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的,文艺的,终归都是社会的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悬疑的,文艺的,终归都是社会的张阅/文
  门=罗生门
  骏=蔡骏
  果=陈果
  蔡骏和陈果,看似没有关联的两个人。
  一位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第一悬疑作家,人称“中国悬疑教父”,出版长篇小说及中短篇小说集已超过二十种,其多部作品已被改编或正要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他的《病毒》和《诅咒》已在2006年被译为俄文,由36.6俱乐部出版社出版到俄罗斯,此外不少作品还被翻译出版到泰国、越南。2014年,《生死河》还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接下来还会有英文版《谋杀似水年华》和《地狱变》。
  另一位,用传说中的“五十万资金和别人弃用的八万英尺胶片”拍出低成本电影《香港制造》,一鸣惊人地获得当年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电影及最佳新演员奖(李灿森),并接着创作出《去年烟花特别多》《细路祥》(与《香港制造》合称“九七回归三部曲”)《榴莲飘飘》《饺子》等多部名作,他在华语电影圈和国际影坛皆享有盛誉。
  这两个名字,因为《谋杀似水年华》这本书产生了联系,陈果将蔡骏这部影响力较大的小说,也是他第一部社会派悬疑小说,改编成了电影。
  而我,《罗生门》杂志编辑部的特使,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与这两位各自艺术领域的个性人物,坐下来,聊聊文学和电影,谈谈人生和时间,还有他们共同的关注核心——社会和时代。
  以下《罗生门》简称门,蔡骏简称骏,陈果简称果。
  蔡骏
  陈果
  门: 蔡骏老师,您真是个安安静静的人,听您工作室的年轻同事们讲,您有没有坐在办公桌前,在不在公司,他们并不一定知道。
  骏: (温柔安静地笑)
  门: 陈果老师呢,刚刚从威尼斯电影节做评审归来,印象如何啊?
  果: 是啊,印象就是看了很多国家各种各样的很多电影。(笑)
  门: 蔡骏老师,我看您办公室的墙上悬挂着斯蒂芬·金的一幅照片,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三四幅照片,您是不是特别喜欢这两个作家?
  骏: 我最近在重读马尔克斯的作品,我最早看他的作品是《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以前由导演李少红翻拍过一版电影,《血色清晨》。后来还看了电影版《霍乱时期的爱情》,拍得不错,不可能完全展现小说原著的面貌,但还是拍出了那些情感的东西。马尔克斯个人的意识形态和人生经历,我也很喜欢,至于斯蒂芬·金,我喜欢他作品里那些精神,比如他同一部书里的四个中短篇《肖申克的救赎》《纳粹高徒》《尸体》《呼—吸—呼—吸》。《尸体》还拍过一部电影《伴我同行》,四个男孩的故事,拍得非常好。《绿里奇迹》去年才看完原著,也非常好,电影版很早就看过,主角作为一个黑人,承受了时代的不公平,他写到了那些社会问题,确实很虐,另一个主角内心也很矛盾,他要亲手送一个天使上电椅,别人误以为那是魔鬼,其实那是天使。
  门: 嗯,除了这两位,其他文学您也读了不少呢!
  骏: 比如那个短篇《爱人的头颅》的灵感,就来自于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
  门: 那个短篇是中国古代背景,是虚构历史中的凄美爱情故事。偷回爱人头颅的美女,将头颅以防腐术驻颜,陪伴她半个世纪,她隐居山林,直到选择抱着它共入坟墓……细节很瘆人,视角也很独特,以头颅为第一人称,还有个陌生人旁观。这效果制造得浪漫、空幻又诡异……我突然觉得,您这个安静、有爱、喜欢读书的人,被称为“悬疑小说第一人”还是很有道理的。
  骏: 所谓“悬疑第一人”这种说法,我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也许只是从时间年限、创作整体角度,以及市场角度来说的。
  门: 那么陈果老师,您最近几年,也是越来越多做小说改编剧本,比如《迷离夜》和《饺子》都改自李碧华的作品,《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改自网络科幻小说。您是不是也有读小说的习惯,从中寻找灵感?
  果: 对,小说已成功了一半,因为故事好,你才想找它来改编,不管是偷懒还是创意,你都不用完全重新创作,如果好的小说没有人拍的话,它会很可惜地被人遗忘。
  门: 大家都知道,蔡骏是国内最早把悬疑这一类型文学写红的人。因为要跟您对谈,我提前向书迷们收集过问题,有位女生提问,您哪里来的灵感写那么多恐怖故事,而且毫不留情地写死了好多人?
  骏: 其实,我自己一直不承认那些是恐怖故事。那些什么军文啊,战争文学啊,一死死几十万几百万,我只写死几个人。
  门: 所以究竟是什么促使您创造那么多情节曲折的残酷故事?
