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726节
苏制伊尔四轰炸机,虽说性能不如美制b二十五轰炸机,但是工艺相对来说简单的多,很符合抗联仿制飞机的起步阶段。美制轰炸机性能再出色,但是制造工艺的复杂性,对于现在的抗联来说,还是有些不太现实。
而且苏制发动机虽说有一万个不好,哪怕是粗制滥造也好。但是有一点却符合中国国情。那就是工艺和生产技术同样简单,很适合作为起步仿制阶段的产品。当然苏联人的工艺,杨震并不欣赏,但符合战时纯消耗品的标准。
再加上苏制伊尔四轰炸机,虽说速度不如b二十五轰炸机,自卫火力也有些太弱。但是三千多公里的最大航程,足够满足抗联对日轰炸的需要。与其相比美制的中型轰炸机,基本上航程都要差上很多。
虽说这些伊尔四轰炸机,在美英两国大批重型轰炸机抵达之后,已经因为载弹量和自卫火力的原因,不再承担一线空袭的任务。但是作为一款轻便的多的中型轰炸机,却在抗联足够满足航程的中型轰炸机匮乏的情况之下,可以用来压制地面高射炮火对轰炸机群的威胁。
而且有详细的图纸可供参考,再加上生产工艺比较简单,有作为飞机制造工业启动机型。所以在经过多重考虑之后,杨震最终拍板在改进防护性能以及加装自卫火力的情况之下,还是继续小批量生产。
当然抗联生产的伊尔四轰炸机,与原来的苏制轰炸机在内容上已经根本就不一样。因为任务的变化,对机体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机体防御力,不仅有了大幅度的改进。而且机头的机枪,由一挺改为四挺。机体上的自卫火力,也增加到了八挺。
在配合重轰炸机群对日轰炸的时候,专门用来作为对日轰炸的导航、压制,以及部分特种作战飞机使用。按照杨震的要求,这种苏制性能还是比较优秀的中型轰炸机,年产量要保持在三百架左右。但是不再用于国内地面作战的空中掩护,而是专门用于对日轰炸。
而与这批飞机同时下线的,还有抗联自行制造的第一批五十架伊尔二攻击机。相对于因为要做远距离飞行,为了保险起见使用的还是美制发动机的伊尔四轰炸机,这款伊尔二强击机所有的发动机,则已经全部实现自产。
至于米格三战斗机,虽说已经完成了试制,但是生产速度并不快,只是在小批量的维持生产。毕竟作为一种空防战斗机,腿过短的米格三战斗机的用途太过于狭窄了。有限的发动机制造能力,还是放在了前线目前最急需的战术支援飞机上。
在苏军已经开始陆续将米格三战斗机退出一线的情况之下,杨震还是想办法从苏联购买了一批二手米格三战斗机。而抗联目前有限的飞机制造能力,还是重点放在了轰炸机和强击机的生产上。以及为生产远程护航战斗机,腾出生产线做好准备。
相对于兴趣并不是太高的杨震,老帅到是对这两种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架轰炸机,以及对地攻击机表示了很浓厚的兴趣。原来在延安是听汇报,现在亲眼看到了自己制造的实体机,老帅的兴致明显是很高昂。再三询问了的确是抗联自己制造的之后,老帅显得异常的兴奋。
第1855章 四三年的战略
军委参谋长这次东北之行,对东北的军工建设可谓是相当的满意。而那位史迪威中将,在杨震坚决的反对之下,自然不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这位老兄的东北之行,杨震是热烈招待,但是就是不点头。
而华盛顿此时也并不赞同抗联出兵印度,认为抗联最好还是留在东北作战。毕竟中国战场上连关东军带中国派遣军,占据了整个日本陆军一半的兵员,无论被调往那个方向,都不是美国人愿意见到的。
华盛顿也不想这近二百万脱离了牵绊的日本陆军,最终变成一根大棒子,砸到自己脑袋顶上。甚至华盛顿就连中国东北,再一次沦陷在日军手中都不可能接受,更何况还让日军抽出兵力来对付自己?更何况在朝鲜半岛,还有不断在扩编建制的朝鲜军。
美国方面的明确态度,让这位想借着中国自己内部局面,为实现自己野心寻找一些机会的这位美国陆军中将,最终还是失望两手空空的离开了中国东北。而华盛顿反对的态度,杨震到是在意料之中。
在日军已经杀入澳大利亚本土的情况之下,美国人是不会傻到让东北这几十万装备精良的关东军。哪怕一刻喘息之机能够腾出手来的,转而将重兵转向其他方向。对于美国人来说,中国人在战场上拖住的日军越多,他们就越有利。
尤其是现在依旧还是日军最大战略集团的关东军,美国人更是希望不从中国东北调一兵一卒去其他的战线,换了谁都希望棒子砸别人脑袋,别砸到自己脑袋上。所以美国人虽然在四三年初便再三催促抗联发起攻势,但是却拒绝了史迪威想让抗联出兵印度的要求。
白宫对于这位老兄不请示华盛顿,便擅自跑到东北的做法很是不满。而且重庆的抗议,也让美国人很是恼火。美国人不会容忍中国人内部,在这个时候有任何的会干扰到对日作战,整体战局的事情出现。
在给予这位草率的中将一场严厉训斥之后,让其立即返回重庆,做好他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要在试图与延安或是哈尔滨有任何的私下联系。接到美国陆军参谋长的电报,这位老兄只能怏怏不乐的返回重庆。
但在这位老兄返回重庆的不久,美国陆军航空兵却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考察团来到了东北。这个美军考察团的目的,与史迪威中将却是两码回事。他们来东北的目的,是与抗联商议美国陆军航空兵,进驻东北参与对日空袭的事情。
只是这个时候接待他们的,却已经不是杨震。在史迪威返回重庆半个月之后,也就是军委参谋长将杨震的意思,向中央做了一个详细的汇报后。杨震也接到了中央的电报,将工作暂时移交给了李延平主持,自己立即返回延安,对四三年战略目标进行研究。
原本接到中央的电报之后,杨震是想自己去汇报,但是几经考虑最终还是带上了郭炳勋。至于杨继财的婚事,已经是他现在顾及不到的了。就连原来说好的去父母那里吃饭的事情,都始终未能兑现,只能放了鸽子。
等杨震与郭炳勋抵达延安之后,杨震才发现华北几大战略区的统帅,基本上已经全部到位。就连苏北的新四军主要指挥员,除了留一名副军长和参谋长在苏北留守之外,其余的高级干部也全部抵达延安。
原本想要中央在华北敌后局面打开之后,想要召开一次会议,因为日伪封锁基本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在四二年的会战结束之后,整个晋绥与晋察冀、晋冀鲁豫之间,日军的封锁力度已经远远不如从前。
