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475节
不过守不住归守不住,但其至少在海空军方面的损失,将会远比自己知道的历史要轻的多。虽说单凭几百架战斗机,改变不了战争的结局。不会至少不会像后世自己所知道的那样,出击的航空兵几乎是有来无回。
保守,一贯轻视亚洲人,即便是对日本人也瞧不上眼的英国人会做出如何的反应杨震不清楚,也许他们会对抗联的这个战果嗤之以鼻。但是以美国人在战事压顶的时候,一向敏锐的反应速度来说,也许珍珠港事变的发生和损失不会受到影响。
如果美国人提前摸清了零战的性能,日军对菲律宾的空袭和进攻,那就绝对不会是一帆风顺。只要保住了美军部署在菲律宾的远东航空队,日军对菲律宾的攻势就将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有可能,那些运兵船在海上,就被炸掉一多半。
毕竟一架b十七轰炸机的载弹量,足够将日军一个步兵大队集体送进地狱了。虽说这种高空轰炸机,对灵活的军舰威胁不大。但是只要一枚炸弹命中,重巡洋舰以下的日军舰艇,几乎没有几个能够承受b十七投掷下来的二百二十五公斤炸弹的轰炸。
b十七轰炸机的威力的确很大,这种航程、载弹量、防护力,在几年后的b二九轰炸机出来之前,都为当世之冠。尤其是其火刺猬一样,全身几乎没有任何死角的自卫火力,对于任何一种想要拦截他的战斗机来说,都是一个难缠的对手。
但是这种笨重的轰炸机在极为灵活的零战面前,虽然不能说无还手之力,但毕竟他只是轰炸机。如果是九六式战斗机那两挺七点七毫米口径的机枪,自然不会在乎。但是面对有两门二十毫米机炮的零战面前,笨重的b十七轰炸机的生存能力还是太弱了。
在摸清楚零战的弱点之前,美军眼下部署在菲律宾的b十七轰炸机和p四零战斗机,的确远不是对手。但是在摸清楚之后,完全可以找出对付零战的办法。如果美军驻菲律宾的航空兵,在战役打响之出没有全军覆灭。
按照b十七的性能,日军的登陆部队,恐怕要付出几百倍的伤亡率,才能完成登陆菲律宾的计划。这种体型巨大的轰炸机,在对付军舰的时候多少有些非其所用。但是对付地面以及滩头的敌军,其地毯式的轰炸能力,绝对杀伤力是一流的。
的确一种新的飞机改变不了一场战争的格局和走向,但是却能影响一场战役的进程。日军之所以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横扫整个东南亚,除了东南亚的美英军队战斗力极差,英国军队的无能、自私与短视,以及优势的海军在针对群岛作战的先天优势之外,其海军装备的零战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彻底的摧毁了东南亚的空中保护网,也有很大的关系。
正是零战优异的性能,彻底的摧毁了英国远东空军、美国菲律宾航空队,让整个东南亚失去了空中保护,使得日本海陆军可以为所欲为。更是将整个英国远东舰队的主力,都直接送进了印度洋。
使得日军在整个东南亚以及太平洋的战场上,想在哪里登陆,就在拿来登陆。除了地面微弱的抵抗之外,几乎没有在和空中海上遭遇到任何的阻击,打的可谓是相当的得心应手、顺风顺水。
但一旦在摸清楚了零战性能之后,美国人部署在菲律宾的p四零战斗机,甚至是老式的p三五、p三六战斗机。以及英国人部署在东南亚的飓风,后续调来的喷火,以及荷兰人的什么f二a水牛这种老式战斗机,都可以在空战之中与零战一争长短。
有些事情实际情况没有公开之前,威胁会很大。但是那点玩意一旦揭穿了,就是一文不值。零战的性能的确突出,但是缺点也一样的突出。大航程,低空、低速之下的缠斗性能,以及爬升性能极其优异。
但升限小,高速之下机动能力差,脆弱的机体无法承受大过载。只要不在低空、低速的情况之下,与这种战斗机缠斗,很多老式的飞机,未必不能一搏。而这种无装甲、无自封闭油箱,生存能力最差的战斗机只要被命中,不管什么口径的弹药,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只要摸清楚了零战的秘密,别说飓风、喷火、p四零战斗机,就是老式的f2a水牛战斗机和p三五、三六战斗机,一样也有能力与日军一搏。因为这些战斗机的速度,并不比零式差,但机体极其坚固。和零战玩俯冲攻击的战术,绝对没有任何的问题。
而没有了强大的空中保护伞,几个月之后的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日军还可能有那么威风八面吗?英国远东空军的轰炸机,还有美国在菲律宾部署的那几十架b十七轰炸机,足够小日本喝一壶的。
而有了空中保护伞英国远东舰队的主力,也不会埋葬在印度洋。在科伦坡的巡洋舰和航空母舰,也不会去喂鱼。英国人的远东空军和美国的远东空军,也不会被日本人像杀鸡一样,短时间之内打的全军覆灭。
英国远东舰队没有受到损失,英国远东空军在空战之中战胜对手,还怎么让英国人明白自己与他们是盟友,而不是相互眼睛瞪得通红的对手。让他们少与抗联,甚至中国争夺美援物资,不要总惦记着别人碗里的饭。
所以对于抗联来说,美国人和英国人在战场上的损失越重,与抗联的相互依赖度也就越高,对抗联也就是越有利。反则损失越少,流血越少,对战局的控制力越强,对抗联来说就越不利。
哪怕是美军在菲律宾多拖上一天,对于杨震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自己费了那么大的苦心,不就是让美国人和英国人,在日本人身上多吃一点苦头吗?对于美英来说对日作战初期损失越大,对抗联越是有利。
只有这样,抗联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美国援助。如果美国人保住了他们在菲律宾的航空队,英国人保住了他们在远东的舰队,并不符合抗联眼下的利益。死道友,不死贫道,正是二战各方对弈的常用手段。
让两国知道并掌握这种日军最新式的战斗机性能,只有傻子才会做出来的事情。也正是这个原因这才是杨震要求方子翼,对缴获一架在进行简单修复之后,继续飞行完全没有问题的零战一事,进行严格保密的真实原因。在几个月之后,零战横扫整个东南亚和大半个太平洋的一幕,杨震可是不想错过。