  骏: 在这个神奇的国度,随时随地可能发生各种奇怪的事情,无论是在新闻里还是你身边,骇人听闻的凶残事件的确发生过,无论是否完全等同于小说里的情节,但一定有这种可能,而小说讲的就是可能性。
  门: 您好像每本长篇悬疑小说都有人死,所以悬疑小说就是一定有人要死,对吗?
  骏: 悬疑小说的要素不一定包含死亡,也包含人所遇到的其他危险,有的故事没有死亡也能制造出扣人心弦的悬念,只要造成悬念的那件东西对人物足够重要就行,人的一生,会有些看得比生命、比死亡更重要的东西。
  门: 说起重要的东西,我想起你那则短篇《绑架》,没有死人,但是相当地叛逆出格,那是您的文学声誉之起始,它并不是悬疑。
  骏: 对,那个写得偏纯文学一点。
  门: 那里面讲,有个精神不太正常的少年,绑架了富商父亲身边漂亮的女秘书米兰和她六个月大的私生子。随着故事进展,我们知道这孩子其实是他那个自私而且道貌岸然的父亲种下的种子,父亲却把错误推给儿子。然而,米兰却在长期囚禁中爱上了精神病少年,他们在囚室里做爱,少年以此完成对父亲的报复,却没有选择这份特殊的爱情,而是从天台跳楼,撒下五万张百元大钞……在精神病院度过半年后,痊愈的少年发现米兰真的兑现了她的承诺:“就在你囚禁我的房间里,我永远,永远等你回来。我们永远在一起。”无论是少年还是痴心等待他的米兰,他们选择的行为都非常过激,这些选择却使整篇故事产生奇妙的生命爆发力。您怎么写出来的?
  骏: 其实,这个故事最早的灵感来自2000年我做的一个梦,从梦开始,我写出了这篇小说。
  门: 梦的想象力总是很强大的。那段时期,您的创作风格跟后来差别也蛮大,您最早开始写小说是在2000年吧?就在当时最火的文学网站“榕树下”,安妮宝贝等一直红到今天的畅销流行作家都是从那里走出来的。
  骏: 对,2000年,当时的写作接近于纯文学,有历史背景的,也有现代背景的,没有明显的类型划分。
  门: 《绑架》就是在那个时期诞生的,然后得了个奖。
  骏: 是的,“贝塔斯曼·人民文学新人奖”,还发表在《当代》上。
  门: 那也是权威纯文学杂志呢,当时您多大?
  骏: 二十出头吧。后来,这批中短篇小说,我都收入《爱人的头颅》《圣婴》《迷城》这三本文集。
  门: 所以新一代的蔡骏书迷,大概是要补补课了。他们得明白,悬疑这种类型小说的创作,也离不开日积月累的传统文学跋涉。
  门: 说起声誉之起始,陈果老师,我想起这个来,“无数架飞机从我梦中飞过,没详细数我打下多少架来,但是每一架都是为你而打”。这是《偷窥一百二十天》里的,接着蔡骏又写“这是一句电影台词……”而这部电影就是您的《香港制造》。所以你们俩是注定要一起合作拍电影的。现在我们来聊聊这部电影。其实你们俩都很极端。
  (陈果笑了笑。蔡骏一直保持着微笑。)
  门: 那个叫中秋的黄头发少年,他听着摇滚,吃着月饼,跳着舞蹈,幻想着成为杀手莱昂,独自过完中秋节,在自家门口被捅成重伤。伤好后,他为了她打过飞机的那个少女阿屏,已经因为绝症死了,同时,他每天在保护的、和他一样被父母遗弃的智障朋友阿龙,也被黑帮老大的马仔打死。那时候,香港即将回归,不知道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但他知道留给他的选择不多,于是他要死得轰轰烈烈,先杀死那些无情无义的黑帮分子,再自尽于少女的墓前,广播却响起毛爷爷那句“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香港制造》真的是时间淘下来的经典,您当时拍片是想做青春片呢,还是想做反映大时代的电影?
