战指挥与管理体系,部队管理机构与指挥机构分开,对一支军队能不能服从上级意志,保证军队能不能服从上级意志的优点所在。”
“的确,这种部队的管理体系对部队的素质,以及指挥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两种体系配合的效率,要求也更高。但优点,要远远大于缺点。只要能够克服这其中的缺点,我想将对我军的未来发展,可以形成一个合理、高效的体系。”
“避免指挥以及各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出现。从我在构思这种管理模式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这一点。除了不断的想方设法提高部队的各种军事素养,以及在部队的心态上不断的调整之外。对高级干部的培养上,尤其注重这些方面。”
“对于他们在战略眼光上,我的要求一向都是走一步、看三步。不断再三提醒他们,在战场上一定要有全局观。不要眼睛只盯着眼前的那盘菜,无论哪个方面,都要尽可能的从全局通盘考虑。”
“战场如棋局,眼光不远,就无法掌握真正的战略主动权。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员,没有养成独立作战能力,如果事事都依靠上级的决心和部署才能作战,那么就是我们这支军队的悲哀。这样的军队只能被动防御,是永远无法打进攻作战的。”
“他杜开山虽说没有挂上兵团司令官的职务,但是实际上是眼下抗联仅有的,负责战略方向指挥的五名兵团一级指挥员。眼光这么狭窄,视线的距离这么短,他还能不能担起上级赋予他们的责任和重担,这一点我看我要重新考虑一下了。”
杨震的这番话落下,两位老总这才明白他为什么如此的动怒。也才知道杨震在看重指挥员的能力同时,也更看重指挥员的眼光,能不能担负起战略方向指挥的职责。他最在意他的部下,对于战局以及未来走向的整体分析和判断。
也就是一个高级军事指挥员,能不能根据战场的变化和发展,牢牢把握住战局变化的脉搏,以及要有相应的全局观。而不是他纠结于某一个单一战场,是不是出现某些判断上的失误。他的怒气是对于自己的爱将在后续作战期间,将战略的重点摆错了方向而产生的怒气。
说实在的,这个杜开山老总还是很喜欢的。胆子大、点子也多,对新战术的接受效率和速度,也是出类拔萃的。看着有一股子冲劲,敢打也敢拼。抗联的所有高级指挥员,老总最喜欢的就是陈翰章与这个杜开山。
观察此次战役,除了这段时间出现了一些不算大的问题之外。整个战役指挥,从整体上来看,还是相当不错的。小的瑕疵自然有一些,但在大局的把握上,对机械化合成作战指挥上,却是相当的出色。
无论是穿插、分割、合围,还是长途奔袭、防御作战,钳制一路、打一路的一系列战术运动,打的是相当的出色。尤其是对坦克和机械化运用相当的精彩,丝毫不见拖泥带水的地方。该果断的时候,从来没有手软的时候。
沧州没有完成对二十二师团合围,根子除了有些麻痹大意之外,沧州的特殊地形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沧州这里到处都是盐碱地,冬季的冻土层基本没有。坦克一碾压到处都是泥潭,也限制了抗联的机械化部队行动。
而日军本身轻装步兵的行军能力极强,又专门采取了相对应的战术。让二十二师团一部分跑掉,倒也不能说完全是杜开山的责任。毕竟这里独特的地形特点,杜开山还是很不熟悉。对哪里是不适合坦克、机械化部队运动的盐碱地还没有做到了如指掌。出现点问题,也并非与是他有意的。
至于德州,虽说二十二师团残部抵达德州。援军增援的一个师团,也进入了德州城内。但是两个师团,一个在空袭之中整体实力受损,不经过修整短时间已经无力应战。一个兵力丢掉了三分之一,已经无力在担负任何大规模的作战行动。
这两个师团即便已经撤进了德州,也不过是坐困孤城而已。即便是加上原有的部分兵力,但总实力也最多只有一个师团。而在他们的周边,除了抗联的几个师之外,还有渤海军区主力以及山东军区一部。
日军在此战之中,损失的兵力太多了,单就任何一个单独战场,已经很难凑出足够的兵力。抗联南下部队不主动出击,德州城内的日军恐怕已经谢天谢地,哪里还敢主动出击?除非日军能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找到相当数量的援军。实际上整个德州战场,在短时间之内基本无战事。