不让美国人和英国人多流一些血,他们那里会出手大方一些?自己只是在其中添加了很少的油盐酱醋,已经是很对的起这二位了。想要自己帮忙可以,这没有任何的问题,但是对不起忙是不白帮的。
这就是战争时期的博弈,这就是私下的斗争。这种斗争不仅仅是政治方面的,在军事上更是如此。无论是所谓的同盟国,还是轴心国,在这场战火燃遍了整个世界的战争之中,同一阵营之中的勾心头角,一直都存在着。
你老老实实做人,除了闷声吃亏之外,什么都得不到。相对于英国人、苏联人来说,工业基础薄弱,军工几乎无自给能力的中国,在这场私下的博弈之中吃的亏更大。甚至差点没有将整个指挥权拱手让出去,甚至连给自己的美援物资分配权都没有。
急需的装备,迟迟得不到改善。另一方面,大量的珍贵美援却浪费在无谓的扯皮和一些无用功上。大国,但更是弱国的中国无外交,无发言权,这就是这个时代中国的悲剧,也是整整一代中国人的悲剧。只是这些私下的博弈,杨震无法对两个得力的部下说出来。
杨震没有解释要求二人严格保密的原因,受到纪律约束的二人,也没有主动询问。对于他们来说不管理解不理解,一号既然已经下达了命令,那么理解也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这就是抗联的纪律。
方子翼与袁斌离开后,杨震并未急于返回总部。而是就在机场边上这座实际上是抗联航空兵司令部的日式小楼内,会客室的沙发上闭着眼睛靠在沙发靠背上的静静的坐着。这几天的连续奔波与不停的讨论,研究却是有些让他过于疲劳了。此时的杨震,感觉自己骨子里面都渗透着疲惫。
坐在这里静一静,一是恢复一些元气。还有一些事情,杨震也是需要慎重考虑一下的。日军即将展开全线的反击重点是在哪里,下一步作战自己的着眼点应该又在哪里?甚至雷达站出现问题的可能原因,也在他的脑海之中不断的出现。
良久,杨震才睁开眼,看着窗外漆黑一片的夜空,揉了揉因为长期睡眠不足有些酸涩的眼睛。站起身来想要招呼门外的张子雄返回总部,但是浑身上下的疲惫,让他一下子又坐回了沙发上。
想到自己这个眼下的这个样子,杨震摇了摇头还是决定再休息十分钟再说。否则这付样子出去,再搞得大惊小鬼的不好。只是坐回沙发上的杨震,看着窗外脑袋里面却是并未休息。此刻在他脑海之中,还在考虑雷达站的事情。
雷达对今后空中作战以及整个根据地的防空至关重要,没有了雷达的支援,正在进行大规模建设的根据地,空中安全很难保证。毕竟根据地不是关内,整个纵深还是有些过浅。大量用人组成的防空哨,反应速度也远不如雷达这种现代化的工具。所以对于雷达的安全与否,杨震还是相当重视的。
不过他的思路和疑虑并未没有能维持多久,就被专程来迎接他的军区政委李延平,以及军区军工部长熊大缜,还有熊大缜此时正在根据地,知道杨震这个闻名已久人物终于从前线返回,而专程前来拜访的老师给解决了。
第1187章 气质上的差别
当李延平和原本有事前来请示杨震的熊大缜,以及知道杨震已经返回哈尔滨,专程前来拜访的那位中国现代物理开山之人听罢杨震心中的疑虑之后,不由的哈哈一笑。李延平摇了摇头道:“这件事情我知道,怪不得他们。”
“那部雷达的确是出现了故障,也不是什么人搞的破坏。只是因为雷达上的一个关键元件,因为开机工作时间过长,再加上散热不良出了毛病。导致了正好监视日军零战飞行空域的那部雷达,出现了瘫痪。这个元件的位置很关键,就是那些所谓的美国专家也没有搞明白。”
“我们的那个雷达站长知道此时空中正在激战,如果雷达出了问题,给指挥上会带来很大的不便。见那些美国专家捣鼓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搞明白,就直接将电话挂到了我哪里。我让熊大缜去查了一下,也没有检查出原因来。”
“幸好他的老师,叶教授此时正在根据地。到底是咱们中国物理界的奠基人,这一出手就比美国的那些什么专家高明的多。这叶教授一出手,帮我解决了难题。这不他们刚从双城雷达基地返回来,知道你在这里,就直接过来拜访你了。”
“叶教授和一大批专家已经到达根据地多时,一直想要拜会你,只是可惜你这半年来不是关内,就是忙着研究作战计划,一直没有时间见面。今天正好熊大缜有事和你请示,我便让他将叶教授一同请来了。”
“正好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大家一起见见面。人家对你这个年轻有为的将领,可谓是仰慕已久了。至于雷达的部件出现了什么毛病,这还得叶教授给你解答。我对这高科技的玩意,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这些玩意,之前我是听说都没有听说过。我出国留学,肚子里面装了一肚子的马列知识,这科学技术却是什么都没有学到。那个时候,只是学习怎么打仗,也没有精力去管这些。至于回国之后,那时候冬天连棉衣都没有,一年有大半年要饿肚子,困守在深山老林之中,更没有精力,也没有地方去了解科学技术了。”
李延平指了指熊大缜边上的一位身体清廋的四十多岁中年人,郑重对着杨震介绍道:“这位就是曾经担任清华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现任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堪称中国现代物理奠基人,也是熊大缜最敬重的老师叶企孙教授。”
听到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中年人居然就是桃李满天下,号称中国物理界的开山祖师和一代宗师,几十年后中国两弹一星的功臣几乎半数以上出自他门下的叶企孙教授,杨震下了一大跳。连忙站起身来想要敬礼,只是他犹豫了一下,已经举起的右手却是最终没有抬起来。
杨震没有行军礼,而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摘下头上的军帽,恭恭敬敬的给这位一手培养了无数中国科学巨匠的教授深深的鞠了一躬。他这一躬并不是因为在自己并不多的回忆之中,貌似在北平读书的时候,曾经蹭过这位物理大师的课,自己对这位科学巨匠本就应该执弟子礼。
而是出于一个来自几十年后的人,对一位为了中国科学发展呕心沥血了几十年,视学生为子女。一生未婚没有留下自己任何的骨肉,几乎所有的收入都用来接济贫寒的学子。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培育了无数的科学巨匠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敬重。