再加上华北各个根据地,包括苏北的新四军军部所在地、都按照中央的要求,建立了可供轻型飞机起降的机场。直接与东北根据地接壤的晋绥与晋察冀,干脆建立了一个可供运输机起降的机场。
而抗联在延安除了派驻了部分战斗机与轻型轰炸机之外,还派出了c四七运输机与轻型运输机各一个中队。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得到驻在热河与察哈尔的抗联航空兵的支持。此次会议由抗联派出飞机,将各路诸侯全部接到延安,大大的缩短了来回的时间。
原来一个月,甚至是几个月的路程,现在缩短到了几个小时。中间虽说风险大了一些,但是速度却大大加快。不过除了新四军来东北,需要在敌占区上空飞行时间长一些,山东、晋冀鲁豫其实在敌占区上空飞行的时间并不多,危险性也并不高。
这些坐镇一方的诸侯之中,大部分杨震已经见过。只有山东军区和太岳军区的几位领导,杨震还是第一次见面。尤其是那位赫赫有名的军政双全的元帅,杨震还是第一次见面。至于来延安的新四军几位高级指挥员,基本上都是他在皖南的老部下,反倒是熟悉了很多。
见到已经分别两年的小政委,此次调回延安开会外加学习的军长,以及其他的几位高级干部除了个别人之外,大部分再一次见到带领自己突出险境的杨震都是喜出望外。尤其是军长,在与杨震又一次见面之后很是兴奋。
在杨震抵达延安的第一天夜里,便带着新四军来延安开会的几个军事干部,在杨震的住处直到谈了大半夜才回去休息。带着妻子一同返回延安的军长,还埋怨杨震结婚为什么不通知他们。
不过在短暂的兴奋之后,杨震却是不得不考虑到现实。在见到分别不过几个月,已经回到各自根据地主持工作的原挺进军两位老帅之后,杨震也吓了一跳。在东北时候两位老帅好不容易养的结实一些身体,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又变得异常消瘦,明显都处在营养不良的状态。
在与几位老帅谈过之后,杨震才发现随着四二年大旱引发的后续影响出现,四三年情况依旧不乐观的影响,无论是晋察冀,还是晋冀鲁豫两大根据地缺粮的情况,已经是相当的严重。本就贫瘠、物产不丰的太行山和五台山区,在灾荒时期日子更加的难过。
自去年入冬以来,在四二年大旱灾之中勉强还说的过去的晋东南地区,降雪量持续的大幅度减少。甚至有的地区,整个冬季滴水未下。在四二年逃过一劫的晋东南地区,今年的春旱已经初步暴露出来。冀南和冀鲁豫形势,更加的雪上加霜。
晋察冀军区四一年大扫荡带来的破坏,尚未完全恢复,四二年的旱灾虽说没有像河南那么严重,但是四二年的收成也相当的不乐观。而且冀西地区、平西地区,今年也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春旱。
面对着华北根据地严峻的局面,杨震的眉头深深的皱了起来。他总算明白了为何中央要在这个时候,想要收复四一年日军大扫荡之后,已经被日军彻底占领的冀中区。失去了冀中这块粮食供应基地,华北各个根据地,尤其是晋察冀的日子很不好过。
中央又何尝不知道这一仗打下来,恐怕要伤筋动骨。但是华北各个根据地出现的局面,让中央也只能下定决心打这一仗,彻底的缓解华北各个根据地粮食问题。此次召集各大战略区负责人来延安开会,除了参与整风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动员各大战略区协同参战,争取彻底解决华北两大根据地粮荒的问题。
不过中央的意图还是暂时不想攻占平津,毕竟这种大城市攻坚战,对于军内来说经验还是为零。中央认为直接发起对平津的攻击,会牵制大量的部队在坚城之下,并不利于采取运动歼敌的战略。
主席的意思还是孤立平津、收复冀中,缓解华北敌后根据地出现的粮荒,以争取早日恢复元气。同时利用此战向国内某些方面表明一些态度。以缓解在共产国际解散之后,国内可能会出现的巨大政治压力。
在与主席几经商议,并与各大战略区的老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之后,杨震最终还是下定决心按照中央的意图打这一战。但四三年上半年,这场战役已经来不及准备。而且还远未完成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抗联,此时也无法投入太多的兵力。
经过研究,中央还是决定此次华北作战以抗联为主,晋察冀、晋冀鲁豫以及山东军区配合作战。按照中央与抗联的分工,晋察冀军区在四三年上半年,负责派人返回冀中分散活动,发动群众并收集敌情,整训留守在冀中坚持的部队。
并调派得力干部,返回冀中区恢复情报系统,为下一步会战的展开做好准备工作。在这件事情上,以晋察冀军区为主。同时晋冀鲁豫军区则派出冀鲁豫军区、冀南军区部队,向津浦路、平汉路沿线展开。
山东军区则以鲁中军区、鲁南军区主力,沿津浦铁路南段展开,对津浦铁路山东段以及苏鲁交界处实施密切的监视。一旦战役打响,对津浦铁路实施大规模的破袭战。新四军各部,则对整个华中、华东日军实施密切的监视。
而抗联在四三年上半年,则负责向晋察冀平西、北岳区,秘密的囤积弹药和物资,并完成最后的整训工作。准备于四三年下半年秋收之后配合晋察冀军区,以及晋冀鲁豫军区的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一部,对冀中平原地区发起收复作战。
在战略方针方面计划制定的是相当的快,但是在具体战术运用上,却始终定不下来,开成了拉磨一样的态势。无他各方面的分歧意见,还是相当的大。尤其是在兵力和装备的投入上,以及诸多方面都有不同的意见。
对于中央的下一步战略要求,杨震的态度很明确,为了减少伤亡以及加快战役的进程,为准备反击日军后续兵力争取时间。还是要尽可能多的调集坦克和重炮部队参战,以抢在日军援军抵达之前大致完成作战任务。
在会战研究阶段,杨震提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抗联自东北南下入关的部队,在全面展开之前的保密问题。尤其是大量南下的装甲、重炮部队,以及大量的辎重安全以及保密的问题。
第1856章 我们的力量很充足
在杨震看来,为了保证战役发起的突然性,以及在短时间之内取得全面的突破,抗联部队进关的行动,还是要尽可能的进行保密。佯动是必须要有的,但是主力进关的行动还是要尽可能的保密到最后。