同时眼下冀鲁豫区也已经无大股日军,剩余的少量日伪军,也不可能与他们这么大一支部队抗衡。如果能尽快的彻底收复冀鲁豫区,那么面对日军的反扑,至少在中线防御纵深会大的多。
与冀鲁边区战场,也可以连成一体。如果能在短时间之内,收复冀鲁豫地区大部分地区,百利而无一害。再加上他们都是机械化部队,行动速度快,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拿下整个冀鲁豫地区。
估计也正是出于这些考虑,杜开山才敢以一个师钳制,不,应该是向德州示威,逼迫德州的日军闭城死守不敢出城应战,以争取一定的时间,先解决其他方向的后顾之忧。为迎接日军可能存在的全面反扑,做好战略上的准备。
第1950章 急需喘口气
不过虽说有瑕疵,但在整体上老总认为杜开山表现的还是很出色。同时他也很喜欢这个年轻的,也相当有个性的干部。同时老总也认为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该给机会还是要给机会的。所以老总看出杨震极度不满之后,还是想为杜开山说两句话的。
老总认为杨震培养干部上,的确相当的有一套。更注重将将的他,这些年带出了相当一批同样年轻有为的将领。同时不以亲疏量才使用,尽可能的做到一碗水端,不管职务高低有能者居之。也快刀斩乱麻干净利落的解决了,部队组成成分相对复杂,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之间的矛盾。
尤其是中国人固有的,甚至在某些军队之中已经成为顽疾的山头主义,在抗联之中解决的很彻底。说实话能将这么多山头的部队,捏到一起并在短时间之内形成战斗力,而且没有产生什么太大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老总可是听说,原来的老抗联自身的山头主义,因为部队来源很复杂本身就很重。再加上关内调来的大批干部,将这么多山头捏到一起,这难度就相当的大。但他年纪轻轻,却将这个问题解决的很好。带兵的手段与方法也多,带出的部队个顶个的嗷嗷叫。
可老总也感觉,杨震在很多时候威严过重,也有些不利于干部的成长。他在抗联所有高级干部之中,年龄虽然是最小的。甚至很多营级干部,都要比他的年纪大。但所有的干部在桀骜不驯的干部,却是在他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出,简直比绵羊还要温顺。
虽说老总也知道,杨震的年纪太轻了。带兵如果不以威严为主,恐怕根本就拢不住部队。除了在战场上表现让这些人心服口服之外,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带兵手段,也很难让这帮家伙俯首顺耳。
就算有再严格的纪律,但也只能管住人,你也管不住心。如果真的不能做到服众,就算纪律在严格,在指挥关系理顺上也是要出现问题的。论起资历,人家都在东北苦战多少年了,都已经是师长、团长了。你这个关内来的小连长,凭啥指挥人家?就你打了几场胜仗?
更何况关内调来的干部之中,当年他的老上级、老首长,这数量可是相当的不少。纪律是纪律,但要想让人家真的服气,带兵的人没有一定的超长手腕是相当困难的,这部队指挥起来也很难顺畅。
除了在用人上,要尽可能的一碗水端平之外,其余的就靠自己的能力以及驭下手段了。杨震年纪轻轻能牢牢的掌握住这么一群骄兵悍将,只讲纪律恐怕也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再加上他年纪太轻,驭下的时候以恩威并济倒也是一种手段。
什么不怕一号怒,就怕一号笑。不怕一号骂人,就怕一号不说话。这些尽管都是抗联下面干部,在私底下议论的。老总从关内部队调往东北干部口中,早就知道这些评价,也知道杨震给下面干部带来的那些无形,但是却巨大的压力。
老总更是曾经亲眼看过从关内调来的一个干部,还是当年杨震在一二九师的上级,一个红军时候的老干部。调来才半年,眼下堂堂抗联头等主力师的政委。在杨震这个比他小了近六岁的当年老下级面前,就连大气都不敢出。