在杨震后世不多的了解之中,这位中国科学界、教育界的一代宗师。无论是坦荡、广阔的胸怀,还是高尚的人品,以及卓越的眼光,无一不值得他,以及每一个中国人的敬重。一代宗师,这后世给予这位此时只是人到中年的教育家的最崇高评论。
见到杨震居然对这位虽说担任过清华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长,但此时不过一个普通的西南联大教授行如此大礼,不仅仅是边上的李延平、熊大缜,以及陪同来的袁芷若等人吓了一大跳,就连叶企孙教授本人也吓了一大跳。
原本一直想见杨震,却始终未能如愿的这位教授,还以为杨震与其他的那些国军高级将领一样,眼睛都长到脑袋上,对自己这个穷教授不削一顾。所谓忙的没有时间,只不过是一个托词而已。
通过今天杨震这深深的一躬,还有那双眼因为长期的睡眠不足,而出现的大量血丝的眼睛,以及因为长期疲劳过度,而过于消瘦的身体,还有那年纪轻轻就有了星星点点白发的头发。
几乎比自己在西南联大与他同龄的学子、讲师老了十几岁的面孔。他才明白眼前这个年轻人并非是那种少年得志眼高于顶的家伙,而是真的忙的实在没有时间与自己见面。曾经因为以为受到冷意,而萌生的去意,此刻早就已经灰飞烟灭了。
倒不是这位老先生有虚荣心,非得见到杨震才觉得人家对他重视。或是有其他方面的什么想法。而是他认为可以从这一点上看出来,这个政党对教育和科技是否与他们说的那样极为重视。
之前对延安方面的不了解,在加上某些方面的宣传,这位教育界的大宗师对于延安一个旗帜下的抗联,自然也不会太了解。倒不是他相信某些方面的所谓共产共妻的宣传,而是他认为一群连饭都吃不饱的人,哪里会有什么精力去办教育。他想通过这个办法,对抗联更多的验证一下。
杨震这深深一躬,不仅吓了这位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在后世被称之为中国物理学泰斗的他一跳。他还从杨震的眼里面看到了那种从内心发出来的骨子里的尊重。不,尊重已经谈不上,应该说是敬重更为恰当一些。
叶企孙教授从杨震的眼光里面看出来,他对自己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只是他怎么也不明白,这个年轻有为的将领,为什么会如此尊敬自己。在又一次仔细打量了杨震一遍之后,叶企孙可以肯定他并不是自己在清华时的学生。
只是感觉杨震多少有些面熟,总感觉自己在哪里见过一样。不过觉得面熟归面熟,但只是面熟而已。叶企孙可以肯定杨震不仅不是自己的学生,也绝对不是清华那个学院或是那个系的学生。
而且叶企孙教授也听熊大缜说起过,杨震曾经在北平读书过,但是却是北平大学的毕业生,却并未在清华学习过,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算的上他的老师。如果说敬重,那么这个明显是谢师礼的举动,实在是有些不太恰当。
尽管这位中国物理学的泰斗、宗师不知道眼前这位年纪轻轻,便身为几十万大军统帅的年轻人,是因为什么对自己如此尊重。但无疑杨震的这个举动和态度,赢得了这位宗师的相当的好感。
在恭恭敬敬的邀请叶企孙教授坐下后,杨震笑道:“叶教授是名满天下的大教授,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也是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大家。就是时隔多年还记不记得我这个三五年的时候,经常跑到清华噌您课的那个北平大学的青年学生?”
“您还曾经因为这个东北流亡学生囊中羞涩,中午吃不起午饭,经常饿着肚子在您那一听就是一天的课。而特地交待清华理学院的食堂,免费给这个学生提供午餐,所有的费用,月底从您的薪水里面扣除。为了维护这个学生那点可怜的尊严,还再三的交待别人就说这顿免费午餐是清华为东北流亡学生免费提供的。”
“虽然您不是我直接的授业恩师,我也只在您那听了一年的课程。但是正是那一年清华的旁听生活,却是我终生难忘的。您广阔的胸襟,让我受益良多。只是自从参加革命后,就一直没有时机在见到您,但是今天我真的要和您说一句谢谢您。不仅那一年的学习,让我掌握了很多的现代科学知识,您的为人也影响了我很多。”
杨震也不是很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对这些自己来之前的事情,会知道如此的清楚。在面对当初在北平求学的时候,给“自己”很大帮助的这位老教授的时候,这些事情不用去想就很是朗朗上口,而且无半点阻碍。说的好像这些事情,“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样。
只不过在他看来,既然现在这些东西不由自主的涌到脑海之中,那就该怎么说就怎么说,也用不到刻意的去回避。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还有什么差别吗?不仅是在现在,很多的时候杨震都有些分不清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
只是偶尔无人时,或是与李慧兰相会勾起在后世一些不太愉快的回忆时,杨震也经常的自嘲现在的自己,已经混淆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后世来人,还是原本就存在这个时代的。两个时代的回忆,很多时候会同时出现在他的脑海之中,就像此刻的自己一样。
见到这位后世闻名已久的物理大家,杨震激动归激动,但也只是像见到偶像那样激动而已。但是等这位叶企孙教授坐下的时候,很多原本他并未经历的往事,犹如电影一样出现在他的脑海之中。很多的事情,根本就不用考虑张嘴就来。
这位此时正值风华正茂时期的教授,记忆力还是相当不错的。杨震这么一提,他略微一沉思,就想起来眼前的这个人多少有些似曾相识的人,的确和那个人很相似。如果在胖一点的话,脸色在红润一些,书生气再重一些的话,可以说就是一个人。