  果: 其实这个很简单,因为当时没有那么多野心。拍九七回归,主题比较正确,怎么拍九七呢?香港电影工业本来就很主流,香港人对政治也比较冷淡,不论谁做老大,只要给我生活好就行。尽管不是非常关心,但不知道将来会变成什么样的那种心态,还是很严重,在大时代的迷惘中,人也在挣扎,这样的气氛里,我就用了一个年轻人的故事去描绘。主题还是非常清楚的。
  门: 您讲的是大时代的故事,但是从人物个体来说,我们现在看这个片,依然能感觉到这段悲剧故事里真实的生命力。接下来的《去年烟花特别多》,虽然是说中年华裔英兵的故事,还是些青春视角的,不仅黑帮老大跟华裔英兵都要在九七回归之时重新做“婴儿”,再度成长,而且电影也旁敲侧击地讲了当时有部分青少年的价值观已坏掉,李灿森演的那个排骨仔,是彻底虚无的青年代表,却受片中少男少女仰慕。又过了快二十年,不晓得现在的年轻人变怎样了。
  果: 现在的年轻人是怎么样的,我真不知道,但是年轻人一定会有点“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男孩子不正派,女孩子反而会喜欢,年轻人喜欢英雄感嘛,比如形象特别牛啊,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可是全世界的年轻人电影一直都这样描写,写这种英雄感。写人物就要这样走,你老老实实在家读书,谁爱你啊?
  门: 刚跟陈果老师提到《偷窥一百二十天》,我发现蔡骏的短篇小说里有些细节,又出现在您的长篇小说中,比如短篇《荒村天堂》最终拓展成长篇《荒村公寓》,再比如《小时代杀人事件》里有原句用进长篇《偷窥一百二十天》,这部长篇中的那只猫与短篇《恋猫记》里的猫也是同一只。
  骏: 这是很多作家都会用到的方法。你很仔细地去看一些名作家的作品,都会发现这些很有意思的小细节,在过去的短篇里包含着以后的、很好的长篇小说的影子。
  门: 这本书开章就是波德莱尔的诗《天鹅》,上次看了您发在微博账号“最漫长的那一夜”上的《审查员萨德侯爵的一夜》,虽然那是个短篇故事,信息量却很大,折射出您偏重路子文艺比如虐恋文学、cult电影方向的积累,波德莱尔也是那一路的,我也很喜欢他,这首诗应该是诗集《恶之花》里的。怎么会用这首?
  骏: 这天鹅不是纯洁的,它带着邪恶感,跟我写的反面女主角很相似。
  门: 对,她杀了人。而且这本书还献给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为什么?
  骏: 这本书写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天鹅湖》这个概念。这部芭蕾舞剧里,黑天鹅和白天鹅一个好一个坏,这就代表女人的两面性,可能每个女人心里都有一个黑天鹅一个白天鹅,我用了这个寓意。我写完之后修改过程中就一直循环听《天鹅湖》。也听了柴可夫斯基很多其他的音乐,感觉这部作品确实应该献给他,他给了我很多想法和灵感。
  门: 跟您最初的《绑架》类似,《偷窥一百二十天》同样引发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爱情。怎么会有这么多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骏: 这种心理人人都会有吧。特别是在我们这个国度,这个民族,往往别人对你施加点暴力,你不会仇恨他,反而会心存感激,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门: 刚才跟蔡骏老师聊到文学创作,其实导演也是作者,陈果老师您拍的电影似乎都会表达很多东西,您感觉《香港制造》《去年烟花特别多》《细路祥》这套三部曲,连同2000年可作续集的《榴莲飘飘》,它们合起来是不是讲完了您对香港回归的所有想法?
  果: 这四部电影基本表达清楚了那三年里所发生的事情,本土的东西也说了,香港跟中国的关系也讲了。当然继续说也行,比如讲讲国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整个社会刚开放的时候,那帮去内地做生意的香港人也行,还有些写法。但纯粹写小市民的话,这四部电影还是完美概括了当年我所见到的、看到的或者想到的。
  门: 对,我发现你们两个人的作品,都非常关心时代啊,社会啊,但是又不会像贾樟柯那样直接用社会新闻题材做东西。
  果: 贾樟柯的东西我看得也不多。《去年烟花特别多》和《细路祥》确实是有真实故事支撑的,但我又不想用太真实的东西去拍,这里一定有一些艺术处理。
  骏: 直接引用的话,到底是不是小说呢?而且人的想象力会被束缚,毕竟,真实的社会新闻远远超出任何作家的想象力,去直接运用它是有些投机取巧的,作家应该更多地挑战自我。虽然我们确实比不过真实的生活,但作家的创作有自己的特点,文学虚构有其特有的魅力,能探讨更多的可能性。
  门: 我感觉您对自己的经历都是真实、虚构混杂在一起的。在您的新书《最漫长的那一夜》里,都是第一人称。
  骏: 对,风格也变了,用第一人称,故事叙述主体都发生在一夜之间,但是往往会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我们发现,很多故事虽然很短,但它完整的空间却足以拉成一部电视剧,是可以讲述一个或几个人命运的长电视剧。
  门: 许鞍华在《男人四十》里也用了这种手法,用一年来讲述两代人的命运轮回。
  骏: 是的,那个电影我也看过,拍得非常好。
  门: 所以就像您在短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里讲的,您在写小说之前,写过很多诗歌。
  骏: 对,但都是不能拿出手的。
  门: 不过后来您是怎么转去做悬疑了?