能把这个当年在一二九师都有名的桀骜不驯的家伙,这么短的时间之内给摆弄的如此老实,眼前这个年轻人带兵的手段可谓一般。这其中除了杨震战功赫赫,在部队之中的威望无人可及之外,这其他的意味可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老总知道杨震年纪轻轻,就带出这么大一支军队,还将部队的指挥与管理关系,理顺的如此之顺畅。将领一出畅通无阻,其指挥关系之顺,甚至远远超过关内部队。其中所付出的艰辛究竟有多少,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恐怕外人远远的无法想象。
其实老总也知道,杨震一向只是抓大放小,其实对一些末节的事情并不是很看重。除了对高级指挥员要求的比较高一些,也没有要求所有的干部都德才兼备。可部队上下对他,那种敬畏与畏惧交杂的感觉,却是从骨子里面发出来的。
尽管老总也知道,除了军事素养上过于苛刻之外,杨震其实对干部也相当的爱护。恩威并济这两手,杨震还是很熟练的。一方面慈不掌兵,一方面对部队的干部关心,还是相当足够的。
甚至还搞出一个什么《现役军人婚姻保护条例》,专门保护干部的婚姻。但老总还是认为积威太过,驭下太过于严厉,也不利于干部成长,也不利于杨震自己本身的成长。慈不掌兵,这不是错误。关键这个严的度要把握好,不能太过于苛了。
有些问题现在是战争年代还看不出来,等到视线和平了,这过度压制积累下来的后果,恐怕就要显现出来了。杨震毕竟还很年轻,今后的路还很长。现在因为年轻,带兵以威为主。但是在今后,他这种性格会很吃亏的。
像今天的这个事情,杨震有理由生气。但是因为一次并未造成什么真正后果,其实也并不算什么太大的失误,就撤换这么重要的一个指挥员,这未免多少有些小题大做了。毕竟撤换一个干部容易,但是培养一个干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还是这么优秀的干部。
听完老总很是下了一番苦心的劝说,杨震却是只微微的叹了一口气:“老总,我们与日军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什么时候看到过日军畏战过?一旦有战场需要支援的时候,日军的反应和动作,乃至效率都远远超过了任何一支军队。”
“将令一出,则军破身死,这句话虽然出自我们中国的兵法。但执行上这一点,日本人要远比我们做的好。差距就是差距,这没有什么好避讳的。相对于我们自己,日军在某些方面的优点,我该承认还是要承认的。”
“日军的确是一支野兽一样的兽性军队,但是在很多方面却很值得我们学习。在眼下整个战局之中,一旦形势哪怕是有局部的变化,日军绝对不会不用德州的日军。因为这里的日军,是距离整个战场最近的日军一部。从兵力的数量上,也可以说相当的充裕。”
“同时德州的战略位置,也决定了日军在这里保持一支部队,无论转向那个方向,我军都会犹如芒刺在背。我军在眼下整个华北战场,无论下一步行动的方向是那里,都会是一把威胁我军行动的尖刀。”
“但我军眼下兵力已经使用到了极致,兵力使用上也太过于分散。而且部队连续作战不仅异常疲劳,伤亡也已经相当的重大,不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已经难以继续作战。在还要应对日军可能会出现的战略反击情况之下,暂时无法夺取德州,也无力进入山东境内。”
“至少在短时间之内,山东境内的战斗,还需要山东军区部队独自承担。我们能给予的支持,除了武器弹药方面,恐怕就是在战术上的佯动,将日军的注意力分散,并将其相当的一部分吸引到德州周边。”
“我决定在眼下的河北战场,全军暂时转入防御作战,并利用这段时间短暂的平静转入整补,以及囤积弹药和物资。同时在冀鲁边保持一定的压力,以逼迫日军在黄河故道以北与我军决战。”
“所以在德州方向保持对日军足够的压力,摆出我军进攻山东的态势,以为我军短暂修整争取时间,以及配合山东战场这是必须的。二位老总,杜开山如果将六成的兵力放在德州,整个山东黄河以北的日军的兵力将会全部被吸引住。”
“我山东军区部队的活动空间,将会大大的增加,也会减轻山东军区正面的压力。与陈翰章所部配合,对山西和山东战场,分别给与策应和支援。并给我们争取喘息的机会,以及整补的时间。”
“老总,游击战与运动战,不单单是我们的长项。以日军各级指挥官的军事素养,以及野战师团的训练,要是真和我们反过来玩起这种战术,以德州为基地,对我们后方进行大规模的骚扰与破袭战,我们该如何应对?”