只是他总感觉与当年那个文文弱弱,身为北平大学的学生,却是总是跑到清华噌课的那个沉默不语的青年人相比。眼前这个人虽然外貌相似,但是却是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让人觉察不到的差别。
两个人长相相同,但却气质上浑然不同。一个是书生气十足,除了学习之外沉默寡言的瘦弱青年。一个却是满脸英气,身上甚至还略带着一些隐隐的血腥气,浑身上下透露着那股子杀伐果断气质的大军统帅。
第1188章 求贤若渴
面貌一样,但气势却是浑然不同的两个人,让叶企孙先生明显有些疑惑。只是打量了杨震良久之后才的道:“想倒是想了起来,只是你不是叫杨继善吗?什么时候改的名字?如果你不提,我肯定想不出来了。”
“虽然是一个人,但是这两者之间的气势相差太大,实在是有些不敢认了。过去那个杨继善身上是一股子浓浓的书生气,可现在的杨震却满身的杀伐气息。虽说面貌大致相同,但从气势上谁也不敢说你们是同一个人。”
“我当初还好奇,你当初这个北平大学法学院的学生,放着本专业的课程不学,却是非要跑到清华理学院去旁听与所学专业八竿子打不到物理专业。只是当初几次询问你,你也不说。”
“当时见你衣衫褴褛,即便冬季也穿的单薄,但环境如此艰苦,却并未放弃求学欲望。实属难得连午饭都无钱吃,却保持着上进心和求知欲。在加上知道你是东北流亡学生出身,家国沦陷。我虽能力有限,但尽可能的照顾。只是当初能力有限,连为你争取一个转学的名额,以及减免学费,并在生活上给予一定补助都无法做到。”
“等三六年,我与清华理学院的几位教授想向学校保举让你直接插入物理系第三学年就读,并为你提供一定的奖学金作为补助生活的时候,你却已经毕业离开北平,当时我还感觉到很惋惜。”
“就在来东北之前,吴有训先生闲暇时候还与我谈起过当时的你。那时候对那个衣衫褴褛,却仍旧孜孜不倦,仅仅是一年听旁听课,其水平已经达到了本专业三年级水平的年轻人,印象好的可不仅仅是我一个。包括吴有训教授在内,很多人都对你是印象深刻。当年狄拉克先生到清华做访问,在上示范课的时候,也是吴有训先生坚持让你旁听的。”
“他说过你当初报考北平大学若是学工科倒也罢了,只是去学法有些可惜了。你的物理学上的天赋,即便是在清华也是少见的。如果你当初报考的是清华,现在恐怕早就考上了美国或是英国的官费留学生了。”
“只不过我们两个即便是抵达东北的时候,可还不清楚眼下这个在东北打得日本人头破血流的那个青年将领,居然是当初那个整天跑去清华蹭课的人。不过你随有物理天赋,如果留在科学界,会有很大的前途。但这样一来,中国固然是又得了一个理科的天才,但却少了一位在危难之时独撑大局的赫赫有名的抗战英雄了。”
“不过你现在的变化可是很大,当初身上那股子书生气可是变的很少、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满身的杀伐之气。如果你不说,我可是一点也想不起来,如今赫赫有名的抗联总司令,是当年那个在北平大学读书,却整天来清华旁听的沉默寡言的青年学生。”
听到叶企孙先生现在还有些好奇的话,杨震哈哈一笑道:“我是东北进关的流亡学生,说实在的很珍惜当时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因为当时心中怀揣科技兴国,工业救国的梦想在报考大学的时候,清华与唐山、北平交通大学是我的第一志愿。”
“叶先生我当时的梦想是做像您或是吴有训先生的那样人,所以才选择了报考清华物理系。只是因为一些原因错过了清华的考试,未能拜到叶先生和吴先生的门下听课、学习,所以一直很遗憾。”
“虽说后来考到了北平大学,但是因为机遇的原因却是进了法学院。您也知道,当时正值乱世时期,国内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老爷们、这个那个总司令,有几个遵守法律的?这玩意安邦虽有用,但是即不能救国,也不能让中国便的强大起来。”
“尤其是在目睹了当时中国的所有机械设备,无论是铁路、汽车,还是电报、电话都是外国进口,无一样为中国人自行制造。东北工业当时为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但是那些工业设备,甚至制造产品的原材料,没有一样是我们中国自己生产和制造的。而日本之所以能侵占我东北,更是倚仗其多年以来建设的现代化工业基础。”
“所以在报考大学的时候,我是很坚定是要学理或是学工的。先生所在的清华的理学院,是我当时的第一选择。那里不仅有先生,还有很多大名鼎鼎的教授。如吴有训先生、熊庆来先生、萨本栋先生、张子高先生等一大批国内名师。能在诸位教授门下学习,是我一生的梦想。”
“心揣科技报国的我,一心想要的就是报考国内水平最高的清华理学院,期待能在诸位先生门下学习。只可惜时运不济,一场大病让我错过了清华的招生考试,还有北京大学理学院的招生考试。只能报考招生略微晚一些的北平大学法学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只是当时收容东北流亡学生的学校制度,在关内的流亡学生一旦考取某一大学,便不能在继续在原有的中学读书,也就不能再取得资助。所以尽管一心想要在先生门下学习,但是实在囊中羞涩,无力重新报考。”
“当年的进关的东北学生,只要有书读就已经是难得了,哪里还能挑三拣四?能考上一个大学,就已经是不错了。只是可惜当年一场大病错过了清华招生考试,否则我恐怕早就已经是叶教授的弟子了。”
“当时虽然未能拜倒叶教授门下,但心中那点遗憾中希望得到一些弥补。所以就在当时在清华读书的一个东北同学的帮助之下,只要有空就去您那里蹭课听。自己的专业课程,反倒是没有读多少,几乎差一点未能毕业。”
说到这里,杨震神色多少有些自嘲道:“当年我是学文不成,学理也是稀里糊涂。即没有因为自己大学的专业成为一名大律师,或是像我的那些同学一样,进入国民政府那个部门去当一个小官僚。也没有能成为一名教授,反倒是成了一名军人。现在的情况和当年的志向,整整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不过叶教授此次能来东北,虽然因为时局的关系,不能在继续在叶教授门下学习,但也足以弥补当初的遗憾。只是不知道叶教授能否屈居东北,为东北全境的解放事业,为今后中国的发展,走出我们自己的道路尽一份绵力?”