  骏: 从一个打赌开始的。
  门: 是不是就像写出《猎鹿人》《最后的莫西干人》等“皮袜子故事集”系列的作者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他开始写作生涯,就缘于他和妻子的一次打赌。你们这些骨子里流着冒险之血的人呀,都一样。
  骏: 大概2000年年底的时候,我还在邮局上班,跟一位网友在网聊,当时我正在看斯蒂芬·金的小说,又看过《午夜凶铃》,就提起我也能写这样的小说,这个网友就跟我打了个赌。结果我就从2001年春开始在榕树下连载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病毒》。这大概是中文互联网上的第一部长篇悬疑小说或者惊悚小说吧。
  门: 也是您第一次有意识地写这种类型小说。
  骏: 对,2000年圣诞节左右,网上流行一种电脑病毒,上网上着上着,屏幕就会出现一个女鬼。另一个灵感来源,是当时流行的一套考古方面的纪实文学,讲述清朝同治帝的东陵被盗墓贼挖开了,盗墓贼发现,在同治帝驾崩不久后去世的十八岁皇后的尸体,完好无损、栩栩如生地躺在那里,同治皇帝早就烂成一把骨头了。这个记载不知是真是假,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就写了《病毒》。
  门: 看过这部盗墓书的人应该不少吧,但只有您把这位苦命的皇后,写成了小说女主角。
  骏: 对,我给她的灵魂命名“阿鲁特氏”,是个蒙古贵族,“阿鲁特小枝”,后来就把“小枝”这个名字沿用到其他作品中。
  门: 后来那个网友呢?
  骏: 第二年,《病毒》出版后,那个网友却失联了,她笔名叫“23”,也在榕树下创作过大量小说。后来,我一直在寻找她,找了十几年,在网上发了很多寻人启事,也在我主办的《悬疑世界》杂志上发过启事,直到2012年,相隔十二年,终于在微博上,我收到她发来的私信,原来她已生活在华盛顿附近的一个小城市。我特别感慨,那是个与上海隔着半个地球的地方,我是中午,而她那边是子夜,时间相隔十二年,一轮。原来生活才是很大的悬疑,人往往在不经意之间,被人改变命运,或者改变别人的命运。
  门: 所以您作品中那些被偶然触动命运玄机的故事,终于照进了您自己的现实生活。对了,也是在《病毒》中,无处不在的叶萧警官第一次出现。
  骏: 当时我并没有想到自己还会写下一本、下下本,只是自然而然地写了这个人物,又在不同作品中让这个人物越来越丰富多彩。
  门: 挺像最早的埃德加·爱伦·坡的侦探小说,还有他的追随者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或者中国古典文学里的狄仁杰、包公故事。
  骏: 虽然没有刻意延续什么传统,但我们这些作家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之上的,不可否认。
  门: 说到作品之间的联系,陈果老师您那四部电影中,人物也是交错出现,比如《细路祥》的结尾,小朋友祥哥骑单车去追被遣返的内地小姑娘阿芬,关键时刻犯乌龙,追错车,却看到中秋和阿屏、阿龙三人过街,这很像基斯诺夫斯基对《红》《白》《蓝》“三色”系列的处理。这是预先设计的吗?
  果: 前面的三部曲有剧本,但拍《香港制造》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要拍三部曲,但这部戏的成功,却让我整个人开窍了。
  门: 听起来跟蔡骏当初写悬疑的情况很像,怎么个开窍?