“就算玩这种战术,我们是他们的老祖宗,并不怕他们。但是一旦出现日军采取的这种战术,将会极大的牵制我军的兵力。而眼下进攻德州,对我们来说却是触一发而动全身。尤其眼下至少在短时间之内,在部队急需喘口气的情况之下,暂时我们还无力发起新的一轮攻势。”
“除了部队连续作战伤亡过大,急需整补之外。我们的补给线,在平汉铁路完成整修之前,已经是延伸到了极致。最关键的是,在暂时还没有摸清楚日军下一步动作之前,我还是准备以静制动。”
说到这里,杨震走到地图前,拿起指挥棒指着整个战场范围道:“两位老总,您二位都是沙场老将,都清楚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不单单是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以及军队的素质,还有天气、地理等相当多的因素。”
“我们眼下虽说除了冀南一隅之外,几乎已经拿下了整个河北,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已经牢牢的把握住战略上的主动权。眼下天津战场还在激战之中,而在天津以北的冀东战场上,敌我两军还在拉锯。关东军与华北方面军之间的联系,还未成彻底的切断。”
“最关键的是,整个渤海湾的冰封期相当的短。日本海军虽说眼下在太平洋战场屡屡受挫,但是目前还是具备一定实力的。如果他们想要在渤海湾大面积开化之后,在我们身后来一次登陆行动,还是完全有把握的。”
“甚至如果日军下定决心,包抄我军的侧翼。他们可以利用破冰船,在眼下冰封的并不瓷实的渤海湾,硬打出一条航道来。在日本海军没有丢光老本之前,沿着海岸线作战,他们的海军威胁始终是一个存在。”
第1951章 编筐窝篓全在收口
杨震手中的指挥棒,从渤海湾一直移动到德州后继续道:“老总,当年淞沪会战期间,日军趁重庆方面的精力与精锐,都放在淞沪正面战场,侧翼防护极其薄弱的态势。突然于金山卫登陆,差一点包抄了淞沪正面战场几十万大军的饺子,足可以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正面战场的很多战例,到现在我也说他们打的不错。尽管很多战役的失败非战之罪,但其中的教训对我们来说,也同样是一个经验。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祖先用血的经验给我们换的教训,我们这些后人是要心去体会的。正面战场的战役,我个人虽说对其在指挥上,有很多的不同意见。但我还是那句话,好的要学习,经验要吸取。我们不要穿新鞋,再去走他们的老路。”
“一旦我军现在不顾疲敝、不顾伤亡、不顾已经延伸到极致的补给线,强行发起持续的进攻。我军主力被前线日军吸引到鲁西北、冀南,日军则以登陆的方式,在我军侧翼插上一刀,那么整个战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即时我军南北两大战场,不仅会被日军分割开来,南下部队的补给线被切断。同时我军南下作战部队,也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二位老总登陆偷袭战,对日军来说可并不陌生,甚至相当的擅长。尤其是眼下,他们依旧牢牢掌握着中国沿海制海权的情况之下。”
“渤海湾虽说大部分海岸线都是泥质滩涂,在地质上不太适合登陆作战。但是整个渤海湾却是地势平坦,地形上却是相当的有利。而且大部分不适合登陆作战,并不意味着绝对没有适合的地方。”
“自甲午战争至今近半个世纪,常年活动在渤海湾的日本海军对整个渤海的情况,绝对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更何况拥有天津,这个华北最大的海港的渤海湾?甚至可以说,比中国人还要了解。如果他们想要对我们发起登陆作战,哪里可以实施登陆作战,他们心中绝对有十足把握。”
“而且现在两栖登陆作战,步兵直接上岸的情况已经极少。只要有航道、水深也足够,登陆艇甚至可以直接开到海滩上。日本海军之中,水陆两栖战场和登陆舰艇齐全。只要他们想,可以在整个渤海湾任意一处,他们认为适合的地方登陆。”
“现在按照我军目前情况,以及两军的兵力和战术对比来看,我才决定对鲁西北门户德州采取威逼态势。摆出一副直逼济南,席卷山东的态势。将日军增援兵力,尽可能的吸引到山东战场,避免我军出现腹背受敌的态势。”
“在北线抓紧时间攻占天津,切断日军重新在北线进入华北的通道。根据整个战局的变化,分为南北两个节点,打的都是日军必救之地。让日军在考虑登陆作战的时候,重点在南北两个战场。而不是集中兵力,对我们侧翼实施突破。”
“同时在渤海湾沿线采取机动防御,抽调部分兵力,主要是装甲机械化部队,部署在津浦线几个要点上。一旦日军在正面增援的同时,以一部兵力发起登陆作战,则以装甲部队全力冲击。”