“叶教授,作为一名军人,我真诚的希望您能够留在东北。我们这里太需要您这样的专家和教授了,太需要您和您的弟子们来到这里帮助我们建立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国防工业了,尤其是现代化、高科技的国防工业。”
“而不是国民政府那样仿制出几款外国的步枪和机枪,连弹药生产都无法满足需要的半拉子工业。我们不仅仅要有自己的军事工业,还要有自己的飞机、汽车、坦克制造工业。还有现代化工、电子、光学、冶金等一系列的工业。我们要做到的是人有我有,人有我精。”
“叶教授我希望,不,应该是恳求您,还有与您一同来的那些专家、教授能留下来,这里太需要你们了。现代化的工业,是以强大的科研为基础的,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美英法德,莫不是如此。”
“我们现在引进的这些工业设备,目前依靠的还是美国、苏联方面的专家。这种情况如果长时间的持续下去,会给我们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科研是现代工业的命脉和基础,而命脉和基础掌握在别人的手中,这对国家以及我们的军队,都是极为不利的。”
“一旦这些人因为国内的召唤,或是时局的变化,返回自己的国家,我们的这些工业将会陷入彻底的瘫痪。而且有些东西,我们不想也不准备,更不能让外国人知道。这对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是相当有害的。”
“还有我们的军区理工大学,虽然已经完成组建。但是目前因为师资薄弱,只开了化学、基础物理等简单的几个专业。所有的教授,只有寥寥无几。目前急需的光学、电子、地质等一系列的课程,因为缺乏教授和讲师,而迟迟的无法开展。”
“叶先生,我们现在是求贤若渴。只要诸位先生能留在根据地,一切待遇敬请您和各位专家放心,保证是最好的。而且我们保证给诸位先生提供最好的科研、教学环境。如果关内的学子,愿意跟随诸位先生到东北来工作,我们一样会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所有的费用全部免除,与我们的部队一样实行供给制。”
保守,一贯轻视亚洲人,即便是对日本人也瞧不上眼的英国人会做出如何的反应杨震不清楚,也许他们会对抗联的这个战果嗤之以鼻。但是以美国人在战事压顶的时候,一向敏锐的反应速度来说,也许珍珠港事变的发生和损失不会受到影响。
如果美国人提前摸清了零战的性能,日军对菲律宾的空袭和进攻,那就绝对不会是一帆风顺。只要保住了美军部署在菲律宾的远东航空队,日军对菲律宾的攻势就将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有可能,那些运兵船在海上,就被炸掉一多半。
毕竟一架b十七轰炸机的载弹量,足够将日军一个步兵大队集体送进地狱了。虽说这种高空轰炸机,对灵活的军舰威胁不大。但是只要一枚炸弹命中,重巡洋舰以下的日军舰艇,几乎没有几个能够承受b十七投掷下来的二百二十五公斤炸弹的轰炸。
b十七轰炸机的威力的确很大,这种航程、载弹量、防护力,在几年后的b二九轰炸机出来之前,都为当世之冠。尤其是其火刺猬一样,全身几乎没有任何死角的自卫火力,对于任何一种想要拦截他的战斗机来说,都是一个难缠的对手。
但是这种笨重的轰炸机在极为灵活的零战面前,虽然不能说无还手之力,但毕竟他只是轰炸机。如果是九六式战斗机那两挺七点七毫米口径的机枪,自然不会在乎。但是面对有两门二十毫米机炮的零战面前,笨重的b十七轰炸机的生存能力还是太弱了。
在摸清楚零战的弱点之前,美军眼下部署在菲律宾的b十七轰炸机和p四零战斗机,的确远不是对手。但是在摸清楚之后,完全可以找出对付零战的办法。如果美军驻菲律宾的航空兵,在战役打响之出没有全军覆灭。
按照b十七的性能,日军的登陆部队,恐怕要付出几百倍的伤亡率,才能完成登陆菲律宾的计划。这种体型巨大的轰炸机,在对付军舰的时候多少有些非其所用。但是对付地面以及滩头的敌军,其地毯式的轰炸能力,绝对杀伤力是一流的。
的确一种新的飞机改变不了一场战争的格局和走向,但是却能影响一场战役的进程。日军之所以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横扫整个东南亚,除了东南亚的美英军队战斗力极差,英国军队的无能、自私与短视,以及优势的海军在针对群岛作战的先天优势之外,其海军装备的零战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彻底的摧毁了东南亚的空中保护网,也有很大的关系。
正是零战优异的性能,彻底的摧毁了英国远东空军、美国菲律宾航空队,让整个东南亚失去了空中保护,使得日本海陆军可以为所欲为。更是将整个英国远东舰队的主力,都直接送进了印度洋。
使得日军在整个东南亚以及太平洋的战场上,想在哪里登陆,就在拿来登陆。除了地面微弱的抵抗之外,几乎没有在和空中海上遭遇到任何的阻击,打的可谓是相当的得心应手、顺风顺水。
但一旦在摸清楚了零战性能之后,美国人部署在菲律宾的p四零战斗机,甚至是老式的p三五、p三六战斗机。以及英国人部署在东南亚的飓风,后续调来的喷火,以及荷兰人的什么f二a水牛这种老式战斗机,都可以在空战之中与零战一争长短。
有些事情实际情况没有公开之前,威胁会很大。但是那点玩意一旦揭穿了,就是一文不值。零战的性能的确突出,但是缺点也一样的突出。大航程,低空、低速之下的缠斗性能,以及爬升性能极其优异。
但升限小,高速之下机动能力差,脆弱的机体无法承受大过载。只要不在低空、低速的情况之下,与这种战斗机缠斗,很多老式的飞机,未必不能一搏。而这种无装甲、无自封闭油箱,生存能力最差的战斗机只要被命中,不管什么口径的弹药,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只要摸清楚了零战的秘密,别说飓风、喷火、p四零战斗机,就是老式的f2a水牛战斗机和p三五、三六战斗机,一样也有能力与日军一搏。因为这些战斗机的速度,并不比零式差,但机体极其坚固。和零战玩俯冲攻击的战术,绝对没有任何的问题。
而没有了强大的空中保护伞,几个月之后的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日军还可能有那么威风八面吗?英国远东空军的轰炸机,还有美国在菲律宾部署的那几十架b十七轰炸机,足够小日本喝一壶的。
而有了空中保护伞英国远东舰队的主力,也不会埋葬在印度洋。在科伦坡的巡洋舰和航空母舰,也不会去喂鱼。英国人的远东空军和美国的远东空军,也不会被日本人像杀鸡一样,短时间之内打的全军覆灭。
英国远东舰队没有受到损失,英国远东空军在空战之中战胜对手,还怎么让英国人明白自己与他们是盟友,而不是相互眼睛瞪得通红的对手。让他们少与抗联,甚至中国争夺美援物资,不要总惦记着别人碗里的饭。
所以对于抗联来说,美国人和英国人在战场上的损失越重,与抗联的相互依赖度也就越高,对抗联也就是越有利。反则损失越少,流血越少,对战局的控制力越强,对抗联来说就越不利。
哪怕是美军在菲律宾多拖上一天,对于杨震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自己费了那么大的苦心,不就是让美国人和英国人,在日本人身上多吃一点苦头吗?对于美英来说对日作战初期损失越大,对抗联越是有利。