所有的部队集结地,物资储备地,都要严格的保密,这无疑对华北几大根据地,尤其是抗联南下部队主要集结地晋察冀军区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千军万马行动,这动静小不了。日本人也不是瞎子和傻子,他们的嗅觉还是很灵敏的。
杨震的初步想法,还是在东北同时发起佯攻,牵制关东军主力无法南下。集中装甲骑兵机械化集群,以津浦路为目标,采取向心突击的战术。利用坦克和机械化集群的快速突击能力,尽快的在短时间之内打垮冀中平原的日军。
但大量装甲部队南下,很难做到严格的保密。尤其是此次在北宁铁路还在日军手中,以及部队途中要经过大量山地,可供选择的行军路线有限的情况之下。装甲部队大举南下,几乎全部需要机械化行军,无法依赖铁路输送。这给保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考验。
而装甲兵和重炮部队的行踪能不能掩藏住,对于能不能达成此次会战目标,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前提。所以军委会议开了好几天,虽说战略方针制定了下来,但是战术上的问题,却始终定不下来。
杨震提出来的要求,对于在座的几位老帅来说,都是有些强人所难了。坦克那玩意不是一个人,挖个洞就能藏起来。也可以专门挑选山地,避开有人居住的村庄,进行夜间行军以隐蔽踪迹。
一支坦克部队行军,掀起的烟尘就遮天蔽日老远就能发现,履带压迫地面引起的震动山崩一样。关键的问题是坦克和汽车、重炮的行军,无法脱离公路,就注定可供选择的行军路线有限。
这么庞大的一支装甲集群,长时间的隐蔽待机以及调动而不被敌军发现。在几乎所有的人看来,都是一个不可能的完成的任务。更何况还有大批的汽车、重炮,都要隐蔽,同时还要为这些装备的通行,加固根据地内的桥梁、拓宽公路,这么大的行动完全隐蔽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二年会战之中,杨继财指挥一个轻型装甲集群迂回太原,途径所有地区的几乎所有的桥梁和道路,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坏。晋北战役期间,整个晋北地区的桥梁,也在抗联机械化部队的运动之中损毁严重。
战役结束之后,晋绥军区为了维修这些桥梁,很是花费了一些时间。那还只是一支轻型的装甲集群,要是按照杨震的说法,几乎所有通过的地段,桥梁都要进行大量的加固。而且必要的道路,也需要拓宽。
这么大的行动,一点不被日军察觉真的是很困难。但几位老帅也都清楚,一旦被日军事先察觉,那么以日军一贯的反应速度来说,战役打响之后的进展恐怕要异常的吃力。日军不是豆腐,一旦被合围就会出现崩溃的可能。出奇制胜,才是速战速决的最佳手段。
但没有了这些坦克和重炮参战,以日军的战斗力和装备,在冀中平原这样地带作战,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付出的代价也会相当的惨重,也会严重的影响到部队后续作战能力。两方面的取舍,让各个战略区的一方诸侯都很是为难。
杨震提出抗联将抗联目前配备的两个装甲师,全部调集南下参加冀中平原争夺战。同时在调集一个装甲旅,外加两个骑兵旅参战。重炮部队序列之中,除了将此次新组建的六个德制一五零榴弹炮团,全部都南下之外,在调集一部分的火箭炮兵参战。
按照杨震提出的参战兵力,仅仅坦克的数量就达到了近千辆,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达到一百四十四门。再加上大量的卡车、半履带车、重炮牵引车,投入的重装备数量,堪称国内战争第一次。
对于杨震提出投入的兵力数量,刚开始很多人都不满意。先不说这么大规模的部队怎么隐蔽的问题,单单就是这么多的机械化装备所需的物资,就是华北各个根据地难以满足的。别说汽油等物资,就是粮食也是各个根据地倾家荡产也拿不出来的。
而且这么大规模的调动,无益于提前告诉人家自己要向冀中平原动手。这么大规模的坦克部队南下作战,除了平原地带,总不可能是向着西部山区吧。所以对于杨震要调集这么大一批装甲部队参战,所有参加会议的老帅都清一色的反对。
无论从哪一点考虑,这么大的一批装甲部队参战,都是不可取的。在几位老帅看来,调集四五百辆坦克参战,已经是可以承受的极限了,也足够满足此次会战需要。再多,是真的没有办法供应和隐蔽了。
面对着除了挺进军的两位老帅之外,大部分人的反对态度。杨震只能耐心的说到:“我也知道,这么大一批的部队,别说隐蔽了,就是每天的车辆油料消耗,以及人吃马嚼的粮食,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但是几位老总,此战之中我们不仅面对的是单纯一个华北方面军,还有日军随时可以通过津浦铁路从华中、华东,甚至通过海路从华南调集的援军。这样一来,我军几乎是与整个侵华日军主力在作战。”
“日军的战斗力,大家都很清楚。如果我们单纯的依靠步兵,以及部分的炮兵与日军争夺,一场会战下来伤亡数字大家可想而知。一个兵员从新兵入营,到形成战斗力需要至少半年以上的训练时间。”
“到时候一旦一线作战部队损失过大,后继兵力补充不及时,或是战斗力不强。面对着蜂拥而至的日军增援部队,我们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打下来的冀中平原,又怎么能够守住?既然已经决心下大力气争夺冀中,那么我们这个关口就必须要咬牙坚持下来。”
“我还是那个看法,装备打掉了,我们随时可以在补充。但是人要是拼光了,有再多的装备又能怎么样?各部队现在的骨干部队,都是经历了四一年反扫荡,四二年察哈尔、晋北血战保留下来的老骨头。这些人一旦要是拼光了,那才是对我军最致命的损失。”
“而且冀中地区为平原地形,本身就有利于集中坦克集群,进行大规模的穿插作战。我们也可以利用此次作战,锻炼一下我军在平原地区大规模装甲集群作战的能力。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一支部队要想在战火之中真正的成长和锻炼起来,不下本钱是不行的。”