  果: 香港的主流工业一直是拍商业片,我突然拍了一个大时代的电影,自己去拍一个严肃的回归主题,又有年轻人躁动的心态,这都是社会内部必有的张力。《香港制造》的成功,使我看到回归前后那一两年香港社会的骚动,不纯粹是年轻人,连中年人都有骚动。我感觉这种东西还能继续拍下去,所以就拍了《去年烟花特别多》和《细路祥》,后来我就想能不能把它们都串起来。
  门: 题材也从香港延伸到了内地。
  果: 《细路祥》是讲香港很大一部分人到内地去结婚、生孩子,因为年份没到,回不去(香港),小孩又跑去香港,不肯回(内地)……这些小孩子的故事其实是香港家庭的延伸和破裂,那时候太多这种家庭。《榴莲飘飘》又是一个成人故事,年轻人卖娼,中国刚改革开放,对整个自由世界感受还是很模糊,这种职业当然是社会大污点,但人性就是这样,拍电影就是要拍这些来反映社会反映人物。这就是四部电影的慢慢延续。前两部还是关于本土的社会演变,而《细路祥》开始说与陆港关系不一样的东西,到《榴莲飘飘》更是延伸到内地,甚至拍到人物老家,也是一种跨越。
  门: 蔡骏老师,您跟陈果一样,其实创作风格和心态都在变……内容也讲到个体身上很隐私的部分。我们前面说到《审查员萨德侯爵的一夜》,似乎蕴含了您对孤独小人物强烈的同理心。
  骏: 我主要在写当下中国大多数人的性苦闷,也有一种社会批判,即资源被少数人垄断了,大部分人就处于苦闷的状态。
  门: 陈果老师,您也一样,非常真诚地在《榴莲飘飘》里关怀了一个弱小的性工作者。您写的人物似乎都在寻找归宿,这些缺乏归宿感的“多余的人”的困境,往往在电影里能制造出“好看”的戏剧冲突。香港这个移民城市的特殊身份,使这城市与人物一样缺乏归宿感。
  果: 我们上一代人,从内地逃避苦难、政治运动,离开家乡,到香港来重建自己的家庭。这个事情全世界都有,是一种国际语言。人的挣扎、彷徨、迷惘都是人性,到处都有,不单是我们的电影有。
  门: 现在我们重点聊聊《谋杀似水年华》。2004年,蔡骏老师的《诅咒》被改编成电视剧《魂断楼兰》,这大抵是您的作品第一次转为影视作品,接着就是《荒村公寓》《荒村客栈》《地狱的第十九层》三部电影。尽管当时票房不错,但这些电影评价好像不高。
  骏: 与我原著内容也差别比较大。
  门: 所以您会更慎重地卖小说改编版权,但失望也难以避免。
  骏: 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现在也是这种情况。
  门: 后面还有哪些电影要上?
  骏: 《蝴蝶公墓》《偷窥一百二十天》等等,都是刚刚开机,或者准备开机。
  门: 您感受如何?
  骏: 还是期待它们能保持原著的精神和主题吧。
  门: 您对导演的挑选也会越来越谨慎,对吧?
  骏: 是的。
  门: 于是我们对陈果版《谋杀似水年华》更加好奇。您是怎么想要跟他合作的?
  骏: 我希望这部社会主题的小说,能被改成社会主题的电影,其中再蕴含一些对青春的思索。
  门: 我们前面也聊到了,陈果刚好是在作品中讲社会问题、反映时代变化的高手。
  骏: 嗯,我也看过他的“回归三部曲”,他还是很关怀现实的。甚至他在去年的纯港片《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里,也有一些社会关怀或诉求。他的叙事方式啊,他想要表达的主题啊,我还是比较喜欢的。他让人沉浸在电影里感受人物的命运,时代对人物命运的改变。
  门: 《谋杀似水年华》里的秋收和小麦也有一种无依无靠的孤儿心理,秋收把生命寄托在复仇上,小麦则寄托在爱情上。秋收和《香港制造》里的中秋,都是社会底层少年,出路不多又被命运逼到绝路,年轻人很容易产生共鸣。
  骏: 《谋杀似水年华》他是想拍成商业片,但据说还是有点文艺,对吧?还在剪辑,在做后期。
  果: 我基本是按商业片路子拍摄的,不准备拍得很文艺,也不想挖得太深。
  门: 原著有悬疑和爱情元素,就很好做商业片。
  果: 但是商业片未必不能文艺,我觉得商业和文艺这两个概念也比较模糊,也不认为两者有明显的对抗性,我关心的,只是拍好一部片。
  门: 蔡骏老师您写小说的时候会考虑它拍成电影电视的样子吗?
  骏: 也没有很刻意这么想,我也是只关心如何把小说本体写好,改编成影视则是另一个问题。
  门: 嗯,所以其实在这一点上你们也很像。您当初创作《谋杀似水年华》的时候,灵感来源是什么?现在回头看您的这个孩子,有什么感受呢?
  骏: 应该是在2010年春天,那时候有几个灵感综合在一起,首先是“魔女区”和淘宝店,“能够买到任何东西”,我就想,能不能买到任何记忆呢?
  门: 然而有读者认为买到一切不太可能,是不是有点超现实?
  骏: 能买到任何东西的“魔女区”,这个概念在小说里不是超自然的,而是经过店主秋收精心设计的,只能说“魔女区”会给人一种超自然力量的感觉。说起小说和现实的关系,创作的过程中当然感觉这是小说,但是生活会被小说干预。我慢慢发觉,一切都会影响到人的生活。这也跟我越来越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派题材有关系。当时发生了很多事,比如说上海的高楼火灾,全国各地都有群体性事件,这些事让我对现实主义有了更多的诉求。另一个灵感,核心创意,是一个孩子目睹自己的妈妈被杀,他又被办案警察当作唯一的目击证人领养了一段时间,我又特别设计他是民工的孩子,去凸显社会鸿沟和阶级差异,这是故事的核心主题。
  门: 那么陈果老师您怎么想到跟蔡骏老师合作拍这个片呢?