只有这样,抗联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美国援助。如果美国人保住了他们在菲律宾的航空队,英国人保住了他们在远东的舰队,并不符合抗联眼下的利益。死道友,不死贫道,正是二战各方对弈的常用手段。
让两国知道并掌握这种日军最新式的战斗机性能,只有傻子才会做出来的事情。也正是这个原因这才是杨震要求方子翼,对缴获一架在进行简单修复之后,继续飞行完全没有问题的零战一事,进行严格保密的真实原因。在几个月之后,零战横扫整个东南亚和大半个太平洋的一幕,杨震可是不想错过。
不让美国人和英国人多流一些血,他们那里会出手大方一些?自己只是在其中添加了很少的油盐酱醋,已经是很对的起这二位了。想要自己帮忙可以,这没有任何的问题,但是对不起忙是不白帮的。
这就是战争时期的博弈,这就是私下的斗争。这种斗争不仅仅是政治方面的,在军事上更是如此。无论是所谓的同盟国,还是轴心国,在这场战火燃遍了整个世界的战争之中,同一阵营之中的勾心头角,一直都存在着。
你老老实实做人,除了闷声吃亏之外,什么都得不到。相对于英国人、苏联人来说,工业基础薄弱,军工几乎无自给能力的中国,在这场私下的博弈之中吃的亏更大。甚至差点没有将整个指挥权拱手让出去,甚至连给自己的美援物资分配权都没有。
急需的装备,迟迟得不到改善。另一方面,大量的珍贵美援却浪费在无谓的扯皮和一些无用功上。大国,但更是弱国的中国无外交,无发言权,这就是这个时代中国的悲剧,也是整整一代中国人的悲剧。只是这些私下的博弈,杨震无法对两个得力的部下说出来。
杨震没有解释要求二人严格保密的原因,受到纪律约束的二人,也没有主动询问。对于他们来说不管理解不理解,一号既然已经下达了命令,那么理解也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这就是抗联的纪律。
方子翼与袁斌离开后,杨震并未急于返回总部。而是就在机场边上这座实际上是抗联航空兵司令部的日式小楼内,会客室的沙发上闭着眼睛靠在沙发靠背上的静静的坐着。这几天的连续奔波与不停的讨论,研究却是有些让他过于疲劳了。此时的杨震,感觉自己骨子里面都渗透着疲惫。
坐在这里静一静,一是恢复一些元气。还有一些事情,杨震也是需要慎重考虑一下的。日军即将展开全线的反击重点是在哪里,下一步作战自己的着眼点应该又在哪里?甚至雷达站出现问题的可能原因,也在他的脑海之中不断的出现。
良久,杨震才睁开眼,看着窗外漆黑一片的夜空,揉了揉因为长期睡眠不足有些酸涩的眼睛。站起身来想要招呼门外的张子雄返回总部,但是浑身上下的疲惫,让他一下子又坐回了沙发上。
想到自己这个眼下的这个样子,杨震摇了摇头还是决定再休息十分钟再说。否则这付样子出去,再搞得大惊小鬼的不好。只是坐回沙发上的杨震,看着窗外脑袋里面却是并未休息。此刻在他脑海之中,还在考虑雷达站的事情。
雷达对今后空中作战以及整个根据地的防空至关重要,没有了雷达的支援,正在进行大规模建设的根据地,空中安全很难保证。毕竟根据地不是关内,整个纵深还是有些过浅。大量用人组成的防空哨,反应速度也远不如雷达这种现代化的工具。所以对于雷达的安全与否,杨震还是相当重视的。
不过他的思路和疑虑并未没有能维持多久,就被专程来迎接他的军区政委李延平,以及军区军工部长熊大缜,还有熊大缜此时正在根据地,知道杨震这个闻名已久人物终于从前线返回,而专程前来拜访的老师给解决了。
第1187章 气质上的差别
当李延平和原本有事前来请示杨震的熊大缜,以及知道杨震已经返回哈尔滨,专程前来拜访的那位中国现代物理开山之人听罢杨震心中的疑虑之后,不由的哈哈一笑。李延平摇了摇头道:“这件事情我知道,怪不得他们。”
“那部雷达的确是出现了故障,也不是什么人搞的破坏。只是因为雷达上的一个关键元件,因为开机工作时间过长,再加上散热不良出了毛病。导致了正好监视日军零战飞行空域的那部雷达,出现了瘫痪。这个元件的位置很关键,就是那些所谓的美国专家也没有搞明白。”
“我们的那个雷达站长知道此时空中正在激战,如果雷达出了问题,给指挥上会带来很大的不便。见那些美国专家捣鼓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搞明白,就直接将电话挂到了我哪里。我让熊大缜去查了一下,也没有检查出原因来。”
“幸好他的老师,叶教授此时正在根据地。到底是咱们中国物理界的奠基人,这一出手就比美国的那些什么专家高明的多。这叶教授一出手,帮我解决了难题。这不他们刚从双城雷达基地返回来,知道你在这里,就直接过来拜访你了。”
“叶教授和一大批专家已经到达根据地多时,一直想要拜会你,只是可惜你这半年来不是关内,就是忙着研究作战计划,一直没有时间见面。今天正好熊大缜有事和你请示,我便让他将叶教授一同请来了。”
“正好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大家一起见见面。人家对你这个年轻有为的将领,可谓是仰慕已久了。至于雷达的部件出现了什么毛病,这还得叶教授给你解答。我对这高科技的玩意,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这些玩意,之前我是听说都没有听说过。我出国留学,肚子里面装了一肚子的马列知识,这科学技术却是什么都没有学到。那个时候,只是学习怎么打仗,也没有精力去管这些。至于回国之后,那时候冬天连棉衣都没有,一年有大半年要饿肚子,困守在深山老林之中,更没有精力,也没有地方去了解科学技术了。”
李延平指了指熊大缜边上的一位身体清廋的四十多岁中年人,郑重对着杨震介绍道:“这位就是曾经担任清华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现任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堪称中国现代物理奠基人,也是熊大缜最敬重的老师叶企孙教授。”
听到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中年人居然就是桃李满天下,号称中国物理界的开山祖师和一代宗师,几十年后中国两弹一星的功臣几乎半数以上出自他门下的叶企孙教授,杨震下了一大跳。连忙站起身来想要敬礼,只是他犹豫了一下,已经举起的右手却是最终没有抬起来。
杨震没有行军礼,而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摘下头上的军帽,恭恭敬敬的给这位一手培养了无数中国科学巨匠的教授深深的鞠了一躬。他这一躬并不是因为在自己并不多的回忆之中,貌似在北平读书的时候,曾经蹭过这位物理大师的课,自己对这位科学巨匠本就应该执弟子礼。
而是出于一个来自几十年后的人,对一位为了中国科学发展呕心沥血了几十年,视学生为子女。一生未婚没有留下自己任何的骨肉,几乎所有的收入都用来接济贫寒的学子。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培育了无数的科学巨匠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敬重。