“最关键的是,集中大量的装甲集群采取向心突击的战术,可以利用坦克集群的快速突击能力,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达成我们的战略目标。这样,我们尽可能的节省战役的发起时间。同时可以节省下部分的部队,应对日军后续的反击作战。”
“但不管怎么说,此次南下作战,抗联调动了这么多的装甲部队参战。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装备打光了我们还可以想办法自己制造或是寻找外援。但是老底子、老骨头要是打光了,再想重建就难了。”
杨震的这番话音落下,包括主持会议的主席在内都沉默不语。杨震话中的道理,他们不是不明白。作为军事大家,这个道理几位老帅还是都懂得的。但一下子投入这么大规模的部队,这后续的压力却是让几位老帅很为难,毕竟战争打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事情。
会场上沉默良久,主席却是突然道:“既然杨震同志,连血本都拿了出来,那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好后怕的了。这样,我看就按照杨震同志的想法办。不仅仅要从东北抽调,驻陕甘宁的那个装甲旅也拉上去。”
说到这里,主席转过头对杨震道:“你们不能将所有的装甲兵都拉到华北来。东北现在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我们在南边一动作,关东军在南满势必要配合的。我看这样,除了陕甘宁边区的一个旅,你们那边再抽调出一个师,外加一个旅就足够了。”
对于主席的想法,杨震笑了笑道:“主席,您就放心吧。调过来两个装甲师,外加一个装甲旅,我们在东北留守的装甲兵还有五个旅,外加部分的独立坦克团,数量足够给关东军再打一场穿心仗的。”
“随着大庆油田的开采,以及炼油厂的投产,我们除了航空燃油之外,各种机械化装备所需的油料,基本上现在已经可以自给自足。条件的改变,已经允许我们一次性的投入大批量的机械化装备作战。至少油料方面,我们不用在担心被掐脖子了。”
“从世界战局的变化来看,如果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话,在今年上半年美国人会出一些血本。美国方面已经答应,在今年的上半年在给我们五百辆m三轻型坦克,一百五十辆m三中型坦克。”
“虽然其中的m三中型坦克,我们已经与苏联方面交换了一批战斗机。暂时无法为我们所用,但是剩下的m三轻型坦克,对付日军的坦克和步兵已经是足够了。三七毫米火炮,对付日军的野战工事也足够。”
“利用这批坦克,我们可以将原来的缺口补足。英国人也答应在提供一批马尔蒂达二型步兵坦克,以及一批十字军坦克。我们自己的t三四坦克,也完全解决了生产上的困难。去年年底,已经开始陆续投产。尽管月产量只有几十辆,但是也算是解决了一部分。”
“再加上随着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苏军转交过来的大批德制坦克的到位,我们手中的装甲力量还是很充足的。唯一的弱点,就是德制坦克我们不能全部投入一线。还要保留一部分,作为零部件使用。”
“只是此次考虑到此次会战的规模和时间,原计划给关内各个部队训练和装备的坦克部队,也只能暂时延后了。为了保证在东北和华北两大战场同时保证足够的数量,我们只能先将原来的架子部队充实。”
第1857章 东北王?
杨震的话音落下,主席摆了摆手道:“他们那里不着急,在地面联系还未彻底打通之前,暂时还是以目前的装备适合。地面物资运输渠道没有打通,给他们也没有地方去搞汽油去。单纯依靠你们空运,那是败家子的作风。”
“关内各个兄弟战场换装的工作,还是等此次会战结束之后,视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再说。现在的核心问题是,怎么样全力的打好这一仗。这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是关系到生死的问题。这一仗打胜了什么都好说,败了我们还是只能固守在山区。要那些的坦克和大炮,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杨震同志,此次会战我给你提出三个要求。第一,你们抽调兵力的时候要量力而行,绝对不能危急北满老区的安全。那里正在建设的现代化工业,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希望。华北战场要抽调足够的力量,但是东北战场也绝对不能有失。”
“第二在战略战术的问题上,你要多抓一些。合成化作战,你是全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方面的经验你还是充足的。此次会战对我军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希望你能够慎重一些考虑。既要大胆运用你们的经验,但也不要过于盲动、冒险。”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既然已经下决心要打,那就要一鼓作气打赢。我们不能付出了代价,在冀中平原上继续站不住脚,又被人家给撵了回来。代价是要付的,但是也要必须打赢。”
主席的几个要求,杨震听了之后多少有些苦笑。第一个要求是必须的,主席提出这个要求,他没有感觉到意外。但是后面的两个要求,却是明摆的告诉他,此次冀中会战指挥员由他担任。但这个差事,无疑是一个苦差事。
此次会战,涉及到华北地区四大敌后根据地之中的主要三个。如果再加上抗联南下部队,可以说是四大野战军在一个战场上配合。这么多建制的部队,在一个战场上作战,并不是一件很让人省心的事情。
四大野战军,在装备上是千差万别。晋察冀和晋冀鲁豫部队到是好说,都是抗联一手装备出来的。但是山东军区所属部队,对于抗联来说还是一片的陌生。作为整个华北各个根据地之中,最富饶、也是兵力最多的山东军区,杨震根本就不了解。
战术、战略应用,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单单其中的协调和配合关系,就可谓是异常的复杂。统一指挥这些部队作战,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这其中很多干部,资历远远的超过自己。战场上的协同关系,更是复杂的多。