  果: 他的《谋杀似水年华》是我五六年前看的,那会儿好像是2008年还是2009年吧,看过后我们就谈了能不能拍。但是因为版权问题暂时没拍,我们当时说在中国做推理电影可能会比较新,新有新的难度,观众也很难接受太新的东西,但现在拍,时空反而恰恰比较妥当了,五六年间,中国商业片也发展到某个程度了,观众需要大量多种多元的电影去充实他自己的观影经验,或者说,总体市场是需要这种东西的。
  门: 我总觉得您拍的大概没办法不文艺。
  果: 还是有很多可说的。小麦已经把秋收遗忘了,但是新案件的启发,她爸爸留下的一些东西,使她重新挖回十五年前的回忆,凶手还没抓到,新案件发生后,秋收会不会回来?这一点对她个人的冲击还是蛮大的,因为她的爱情还是刻骨铭心的,但是她那样刻骨铭心又能等到那段爱情回来吗?而且在北京,她的另一段爱情也展示着可能结婚这个结果。所以我觉得人们是会产生共鸣,尤其年轻人,爱情伟大就是伟大在这里。
  门: 时间承载的是社会和人生,《谋杀似水年华》话剧版也保留了您的社会批判意识,但对结局改动很大。大反派盛总以一死担下所有杀人罪,弥补对妻子的多年亏欠,而书中是小麦揭露了盛总老婆杀死数人的事实。
  骏: 其实两种结局都一样,凶手只要被大家知道就可以了。但是从更理性的角度分析,盛总应该是不会自杀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的本性还是很自私的一个人,他不会选择走到这一步的。而且小说里的凶手家中很有背景,所以他才不会抛弃糟糠之妻,他是因为这个女人才发达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解释,最终这个案件的结果有可能这个女人也不会怎么样,凶手有可能逍遥法外。
  门: 好虐的故事,您写到哪里的时候哭得最厉害?
  骏: 他们坐摩天轮的时候。因为坐摩天轮往上升到顶端,要往下降的时候,小麦和秋收都是十八岁,照着传统爱情故事讲,两人最终一定会排除万难在一起,很美好的结局,但我知道现实不是这样,现实是他们一定不在一起,摩天轮往下降,他们就会分开。我可以去改变,又不想去改变,因为小说中的人物有他自己的命运和逻辑,不是作家随心所欲的玩偶。他们自己是独立的,有他们的生命,我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所以当时特别无奈,特别有感触,同时想到郑秀文那首歌《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当时从摩天轮下来就分别了十年,这十年间再也没有见过面。
  门: 所以故事最后没有交代盛太太的结局,而是秋收被判刑十年。秋收一直要为被杀害的母亲报仇,却发现凶手是他亲爹这样的情节,看起来很狗血,其实又很真实。
  骏: 这有些古希腊悲剧的味道,而且就像上海那部电视剧,根据叶辛的小说改编的知青故事《孽债》,讲的也都是这种事情。所以《谋杀似水年华》可以视为《孽债》的延续,孩子长大了,现在会变成怎么样。
  门: 在这个故事里,同一个亲爹“文革”时在乡下生的儿子秋收和在城里生的儿子盛赞,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
  骏: 命嘛,时代的命运可能会伤害到每一个人。
  门: 刚才陈果老师聊过小麦对这两个男人的爱情,您怎么看?