在杨震后世不多的了解之中,这位中国科学界、教育界的一代宗师。无论是坦荡、广阔的胸怀,还是高尚的人品,以及卓越的眼光,无一不值得他,以及每一个中国人的敬重。一代宗师,这后世给予这位此时只是人到中年的教育家的最崇高评论。
见到杨震居然对这位虽说担任过清华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长,但此时不过一个普通的西南联大教授行如此大礼,不仅仅是边上的李延平、熊大缜,以及陪同来的袁芷若等人吓了一大跳,就连叶企孙教授本人也吓了一大跳。
原本一直想见杨震,却始终未能如愿的这位教授,还以为杨震与其他的那些国军高级将领一样,眼睛都长到脑袋上,对自己这个穷教授不削一顾。所谓忙的没有时间,只不过是一个托词而已。
通过今天杨震这深深的一躬,还有那双眼因为长期的睡眠不足,而出现的大量血丝的眼睛,以及因为长期疲劳过度,而过于消瘦的身体,还有那年纪轻轻就有了星星点点白发的头发。
几乎比自己在西南联大与他同龄的学子、讲师老了十几岁的面孔。他才明白眼前这个年轻人并非是那种少年得志眼高于顶的家伙,而是真的忙的实在没有时间与自己见面。曾经因为以为受到冷意,而萌生的去意,此刻早就已经灰飞烟灭了。
倒不是这位老先生有虚荣心,非得见到杨震才觉得人家对他重视。或是有其他方面的什么想法。而是他认为可以从这一点上看出来,这个政党对教育和科技是否与他们说的那样极为重视。
之前对延安方面的不了解,在加上某些方面的宣传,这位教育界的大宗师对于延安一个旗帜下的抗联,自然也不会太了解。倒不是他相信某些方面的所谓共产共妻的宣传,而是他认为一群连饭都吃不饱的人,哪里会有什么精力去办教育。他想通过这个办法,对抗联更多的验证一下。
杨震这深深一躬,不仅吓了这位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在后世被称之为中国物理学泰斗的他一跳。他还从杨震的眼里面看到了那种从内心发出来的骨子里的尊重。不,尊重已经谈不上,应该说是敬重更为恰当一些。
叶企孙教授从杨震的眼光里面看出来,他对自己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只是他怎么也不明白,这个年轻有为的将领,为什么会如此尊敬自己。在又一次仔细打量了杨震一遍之后,叶企孙可以肯定他并不是自己在清华时的学生。
只是感觉杨震多少有些面熟,总感觉自己在哪里见过一样。不过觉得面熟归面熟,但只是面熟而已。叶企孙可以肯定杨震不仅不是自己的学生,也绝对不是清华那个学院或是那个系的学生。
而且叶企孙教授也听熊大缜说起过,杨震曾经在北平读书过,但是却是北平大学的毕业生,却并未在清华学习过,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算的上他的老师。如果说敬重,那么这个明显是谢师礼的举动,实在是有些不太恰当。
尽管这位中国物理学的泰斗、宗师不知道眼前这位年纪轻轻,便身为几十万大军统帅的年轻人,是因为什么对自己如此尊重。但无疑杨震的这个举动和态度,赢得了这位宗师的相当的好感。
在恭恭敬敬的邀请叶企孙教授坐下后,杨震笑道:“叶教授是名满天下的大教授,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也是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大家。就是时隔多年还记不记得我这个三五年的时候,经常跑到清华噌您课的那个北平大学的青年学生?”
“您还曾经因为这个东北流亡学生囊中羞涩,中午吃不起午饭,经常饿着肚子在您那一听就是一天的课。而特地交待清华理学院的食堂,免费给这个学生提供午餐,所有的费用,月底从您的薪水里面扣除。为了维护这个学生那点可怜的尊严,还再三的交待别人就说这顿免费午餐是清华为东北流亡学生免费提供的。”
“虽然您不是我直接的授业恩师,我也只在您那听了一年的课程。但是正是那一年清华的旁听生活,却是我终生难忘的。您广阔的胸襟,让我受益良多。只是自从参加革命后,就一直没有时机在见到您,但是今天我真的要和您说一句谢谢您。不仅那一年的学习,让我掌握了很多的现代科学知识,您的为人也影响了我很多。”
杨震也不是很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对这些自己来之前的事情,会知道如此的清楚。在面对当初在北平求学的时候,给“自己”很大帮助的这位老教授的时候,这些事情不用去想就很是朗朗上口,而且无半点阻碍。说的好像这些事情,“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样。
只不过在他看来,既然现在这些东西不由自主的涌到脑海之中,那就该怎么说就怎么说,也用不到刻意的去回避。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还有什么差别吗?不仅是在现在,很多的时候杨震都有些分不清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
只是偶尔无人时,或是与李慧兰相会勾起在后世一些不太愉快的回忆时,杨震也经常的自嘲现在的自己,已经混淆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后世来人,还是原本就存在这个时代的。两个时代的回忆,很多时候会同时出现在他的脑海之中,就像此刻的自己一样。
见到这位后世闻名已久的物理大家,杨震激动归激动,但也只是像见到偶像那样激动而已。但是等这位叶企孙教授坐下的时候,很多原本他并未经历的往事,犹如电影一样出现在他的脑海之中。很多的事情,根本就不用考虑张嘴就来。
这位此时正值风华正茂时期的教授,记忆力还是相当不错的。杨震这么一提,他略微一沉思,就想起来眼前的这个人多少有些似曾相识的人,的确和那个人很相似。如果在胖一点的话,脸色在红润一些,书生气再重一些的话,可以说就是一个人。
只是他总感觉与当年那个文文弱弱,身为北平大学的学生,却是总是跑到清华噌课的那个沉默不语的青年人相比。眼前这个人虽然外貌相似,但是却是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让人觉察不到的差别。
两个人长相相同,但却气质上浑然不同。一个是书生气十足,除了学习之外沉默寡言的瘦弱青年。一个却是满脸英气,身上甚至还略带着一些隐隐的血腥气,浑身上下透露着那股子杀伐果断气质的大军统帅。
第1188章 求贤若渴
面貌一样,但气势却是浑然不同的两个人,让叶企孙先生明显有些疑惑。只是打量了杨震良久之后才的道:“想倒是想了起来,只是你不是叫杨继善吗?什么时候改的名字?如果你不提,我肯定想不出来了。”
“虽然是一个人,但是这两者之间的气势相差太大,实在是有些不敢认了。过去那个杨继善身上是一股子浓浓的书生气,可现在的杨震却满身的杀伐气息。虽说面貌大致相同,但从气势上谁也不敢说你们是同一个人。”
“我当初还好奇,你当初这个北平大学法学院的学生,放着本专业的课程不学,却是非要跑到清华理学院去旁听与所学专业八竿子打不到物理专业。只是当初几次询问你,你也不说。”
“当时见你衣衫褴褛,即便冬季也穿的单薄,但环境如此艰苦,却并未放弃求学欲望。实属难得连午饭都无钱吃,却保持着上进心和求知欲。在加上知道你是东北流亡学生出身,家国沦陷。我虽能力有限,但尽可能的照顾。只是当初能力有限,连为你争取一个转学的名额,以及减免学费,并在生活上给予一定补助都无法做到。”