而且苏制发动机虽说有一万个不好,哪怕是粗制滥造也好。但是有一点却符合中国国情。那就是工艺和生产技术同样简单,很适合作为起步仿制阶段的产品。当然苏联人的工艺,杨震并不欣赏,但符合战时纯消耗品的标准。
再加上苏制伊尔四轰炸机,虽说速度不如b二十五轰炸机,自卫火力也有些太弱。但是三千多公里的最大航程,足够满足抗联对日轰炸的需要。与其相比美制的中型轰炸机,基本上航程都要差上很多。
虽说这些伊尔四轰炸机,在美英两国大批重型轰炸机抵达之后,已经因为载弹量和自卫火力的原因,不再承担一线空袭的任务。但是作为一款轻便的多的中型轰炸机,却在抗联足够满足航程的中型轰炸机匮乏的情况之下,可以用来压制地面高射炮火对轰炸机群的威胁。
而且有详细的图纸可供参考,再加上生产工艺比较简单,有作为飞机制造工业启动机型。所以在经过多重考虑之后,杨震最终拍板在改进防护性能以及加装自卫火力的情况之下,还是继续小批量生产。
当然抗联生产的伊尔四轰炸机,与原来的苏制轰炸机在内容上已经根本就不一样。因为任务的变化,对机体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机体防御力,不仅有了大幅度的改进。而且机头的机枪,由一挺改为四挺。机体上的自卫火力,也增加到了八挺。
在配合重轰炸机群对日轰炸的时候,专门用来作为对日轰炸的导航、压制,以及部分特种作战飞机使用。按照杨震的要求,这种苏制性能还是比较优秀的中型轰炸机,年产量要保持在三百架左右。但是不再用于国内地面作战的空中掩护,而是专门用于对日轰炸。
而与这批飞机同时下线的,还有抗联自行制造的第一批五十架伊尔二攻击机。相对于因为要做远距离飞行,为了保险起见使用的还是美制发动机的伊尔四轰炸机,这款伊尔二强击机所有的发动机,则已经全部实现自产。
至于米格三战斗机,虽说已经完成了试制,但是生产速度并不快,只是在小批量的维持生产。毕竟作为一种空防战斗机,腿过短的米格三战斗机的用途太过于狭窄了。有限的发动机制造能力,还是放在了前线目前最急需的战术支援飞机上。
在苏军已经开始陆续将米格三战斗机退出一线的情况之下,杨震还是想办法从苏联购买了一批二手米格三战斗机。而抗联目前有限的飞机制造能力,还是重点放在了轰炸机和强击机的生产上。以及为生产远程护航战斗机,腾出生产线做好准备。
相对于兴趣并不是太高的杨震,老帅到是对这两种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架轰炸机,以及对地攻击机表示了很浓厚的兴趣。原来在延安是听汇报,现在亲眼看到了自己制造的实体机,老帅的兴致明显是很高昂。再三询问了的确是抗联自己制造的之后,老帅显得异常的兴奋。
第1855章 四三年的战略
军委参谋长这次东北之行,对东北的军工建设可谓是相当的满意。而那位史迪威中将,在杨震坚决的反对之下,自然不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这位老兄的东北之行,杨震是热烈招待,但是就是不点头。
而华盛顿此时也并不赞同抗联出兵印度,认为抗联最好还是留在东北作战。毕竟中国战场上连关东军带中国派遣军,占据了整个日本陆军一半的兵员,无论被调往那个方向,都不是美国人愿意见到的。
华盛顿也不想这近二百万脱离了牵绊的日本陆军,最终变成一根大棒子,砸到自己脑袋顶上。甚至华盛顿就连中国东北,再一次沦陷在日军手中都不可能接受,更何况还让日军抽出兵力来对付自己?更何况在朝鲜半岛,还有不断在扩编建制的朝鲜军。
美国方面的明确态度,让这位想借着中国自己内部局面,为实现自己野心寻找一些机会的这位美国陆军中将,最终还是失望两手空空的离开了中国东北。而华盛顿反对的态度,杨震到是在意料之中。
在日军已经杀入澳大利亚本土的情况之下,美国人是不会傻到让东北这几十万装备精良的关东军。哪怕一刻喘息之机能够腾出手来的,转而将重兵转向其他方向。对于美国人来说,中国人在战场上拖住的日军越多,他们就越有利。
尤其是现在依旧还是日军最大战略集团的关东军,美国人更是希望不从中国东北调一兵一卒去其他的战线,换了谁都希望棒子砸别人脑袋,别砸到自己脑袋上。所以美国人虽然在四三年初便再三催促抗联发起攻势,但是却拒绝了史迪威想让抗联出兵印度的要求。
白宫对于这位老兄不请示华盛顿,便擅自跑到东北的做法很是不满。而且重庆的抗议,也让美国人很是恼火。美国人不会容忍中国人内部,在这个时候有任何的会干扰到对日作战,整体战局的事情出现。
在给予这位草率的中将一场严厉训斥之后,让其立即返回重庆,做好他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要在试图与延安或是哈尔滨有任何的私下联系。接到美国陆军参谋长的电报,这位老兄只能怏怏不乐的返回重庆。
但在这位老兄返回重庆的不久,美国陆军航空兵却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考察团来到了东北。这个美军考察团的目的,与史迪威中将却是两码回事。他们来东北的目的,是与抗联商议美国陆军航空兵,进驻东北参与对日空袭的事情。
只是这个时候接待他们的,却已经不是杨震。在史迪威返回重庆半个月之后,也就是军委参谋长将杨震的意思,向中央做了一个详细的汇报后。杨震也接到了中央的电报,将工作暂时移交给了李延平主持,自己立即返回延安,对四三年战略目标进行研究。
原本接到中央的电报之后,杨震是想自己去汇报,但是几经考虑最终还是带上了郭炳勋。至于杨继财的婚事,已经是他现在顾及不到的了。就连原来说好的去父母那里吃饭的事情,都始终未能兑现,只能放了鸽子。
等杨震与郭炳勋抵达延安之后,杨震才发现华北几大战略区的统帅,基本上已经全部到位。就连苏北的新四军主要指挥员,除了留一名副军长和参谋长在苏北留守之外,其余的高级干部也全部抵达延安。
原本想要中央在华北敌后局面打开之后,想要召开一次会议,因为日伪封锁基本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在四二年的会战结束之后,整个晋绥与晋察冀、晋冀鲁豫之间,日军的封锁力度已经远远不如从前。
再加上华北各个根据地,包括苏北的新四军军部所在地、都按照中央的要求,建立了可供轻型飞机起降的机场。直接与东北根据地接壤的晋绥与晋察冀,干脆建立了一个可供运输机起降的机场。