“我虽然不能确定日军会不会,在眼下这个档口实施登陆作战,对我军侧翼发起突袭。但是这些事情,我这个指挥员却必须要考虑到。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之下,我只能想办法将日军援军注意力尽可能的分散开来,然后在东线尽可能的采取机动防御。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之下,最大限度的利用眼下手中的兵力。”
说到这里,杨震顿了一下之后,才道:“至于南下夺取德州,甚至整个山东黄河故道以北的地区。二位老总,眼下的抗联南下部队,是真的已经打不动了。不是我杨震见好就收,是因为部队眼下的情况,已经无法允许我们继续南下。”
“现在各个参战部队,伤亡最轻的也在三成。各师普遍战斗力多的只有六成,少的只剩下五成兵力。各种机械化装备,除了损失不轻、补充困难之外。其余的不仅战损严重,本身也普遍需要大修。部队已经是异常的疲惫不堪,急需哪怕是短时间之内的喘息也好。眼下部队的整体实力,就算打一场防御战都很勉强,更不要说进攻了。”
“原来储备在察哈尔与冀西的所有物资,已经消耗一空。随着部队南下的距离越来越大,与后方的距离也越大,补给线已经是不堪重负。一个步兵师每天除了粮食之外,需要各种弹药以及其他物资二百余吨。”
“这其中眼下除了粮食,冀中可以满足大部分之外,其余的物资全部需要从东北转运。战役打到眼下,整个补给线已经伸展到了极致,整个补给线不堪重负。如果再继续南下,整个补给线不仅异常的脆弱,而且还随时有崩溃的危险。”
“最关键的是在东北战场,身上还背负着几十万的关东军的我们,眼下已经实在无力再抽调任何地面部队入关。此次会战与去年不同,去年会战之中,晋北与绥远只不过是辅助战场,投入的兵力相对有限。整个去年会战之中,我们的主战场主要还是在东北。”
“而此次会战,承担两大战场主要作战任务的我们,真的是已经将实力全部投入了进来。现在整个东北根据地,留守的兵力全部加在一起还不到万余人。除了新兵之外,全根据地内已经无任何的野战部队。”
“老总,不是我不想一举定乾坤,彻底的解决华北问题,更不是见好就收的那种人。而是我们的力量,真的已经使用到了极致。如果我们继续南下,整个战线的兵力至少在目前的局面之下,除了要将部队兵员补充到七成之外,至少还需要投入五个整编师。”
“但至少在眼下,抗联已经是调不出任何一个师的兵力在进关。这么大规模的两线作战,对于我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考验。在兵力部署和调整上,要精确到每一个师,甚至是每一个团。否则稍有不慎,两线非但都无法取得进展,反倒是都有可能耗尽我们的元气。”
“如果在华北的抗联部队,全线转入防御。能不能将德州之敌困在德州,并利用德州战场,尽可能的将日军援军吸引在哪里。对于我们不远将来进行的防御作战,可是相当的至关重要。”
“至少将日军目标锁定到一处,可以大大节省我们在防御上投入的兵力。从天津到黄河口,整个渤海湾可供日军登陆的范围太大了。在加上冀南、冀鲁边,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守的密不透风。”
“如果不能将日军的注意力,吸引到某一个地方。除非我们调动重兵,沿天津到黄河口几百公里的海岸线高密度部防。否则以现有的兵力,那么我们的整个防御体系,将不会有任何的作用。即便我们采取机动防御,但也要消耗大量的兵力。”
“现代战争,都是立体战争。地面、空中、海上,相辅相成的。我们是在与一个有着庞大海军,并且具备相当丰富的登陆作战经验的军队作战。尤其是沿着海岸线作战,如果我们忘记了敌人的海军,哪怕是一支已经日薄西山的海军,我们将会犯下致命的错误。”
“这也是我对杜开山最不满意的地方。他太轻敌了,真当德州之敌已经成为困兽了。在他横扫冀鲁豫边区的时候,不会趁机偷袭他。更将整个山东的日军,甚至整个日军都看成了无物。”
“他只看到地面上的那些零七碎八的敌军,看到了眼下整个华北战场日军的颓势,却忽视了在他的侧翼,还有一条漫长的海岸线。在他的卧榻之侧,还有一支仍旧控制着中国海岸线的现代化海军。”
“他在这一战之中,忽视的事情实在太多。编筐窝篓全在收口,这口子收不好,随时有满盘皆输的危险。他杜开山连这一点危险都看不到,那么他作为一个战略方面的指挥员就是不合格。”
话音落下,杨震在心中却是微微叹了一口气。有些东西可以说的,有些东西是不能说的。杜开山让杨震如此动怒的原因,除了那些表面上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太过于锋芒毕露、不知收敛了。
自己将东线交给他,而是没有将更适合他指挥特点的西线交给他。就是因为这边与兄弟部队配合少,可以少一点捅出篓子。别和兄弟部队关系搞的太僵硬,凡是为自己的未来留条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