“等三六年,我与清华理学院的几位教授想向学校保举让你直接插入物理系第三学年就读,并为你提供一定的奖学金作为补助生活的时候,你却已经毕业离开北平,当时我还感觉到很惋惜。”
“就在来东北之前,吴有训先生闲暇时候还与我谈起过当时的你。那时候对那个衣衫褴褛,却仍旧孜孜不倦,仅仅是一年听旁听课,其水平已经达到了本专业三年级水平的年轻人,印象好的可不仅仅是我一个。包括吴有训教授在内,很多人都对你是印象深刻。当年狄拉克先生到清华做访问,在上示范课的时候,也是吴有训先生坚持让你旁听的。”
“他说过你当初报考北平大学若是学工科倒也罢了,只是去学法有些可惜了。你的物理学上的天赋,即便是在清华也是少见的。如果你当初报考的是清华,现在恐怕早就考上了美国或是英国的官费留学生了。”
“只不过我们两个即便是抵达东北的时候,可还不清楚眼下这个在东北打得日本人头破血流的那个青年将领,居然是当初那个整天跑去清华蹭课的人。不过你随有物理天赋,如果留在科学界,会有很大的前途。但这样一来,中国固然是又得了一个理科的天才,但却少了一位在危难之时独撑大局的赫赫有名的抗战英雄了。”
“不过你现在的变化可是很大,当初身上那股子书生气可是变的很少、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满身的杀伐之气。如果你不说,我可是一点也想不起来,如今赫赫有名的抗联总司令,是当年那个在北平大学读书,却整天来清华旁听的沉默寡言的青年学生。”
听到叶企孙先生现在还有些好奇的话,杨震哈哈一笑道:“我是东北进关的流亡学生,说实在的很珍惜当时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因为当时心中怀揣科技兴国,工业救国的梦想在报考大学的时候,清华与唐山、北平交通大学是我的第一志愿。”
“叶先生我当时的梦想是做像您或是吴有训先生的那样人,所以才选择了报考清华物理系。只是因为一些原因错过了清华的考试,未能拜到叶先生和吴先生的门下听课、学习,所以一直很遗憾。”
“虽说后来考到了北平大学,但是因为机遇的原因却是进了法学院。您也知道,当时正值乱世时期,国内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老爷们、这个那个总司令,有几个遵守法律的?这玩意安邦虽有用,但是即不能救国,也不能让中国便的强大起来。”
“尤其是在目睹了当时中国的所有机械设备,无论是铁路、汽车,还是电报、电话都是外国进口,无一样为中国人自行制造。东北工业当时为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但是那些工业设备,甚至制造产品的原材料,没有一样是我们中国自己生产和制造的。而日本之所以能侵占我东北,更是倚仗其多年以来建设的现代化工业基础。”
“所以在报考大学的时候,我是很坚定是要学理或是学工的。先生所在的清华的理学院,是我当时的第一选择。那里不仅有先生,还有很多大名鼎鼎的教授。如吴有训先生、熊庆来先生、萨本栋先生、张子高先生等一大批国内名师。能在诸位教授门下学习,是我一生的梦想。”
“心揣科技报国的我,一心想要的就是报考国内水平最高的清华理学院,期待能在诸位先生门下学习。只可惜时运不济,一场大病让我错过了清华的招生考试,还有北京大学理学院的招生考试。只能报考招生略微晚一些的北平大学法学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只是当时收容东北流亡学生的学校制度,在关内的流亡学生一旦考取某一大学,便不能在继续在原有的中学读书,也就不能再取得资助。所以尽管一心想要在先生门下学习,但是实在囊中羞涩,无力重新报考。”
“当年的进关的东北学生,只要有书读就已经是难得了,哪里还能挑三拣四?能考上一个大学,就已经是不错了。只是可惜当年一场大病错过了清华招生考试,否则我恐怕早就已经是叶教授的弟子了。”
“当时虽然未能拜倒叶教授门下,但心中那点遗憾中希望得到一些弥补。所以就在当时在清华读书的一个东北同学的帮助之下,只要有空就去您那里蹭课听。自己的专业课程,反倒是没有读多少,几乎差一点未能毕业。”
说到这里,杨震神色多少有些自嘲道:“当年我是学文不成,学理也是稀里糊涂。即没有因为自己大学的专业成为一名大律师,或是像我的那些同学一样,进入国民政府那个部门去当一个小官僚。也没有能成为一名教授,反倒是成了一名军人。现在的情况和当年的志向,整整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不过叶教授此次能来东北,虽然因为时局的关系,不能在继续在叶教授门下学习,但也足以弥补当初的遗憾。只是不知道叶教授能否屈居东北,为东北全境的解放事业,为今后中国的发展,走出我们自己的道路尽一份绵力?”
“叶教授,作为一名军人,我真诚的希望您能够留在东北。我们这里太需要您这样的专家和教授了,太需要您和您的弟子们来到这里帮助我们建立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国防工业了,尤其是现代化、高科技的国防工业。”
“而不是国民政府那样仿制出几款外国的步枪和机枪,连弹药生产都无法满足需要的半拉子工业。我们不仅仅要有自己的军事工业,还要有自己的飞机、汽车、坦克制造工业。还有现代化工、电子、光学、冶金等一系列的工业。我们要做到的是人有我有,人有我精。”
“叶教授我希望,不,应该是恳求您,还有与您一同来的那些专家、教授能留下来,这里太需要你们了。现代化的工业,是以强大的科研为基础的,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美英法德,莫不是如此。”
“我们现在引进的这些工业设备,目前依靠的还是美国、苏联方面的专家。这种情况如果长时间的持续下去,会给我们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科研是现代工业的命脉和基础,而命脉和基础掌握在别人的手中,这对国家以及我们的军队,都是极为不利的。”
“一旦这些人因为国内的召唤,或是时局的变化,返回自己的国家,我们的这些工业将会陷入彻底的瘫痪。而且有些东西,我们不想也不准备,更不能让外国人知道。这对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是相当有害的。”
“还有我们的军区理工大学,虽然已经完成组建。但是目前因为师资薄弱,只开了化学、基础物理等简单的几个专业。所有的教授,只有寥寥无几。目前急需的光学、电子、地质等一系列的课程,因为缺乏教授和讲师,而迟迟的无法开展。”
“叶先生,我们现在是求贤若渴。只要诸位先生能留在根据地,一切待遇敬请您和各位专家放心,保证是最好的。而且我们保证给诸位先生提供最好的科研、教学环境。如果关内的学子,愿意跟随诸位先生到东北来工作,我们一样会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所有的费用全部免除,与我们的部队一样实行供给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