而抗联在延安除了派驻了部分战斗机与轻型轰炸机之外,还派出了c四七运输机与轻型运输机各一个中队。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得到驻在热河与察哈尔的抗联航空兵的支持。此次会议由抗联派出飞机,将各路诸侯全部接到延安,大大的缩短了来回的时间。
原来一个月,甚至是几个月的路程,现在缩短到了几个小时。中间虽说风险大了一些,但是速度却大大加快。不过除了新四军来东北,需要在敌占区上空飞行时间长一些,山东、晋冀鲁豫其实在敌占区上空飞行的时间并不多,危险性也并不高。
这些坐镇一方的诸侯之中,大部分杨震已经见过。只有山东军区和太岳军区的几位领导,杨震还是第一次见面。尤其是那位赫赫有名的军政双全的元帅,杨震还是第一次见面。至于来延安的新四军几位高级指挥员,基本上都是他在皖南的老部下,反倒是熟悉了很多。
见到已经分别两年的小政委,此次调回延安开会外加学习的军长,以及其他的几位高级干部除了个别人之外,大部分再一次见到带领自己突出险境的杨震都是喜出望外。尤其是军长,在与杨震又一次见面之后很是兴奋。
在杨震抵达延安的第一天夜里,便带着新四军来延安开会的几个军事干部,在杨震的住处直到谈了大半夜才回去休息。带着妻子一同返回延安的军长,还埋怨杨震结婚为什么不通知他们。
不过在短暂的兴奋之后,杨震却是不得不考虑到现实。在见到分别不过几个月,已经回到各自根据地主持工作的原挺进军两位老帅之后,杨震也吓了一跳。在东北时候两位老帅好不容易养的结实一些身体,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又变得异常消瘦,明显都处在营养不良的状态。
在与几位老帅谈过之后,杨震才发现随着四二年大旱引发的后续影响出现,四三年情况依旧不乐观的影响,无论是晋察冀,还是晋冀鲁豫两大根据地缺粮的情况,已经是相当的严重。本就贫瘠、物产不丰的太行山和五台山区,在灾荒时期日子更加的难过。
自去年入冬以来,在四二年大旱灾之中勉强还说的过去的晋东南地区,降雪量持续的大幅度减少。甚至有的地区,整个冬季滴水未下。在四二年逃过一劫的晋东南地区,今年的春旱已经初步暴露出来。冀南和冀鲁豫形势,更加的雪上加霜。
晋察冀军区四一年大扫荡带来的破坏,尚未完全恢复,四二年的旱灾虽说没有像河南那么严重,但是四二年的收成也相当的不乐观。而且冀西地区、平西地区,今年也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春旱。
面对着华北根据地严峻的局面,杨震的眉头深深的皱了起来。他总算明白了为何中央要在这个时候,想要收复四一年日军大扫荡之后,已经被日军彻底占领的冀中区。失去了冀中这块粮食供应基地,华北各个根据地,尤其是晋察冀的日子很不好过。
中央又何尝不知道这一仗打下来,恐怕要伤筋动骨。但是华北各个根据地出现的局面,让中央也只能下定决心打这一仗,彻底的缓解华北各个根据地粮食问题。此次召集各大战略区负责人来延安开会,除了参与整风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动员各大战略区协同参战,争取彻底解决华北两大根据地粮荒的问题。
不过中央的意图还是暂时不想攻占平津,毕竟这种大城市攻坚战,对于军内来说经验还是为零。中央认为直接发起对平津的攻击,会牵制大量的部队在坚城之下,并不利于采取运动歼敌的战略。
主席的意思还是孤立平津、收复冀中,缓解华北敌后根据地出现的粮荒,以争取早日恢复元气。同时利用此战向国内某些方面表明一些态度。以缓解在共产国际解散之后,国内可能会出现的巨大政治压力。
在与主席几经商议,并与各大战略区的老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之后,杨震最终还是下定决心按照中央的意图打这一战。但四三年上半年,这场战役已经来不及准备。而且还远未完成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抗联,此时也无法投入太多的兵力。
经过研究,中央还是决定此次华北作战以抗联为主,晋察冀、晋冀鲁豫以及山东军区配合作战。按照中央与抗联的分工,晋察冀军区在四三年上半年,负责派人返回冀中分散活动,发动群众并收集敌情,整训留守在冀中坚持的部队。
并调派得力干部,返回冀中区恢复情报系统,为下一步会战的展开做好准备工作。在这件事情上,以晋察冀军区为主。同时晋冀鲁豫军区则派出冀鲁豫军区、冀南军区部队,向津浦路、平汉路沿线展开。
山东军区则以鲁中军区、鲁南军区主力,沿津浦铁路南段展开,对津浦铁路山东段以及苏鲁交界处实施密切的监视。一旦战役打响,对津浦铁路实施大规模的破袭战。新四军各部,则对整个华中、华东日军实施密切的监视。
而抗联在四三年上半年,则负责向晋察冀平西、北岳区,秘密的囤积弹药和物资,并完成最后的整训工作。准备于四三年下半年秋收之后配合晋察冀军区,以及晋冀鲁豫军区的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一部,对冀中平原地区发起收复作战。
在战略方针方面计划制定的是相当的快,但是在具体战术运用上,却始终定不下来,开成了拉磨一样的态势。无他各方面的分歧意见,还是相当的大。尤其是在兵力和装备的投入上,以及诸多方面都有不同的意见。
对于中央的下一步战略要求,杨震的态度很明确,为了减少伤亡以及加快战役的进程,为准备反击日军后续兵力争取时间。还是要尽可能多的调集坦克和重炮部队参战,以抢在日军援军抵达之前大致完成作战任务。
在会战研究阶段,杨震提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抗联自东北南下入关的部队,在全面展开之前的保密问题。尤其是大量南下的装甲、重炮部队,以及大量的辎重安全以及保密的问题。
第1856章 我们的力量很充足
在杨震看来,为了保证战役发起的突然性,以及在短时间之内取得全面的突破,抗联部队进关的行动,还是要尽可能的进行保密。佯动是必须要有的,但是主力进关的行动还是要尽可能的保密到最后。
所有的部队集结地,物资储备地,都要严格的保密,这无疑对华北几大根据地,尤其是抗联南下部队主要集结地晋察冀军区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千军万马行动,这动静小不了。日本人也不是瞎子和傻子,他们的嗅觉还是很灵敏的。