  骏: 这个让我想到五四时期很多关于家族题材的故事,什么两兄弟爱上同一个女人……《京城81号1》的编剧文隽也说他写这个故事参照了巴金的《家》《春》《秋》,三兄弟爱上同一个女人。写的时候我没有这么想过,快写完的时候,我才突然决定让秋收跟凶手盛总有血缘关系,才想把线头在这里牵上。而小麦面临的选择,其实是所有人都会面临的选择吧,你是选择过去的美好时光,还是选择未来和当下很现实的这条道路,我想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就像《谋杀似水年华》的结局一样,结局我写了好多遍,有不同版本,但最终我心里想到的版本,是他们不在一起,小麦没有再来找秋收,她有她自己的生活,因为对她来说,她所爱的秋收永远是十八岁时的那个秋收,是过去的那个人,而不是现在。现在早已物是人非了,即便有一夜他们在一起,那也只不过是某种补偿心理,而不是真正的爱情,所以现实是很残酷的,鸿沟我们想逾越但难以逾越,人很难去抗拒这个世界和命运,因为似水年华一旦被谋杀,就再也不可能复活。
  门: 而这个长大的孩子秋收,被复仇心吞噬成魔。
  骏: 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遭受了太多苦难,我花了很多笔墨去写他以前的经历,二十多岁时候的打工经历,在富士康打工啊之类的。
  门: 还有哦,您为什么要设计小麦对慕容老师有朦胧情感、钱宁对小麦有同性爱这些情节?话剧版里钱宁在日记里表白时,全场观众惊呼……
  骏: 女同的这个部分,在小说里只是个点缀,并不重要,只能说是对男女主角情感的某种补充。可能很多女生在青春期都有过这种感觉吧,跟男生和男生之间感情的性质也不太一样,在我后面的作品中,也出现过类似东西。
  门: 我发现,跟您早期的《天机》这类小说不同,您对犯罪者的命运变宽容了。
  骏: 首先,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天然有罪的人,所谓的罪,我认为一定是来自于社会、时代等各方面的,人没有天生的恶魔,我希望把这些问题从个人身上挪到我们的社会和时代上,这就是我对人物态度的转变,所有的悲剧、喜剧、梦想,都不是个体的,个体是渺小无力的。
  门: 《谋杀似水年华》也是您首次将风格转向社会悬疑……
  骏: 嗯,这是自然而然的转变,后来的《地狱变》《生死河》《偷窥一百二十天》都在强烈地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
  门: 现在我们来聊聊变化与尝试。前面讲到蔡骏的转变,您也一样,从影像风格、到类型、再到表达内容,您这些年一直在变化。我看到《香港制造》《去年烟花特别多》有很多晃动镜头,而《细路祥》镜头变得平稳了,杜可风摄影的《饺子》,画面竟然也很沉稳,并没有晃成王家卫效果呢……
  果: 拍什么东西都会讨论该用什么手法拍,有时晃动是必须的,有时不是,这些手法都是随电影的需求走的。
  门: 《香港有个荷里活》和《人民公厕》里,您都在挑战观众的感官容忍度,尤其《人民公厕》对屎尿、厕所的描绘,远超《猜火车》里拍苏格兰最脏的厕所。反讽、黑色幽默的成分也越来越大,尤其是《香港有个荷里活》。
  果: 拍《人民公厕》就得拍出公厕的味道来。类型也是,不是拍了某个电影,人生就改变了。
  门: 嗯,就像《饺子》,是您第一部恐怖片,但其实还是很文艺……
  果: 我感觉用这种手法不错,也就延续了这种手法。
  门: 我们依然能看到您对人性挣扎的刻画。后来的恐怖片合集《迷离夜》,我很喜欢您用老演员邵音音演的那一段,她的表演丰富、有戏。
  果: 当她从鬼身上知道,鬼要对她儿子不利,出于母爱,她的心情非常着急,如果她不去阻止,儿子可能会死掉,出于这种心态,她的躁动感很正常。所以表演是在人物身上多想,没有特别的招数,演员跟着人物走,无论他是新演员还是老演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物的需求。
  门: 蔡骏老师有《幽灵客栈》《天机》《蝙蝠的回忆》《杀人狂的故事》等很多小说被改编成话剧,对话剧形式也有不同要求吧?比如《天机》会加上很多声光电……
  骏: 对的,《蝙蝠的回忆》《杀人狂的故事》之前是中篇,内容短小,于是我们做成了环境剧场的小话剧,演员在你面前表演,在你身边讲话,观众不用对号入座,参与感很强。还有马上要上演的《荒村公寓》做成了海派京剧,全新尝试。再就是《天机》可能会由韩国方面改编成网络剧。
  门: 我注意到《最漫长的那一夜》等书可以扫二维码来听有声版,做文化公司更是您尝试的大工程。
  骏: 过去做悬疑杂志,当时是《悬疑志》,后来改成《谜小说》,最后变成《悬疑世界》,2013年改成电子版。感觉做杂志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图书,当时也就出版了一些书。未来也还有计划做一些特定定位的纸质刊物。
  门: 您出第二部作品《诅咒》的时候,虽然也在网络上发过,却已不那么重视网络渠道了,转向出版社渠道了,对吧?
  骏: 对,当时还有很多作者在天涯“莲蓬鬼话”论坛上发。2003、2004年左右崛起的起点网,就开始推出玄幻、穿越、军事之类的纯网络文学。
  门: 所以您是不喜欢网文?
  骏: 没有,我本人就是上海网络文学协会副会长。网络文学很长,与我们写的纸质出版物的内容、模式都不同。网文有它的价值,我在网文圈的朋友也很多,但我自己写不了网文,它们是线性的,情节是不断的升级、闯关,不讲究叙事结构。
  门: 然而,您的小说还是无意中达成了网络文学偏好的情节夸张、戏剧化的效果,正适合拍片。那么,您做文化公司,对新作者写的小说有什么判断标准?
