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经费下来了!
航天飞机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了。
从六十年代美国完成阿波罗计划之后,便将研发力量的重心放在了“可多次发射、维护简单”的航天飞机上。而这场航天竞赛中,苏联自然也是紧随其后,先后弄出了暴风雪号、小鸟号等三架航天飞机,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国自然不甘落后,相应的计划也紧跟着出台。
比如当初的代号863-204的项目,也就是所谓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在项目招标的初期,国内的航天专家就为“航天飞机”的事情爆发过一场旷日许久的争论。甚至于支持航天飞机的声音曾经一度占据了上风。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尘埃落定的时候,这份报告被送到了当时已经退居二线的钱老先生那里。
钱老先生看过了报告之后,只在上面批注了九个字,而也正是这短短的九个字,彻底改变了几乎已经板上钉钉的航天飞机技术路线,也改变了华国航天事业的未来面貌。
“应将飞船案也报中央。”
现在回过头去看,在当时做出这样的取舍,无疑是正确的。
航天飞机并非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般光鲜,就算是两个“举国之力”较劲的超级大国,也难以支撑人类对自由往返空天的梦想。
以美国为例,哥伦比亚号的设计寿命20年100次发射,但美国全部5架投入使用的航天飞机发射次数加起来才勉强超过了一百次,并且每次发射与维护的成本也远高于设计之初的预估值。
而苏联就更惨了,三架航天飞机分别发射过一次,九十年代之后更是飞都飞不起来,其中一台测试机还被德国买去放在了博物馆。
与其这么折腾,还不如干脆用火箭,好好研究研究怎么把二级火箭收回来,成本未必就比成熟的航天飞机技术昂贵多少。
然而,时代总是在变化的。
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任何问题都是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的。
航天飞机装配中心。
站在工业机器人的旁边,带着手套的陆舟从塑胶筐子里捡起了一只矿泉水瓶大小的金属圆筒,拿在手中掂量了下,然后凑近了那金属圆筒的端口,沿着那光洁的金属表面仔细地端详了起来。
“怎么感觉大了整整两圈?”
旁边数控机床终端屏幕上,弹出来一串气泡。
小艾:【对不起主人!这已经是小艾能做到的最小尺寸了……qaq】
陆舟:“别这样,我又没有怪你……你已经做的很不错了。”
小艾:【真的吗?0.0】
“……嗯”
小艾:【开心!φ(≧w≦*)?】
陆舟:“……”
此刻握在他手上的,便是残骸三号上霍尔推进器的放大版,也是这台数控机床所能加工到的极限。
陆舟不是没有试着让小艾在不牺牲性能的条件下,将这玩意儿做的更小一些,然而从现在的体积开始,截面最大直径每缩小1mm,不但整体加工难度都会呈几何式的增长,推进推进单元的稳定性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不过,即便难以将残骸三号上的技术完全还原出来,这个仿制品也是相当牛掰的。
直径1.32米的引擎口大概能集成200支霍尔推进单元,通过对电离室内的等离子态氙气进行增压整流,能够向后喷射出加速到千分之一光速的等离子体羽流,从而产生最大200kn的推力。
单台引擎的推力200kn,5台引擎加起来就是1000kn。
即便是以50吨满荷载进行来算,在重力环境之下也能够获得将近1g的加速度。虽然在加速度上迅速于化学火箭,但在比冲上的优势却使得它无需携带很重的工质,便可以将自己送上近地轨道。
现在唯一的麻烦就是,一台100mw的聚变电池大概只够满足1台x型霍尔推进器的需求。
如果想要满足这种霍尔推进器的能耗,他必须进一步升级聚变电池的功率才行。
“看来必须得将聚变电池的功率提升到500mw以上才行……最好是1000mw,”凝视着手中的霍尔推进单元,陆舟思忖着说着,“还有电源管理系统也得改进……说起来有没有办法能将五台引擎的电离室集成在一起?或者干脆弄个更大号、集成更多推进单元的霍尔推进器出来。”
将霍尔推进单元放回到了塑胶容器内固定好,陆舟转身离开了装配中心的厂房,来到了旁边主楼的一间办公室里,找到了星空科技航天飞机装配中心的技术总监候光。
说到这位候光,也是一位牛人。
作为曾经参与过863-204项目的老教授,虽然他当时是以实习生的身份跟随导师从事航天飞机的设计,但依旧在该领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经验。后来在京航大学担任教授一职,从事航天领域的研究。
按理来说,这样的牛人是很难挖到的,然而在得知企业的老总是陆舟,陆舟打算造航天飞机之后,他甚至连待遇都没详谈,便二话不说地接下了星空科技的offer,次日便大老远地赶到了金陵。
从他就任技术总监一职的那天算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了。
对于他的工作,陆舟一直都很满意。
具体如何设计这个航天飞机,毕竟不是他的专长,这种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人事去处理比较好。
“……航天飞机的设计图我已经仔细研究过了,考虑到供能部件还有电推进系统的尺寸,40%以上的地方都得重新设计。”
陆舟:“40%以上是个什么概念。”
候光想了一会儿,给出了个更明确的说法。
“大概从机翼位置向后,全部得重新设计。”
陆舟点了点头。
“航天飞机这块你是行家,按照你说的来就行了。另外,根据你的经验,我希望你和我简单的评估一下,整个项目大概需要多少钱?”