杨震的初步想法,还是在东北同时发起佯攻,牵制关东军主力无法南下。集中装甲骑兵机械化集群,以津浦路为目标,采取向心突击的战术。利用坦克和机械化集群的快速突击能力,尽快的在短时间之内打垮冀中平原的日军。
但大量装甲部队南下,很难做到严格的保密。尤其是此次在北宁铁路还在日军手中,以及部队途中要经过大量山地,可供选择的行军路线有限的情况之下。装甲部队大举南下,几乎全部需要机械化行军,无法依赖铁路输送。这给保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考验。
而装甲兵和重炮部队的行踪能不能掩藏住,对于能不能达成此次会战目标,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前提。所以军委会议开了好几天,虽说战略方针制定了下来,但是战术上的问题,却始终定不下来。
杨震提出来的要求,对于在座的几位老帅来说,都是有些强人所难了。坦克那玩意不是一个人,挖个洞就能藏起来。也可以专门挑选山地,避开有人居住的村庄,进行夜间行军以隐蔽踪迹。
一支坦克部队行军,掀起的烟尘就遮天蔽日老远就能发现,履带压迫地面引起的震动山崩一样。关键的问题是坦克和汽车、重炮的行军,无法脱离公路,就注定可供选择的行军路线有限。
这么庞大的一支装甲集群,长时间的隐蔽待机以及调动而不被敌军发现。在几乎所有的人看来,都是一个不可能的完成的任务。更何况还有大批的汽车、重炮,都要隐蔽,同时还要为这些装备的通行,加固根据地内的桥梁、拓宽公路,这么大的行动完全隐蔽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二年会战之中,杨继财指挥一个轻型装甲集群迂回太原,途径所有地区的几乎所有的桥梁和道路,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坏。晋北战役期间,整个晋北地区的桥梁,也在抗联机械化部队的运动之中损毁严重。
战役结束之后,晋绥军区为了维修这些桥梁,很是花费了一些时间。那还只是一支轻型的装甲集群,要是按照杨震的说法,几乎所有通过的地段,桥梁都要进行大量的加固。而且必要的道路,也需要拓宽。
这么大的行动,一点不被日军察觉真的是很困难。但几位老帅也都清楚,一旦被日军事先察觉,那么以日军一贯的反应速度来说,战役打响之后的进展恐怕要异常的吃力。日军不是豆腐,一旦被合围就会出现崩溃的可能。出奇制胜,才是速战速决的最佳手段。
但没有了这些坦克和重炮参战,以日军的战斗力和装备,在冀中平原这样地带作战,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付出的代价也会相当的惨重,也会严重的影响到部队后续作战能力。两方面的取舍,让各个战略区的一方诸侯都很是为难。
杨震提出抗联将抗联目前配备的两个装甲师,全部调集南下参加冀中平原争夺战。同时在调集一个装甲旅,外加两个骑兵旅参战。重炮部队序列之中,除了将此次新组建的六个德制一五零榴弹炮团,全部都南下之外,在调集一部分的火箭炮兵参战。
按照杨震提出的参战兵力,仅仅坦克的数量就达到了近千辆,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达到一百四十四门。再加上大量的卡车、半履带车、重炮牵引车,投入的重装备数量,堪称国内战争第一次。
对于杨震提出投入的兵力数量,刚开始很多人都不满意。先不说这么大规模的部队怎么隐蔽的问题,单单就是这么多的机械化装备所需的物资,就是华北各个根据地难以满足的。别说汽油等物资,就是粮食也是各个根据地倾家荡产也拿不出来的。
而且这么大规模的调动,无益于提前告诉人家自己要向冀中平原动手。这么大规模的坦克部队南下作战,除了平原地带,总不可能是向着西部山区吧。所以对于杨震要调集这么大一批装甲部队参战,所有参加会议的老帅都清一色的反对。
无论从哪一点考虑,这么大的一批装甲部队参战,都是不可取的。在几位老帅看来,调集四五百辆坦克参战,已经是可以承受的极限了,也足够满足此次会战需要。再多,是真的没有办法供应和隐蔽了。
面对着除了挺进军的两位老帅之外,大部分人的反对态度。杨震只能耐心的说到:“我也知道,这么大一批的部队,别说隐蔽了,就是每天的车辆油料消耗,以及人吃马嚼的粮食,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但是几位老总,此战之中我们不仅面对的是单纯一个华北方面军,还有日军随时可以通过津浦铁路从华中、华东,甚至通过海路从华南调集的援军。这样一来,我军几乎是与整个侵华日军主力在作战。”
“日军的战斗力,大家都很清楚。如果我们单纯的依靠步兵,以及部分的炮兵与日军争夺,一场会战下来伤亡数字大家可想而知。一个兵员从新兵入营,到形成战斗力需要至少半年以上的训练时间。”
“到时候一旦一线作战部队损失过大,后继兵力补充不及时,或是战斗力不强。面对着蜂拥而至的日军增援部队,我们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打下来的冀中平原,又怎么能够守住?既然已经决心下大力气争夺冀中,那么我们这个关口就必须要咬牙坚持下来。”
“我还是那个看法,装备打掉了,我们随时可以在补充。但是人要是拼光了,有再多的装备又能怎么样?各部队现在的骨干部队,都是经历了四一年反扫荡,四二年察哈尔、晋北血战保留下来的老骨头。这些人一旦要是拼光了,那才是对我军最致命的损失。”
“而且冀中地区为平原地形,本身就有利于集中坦克集群,进行大规模的穿插作战。我们也可以利用此次作战,锻炼一下我军在平原地区大规模装甲集群作战的能力。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一支部队要想在战火之中真正的成长和锻炼起来,不下本钱是不行的。”
“最关键的是,集中大量的装甲集群采取向心突击的战术,可以利用坦克集群的快速突击能力,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达成我们的战略目标。这样,我们尽可能的节省战役的发起时间。同时可以节省下部分的部队,应对日军后续的反击作战。”