  骏: 标准很多元化。泛悬疑这个概念有很多种细分类型,每种细分类型都有不同评判尺度。但首先,对于所有类型的作者来说,文字、故事架构、创意等方面都有些基本尺度。
  门: 所以您办文化公司是有什么使命吗?
  骏: 一开始是为了办杂志,后来慢慢有了使命感。感觉悬疑这个类型在中国文学界地位比较低,这不公平,不公正,因为这个类型在国外地位非常高,无论是在市场上还是在评论界。所以我希望能扭转大家的看法,希望更多更好的作品得到大家共同的关注,得到主流和市场的认可。
  门: 我们来谈谈大家各自的创作习惯吧。蔡骏老师旺盛的创作期持续至今,您作品的完成时间表,不是以年为计算单位,而是以月。
  骏: 嗯,列得比较细,对自己的要求也高。
  门: 您不少长篇小说,都是几个月即可完成。您对写作环境有什么要求呢?
  骏: 写作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有写作欲望、写作状态才能写好,而不是靠任何外在刺激,不是把自己关在某个很特别的地方才能写出来。
  门: 需要完全安静吗?
  骏: 我写作的时候是可以被打扰的。写作的时候如果涉及某些东西需要查阅网页,我也会去查资料,浏览网页。
  门: 做文化公司会不会很忙?
  骏: 我现在还是严格规定自己每月至少写一篇短篇小说。
  门: 然后在第一时间免费发在微博账号“最漫长的那一夜”,您在这个领域做到这个地步了,创作的时候还会把作品给信赖的朋友看吗?
  骏: 国内有很多很好的作家,有些是朋友,有些不认识,他们写得各有特色,也很难放在一起比较。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他们一定写得比我好。我创作时也会把自己的作品给我信赖的某些朋友看,但不会太多,当然所有决定一定都是我自己做出的,关键是如果自己觉得不好,需要调整,一定会调整。
  门: 陈果老师,我知道您创作很喜欢用非职业演员。我很喜欢李灿森演的中秋!那部戏里他表现得精彩而自然,他有种特殊气质,混合了单纯、虚无和自我毁灭。
  果: 我们就那部合作比较好,他是我从街上找回来的,因为他的形象,恰恰符合我找了很久的那个角色,我在街上找来找去,到处闯到处走,无意中看到他在玩滑板。
  门: 其实,我们看您后来的作品,内心都会默默期待他能出场。《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里也有他,吸毒仔演得好像。他是您带出的第一位非职业演员。您怎么把他调教出来的?
  果: 他没有演戏经验,也不知道这个电影在拍什么,他只当是一个年轻人的作品,讲一个年轻人面临家庭结构分裂,或者破产,是年轻人要怎么走的问题。演员没有演戏经验的话,都是本色演出,这就需要调教,不能完全按你的路子走,也不能完全按他的路子,彼此要花时间磨合,他能不能演出来(你要的效果),你还得调整剧本。很多导演都试过这种方式,有成功,有失败,我觉得还是需要“戏”把他带出来,如果他精彩而戏不精彩,也废掉了,戏本身出彩,他演得好也出彩,就是这样。
  门: 我也相信您能把angelababy、阮经天、张超、热依扎等青春偶像主演的《谋杀似水年华》拍好。
  果: 我会尽力,毕竟这是我的专业。
  门: 您这样四处读小说,还促成您拍摄了一部关于作家西西的纪录片《我城》。
  果: 这部纪录片也是从她的文学开始的,这个作家西西写了很多关于香港的小说。现在看来,这些小说跟现在香港的演变,两个时空的东西放在一块,还是有些巧合的,身份的认同始终是主题。作家是当年的见证人,和我们现在拍电影一样。所以有些东西你可以因为爱好记录下来,作家和导演的冲突性不大,小说的好处是可以保留得更久,它是用文字去写下影像,电影是用影像写下影像,两者之间可以互相启发。我从来没拍过纪录片,也想做一下看看,它表达的东西跟我们一般做的艺术片、商业片不一样,这次试出来感觉还不错。
  门: 所以说到这里,我们又回到了尝试这个话题。蔡骏老师和您一样,都是冒险一族,对吧?
  骏: 生活体验比写作更重要嘛。
  门: 那接下来呢?
  骏: 我对监狱题材也很感兴趣。我准备去体验监狱,跟监狱局都联系好了,也向中国作家协会申请了一笔经费,等待安排,去监狱住一段时间。
  门: 您这个计划真是让我们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啊……所以您要接着写《追忆似水年华》续篇之“秋收入狱血泪史”吗?
  骏: 这倒不会。(笑)
  门: 那么,陈果老师您呢,最后要怎么设计《追忆似水年华》里各位角色的命运?
  果: 你们等看片吧。
  门: 你们俩以后还有可能合作吗?
  果: 当然,要是有好故事就拍,有好的就推荐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