“但不管怎么说,此次南下作战,抗联调动了这么多的装甲部队参战。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装备打光了我们还可以想办法自己制造或是寻找外援。但是老底子、老骨头要是打光了,再想重建就难了。”
杨震的这番话音落下,包括主持会议的主席在内都沉默不语。杨震话中的道理,他们不是不明白。作为军事大家,这个道理几位老帅还是都懂得的。但一下子投入这么大规模的部队,这后续的压力却是让几位老帅很为难,毕竟战争打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事情。
会场上沉默良久,主席却是突然道:“既然杨震同志,连血本都拿了出来,那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好后怕的了。这样,我看就按照杨震同志的想法办。不仅仅要从东北抽调,驻陕甘宁的那个装甲旅也拉上去。”
说到这里,主席转过头对杨震道:“你们不能将所有的装甲兵都拉到华北来。东北现在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我们在南边一动作,关东军在南满势必要配合的。我看这样,除了陕甘宁边区的一个旅,你们那边再抽调出一个师,外加一个旅就足够了。”
对于主席的想法,杨震笑了笑道:“主席,您就放心吧。调过来两个装甲师,外加一个装甲旅,我们在东北留守的装甲兵还有五个旅,外加部分的独立坦克团,数量足够给关东军再打一场穿心仗的。”
“随着大庆油田的开采,以及炼油厂的投产,我们除了航空燃油之外,各种机械化装备所需的油料,基本上现在已经可以自给自足。条件的改变,已经允许我们一次性的投入大批量的机械化装备作战。至少油料方面,我们不用在担心被掐脖子了。”
“从世界战局的变化来看,如果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话,在今年上半年美国人会出一些血本。美国方面已经答应,在今年的上半年在给我们五百辆m三轻型坦克,一百五十辆m三中型坦克。”
“虽然其中的m三中型坦克,我们已经与苏联方面交换了一批战斗机。暂时无法为我们所用,但是剩下的m三轻型坦克,对付日军的坦克和步兵已经是足够了。三七毫米火炮,对付日军的野战工事也足够。”
“利用这批坦克,我们可以将原来的缺口补足。英国人也答应在提供一批马尔蒂达二型步兵坦克,以及一批十字军坦克。我们自己的t三四坦克,也完全解决了生产上的困难。去年年底,已经开始陆续投产。尽管月产量只有几十辆,但是也算是解决了一部分。”
“再加上随着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苏军转交过来的大批德制坦克的到位,我们手中的装甲力量还是很充足的。唯一的弱点,就是德制坦克我们不能全部投入一线。还要保留一部分,作为零部件使用。”
“只是此次考虑到此次会战的规模和时间,原计划给关内各个部队训练和装备的坦克部队,也只能暂时延后了。为了保证在东北和华北两大战场同时保证足够的数量,我们只能先将原来的架子部队充实。”
第1857章 东北王?
杨震的话音落下,主席摆了摆手道:“他们那里不着急,在地面联系还未彻底打通之前,暂时还是以目前的装备适合。地面物资运输渠道没有打通,给他们也没有地方去搞汽油去。单纯依靠你们空运,那是败家子的作风。”
“关内各个兄弟战场换装的工作,还是等此次会战结束之后,视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再说。现在的核心问题是,怎么样全力的打好这一仗。这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是关系到生死的问题。这一仗打胜了什么都好说,败了我们还是只能固守在山区。要那些的坦克和大炮,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杨震同志,此次会战我给你提出三个要求。第一,你们抽调兵力的时候要量力而行,绝对不能危急北满老区的安全。那里正在建设的现代化工业,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希望。华北战场要抽调足够的力量,但是东北战场也绝对不能有失。”
“第二在战略战术的问题上,你要多抓一些。合成化作战,你是全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方面的经验你还是充足的。此次会战对我军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希望你能够慎重一些考虑。既要大胆运用你们的经验,但也不要过于盲动、冒险。”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既然已经下决心要打,那就要一鼓作气打赢。我们不能付出了代价,在冀中平原上继续站不住脚,又被人家给撵了回来。代价是要付的,但是也要必须打赢。”
主席的几个要求,杨震听了之后多少有些苦笑。第一个要求是必须的,主席提出这个要求,他没有感觉到意外。但是后面的两个要求,却是明摆的告诉他,此次冀中会战指挥员由他担任。但这个差事,无疑是一个苦差事。
此次会战,涉及到华北地区四大敌后根据地之中的主要三个。如果再加上抗联南下部队,可以说是四大野战军在一个战场上配合。这么多建制的部队,在一个战场上作战,并不是一件很让人省心的事情。
四大野战军,在装备上是千差万别。晋察冀和晋冀鲁豫部队到是好说,都是抗联一手装备出来的。但是山东军区所属部队,对于抗联来说还是一片的陌生。作为整个华北各个根据地之中,最富饶、也是兵力最多的山东军区,杨震根本就不了解。
战术、战略应用,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单单其中的协调和配合关系,就可谓是异常的复杂。统一指挥这些部队作战,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这其中很多干部,资历远远的超过自己。战场上的协同关系,更是复杂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