候光沉吟了一会儿,开口说道。
“保守估计得10亿美元……当然,在新的设计方案出来之前,谁也说不好具体会花多少。”
10亿美元……
以航天飞机的成本来讲,这个价格不算贵,毕竟哥伦比亚号从研发到建造总共花了美国人25亿,而且还是几十年前的25亿。能用10亿美元就造出来,很大程度上也是占了大部分的设计已经在九十年代至千禧年之前完成的便宜,以及这座装配中心能够加工绝大多数的零件,只需要供应基本的原材料即可。
然而,虽说是已经为烧钱做好了准备……
这10亿美元的成本,着实有点超出了他的预算。
想到这里,一时间陆舟也不禁为钱的事情犯了愁。
要卖一点东亚电力的股票吗?
虽然没有上市,但卖的话肯定还是不愁卖的,毕竟是个人都能看得见这家聚变行业巨头在未来的潜力。然而现在大亚湾的伏羲堆才开始动工,东南亚电网项目才刚刚走完一期,这时候出局实在是太亏了。
要不向银行借钱?
不过这可是搞航天啊,这种投资周期长,看不到明显盈利预期的项目,哪有那么容易贷款。
就在陆舟犹豫着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了敲门的声音。
收回了发散的思绪,陆舟看向了门口,开口道。
“请进。”
门推开,只见装配中心厂长办公室秘书,出现在了门口。
似乎是没想到陆舟在这里,那位秘书看到陆舟之后微微愣了下,不过很快她的脸上便浮现了惊喜的表情。
“陆教授!”
陆舟:“什么事?”
用激动的语气,她继续说道。
“前段时间我们向航天局那边申请的经费,已经批下来了!”
从六十年代美国完成阿波罗计划之后,便将研发力量的重心放在了“可多次发射、维护简单”的航天飞机上。而这场航天竞赛中,苏联自然也是紧随其后,先后弄出了暴风雪号、小鸟号等三架航天飞机,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国自然不甘落后,相应的计划也紧跟着出台。
比如当初的代号863-204的项目,也就是所谓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在项目招标的初期,国内的航天专家就为“航天飞机”的事情爆发过一场旷日许久的争论。甚至于支持航天飞机的声音曾经一度占据了上风。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尘埃落定的时候,这份报告被送到了当时已经退居二线的钱老先生那里。
钱老先生看过了报告之后,只在上面批注了九个字,而也正是这短短的九个字,彻底改变了几乎已经板上钉钉的航天飞机技术路线,也改变了华国航天事业的未来面貌。
“应将飞船案也报中央。”
现在回过头去看,在当时做出这样的取舍,无疑是正确的。
航天飞机并非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般光鲜,就算是两个“举国之力”较劲的超级大国,也难以支撑人类对自由往返空天的梦想。
以美国为例,哥伦比亚号的设计寿命20年100次发射,但美国全部5架投入使用的航天飞机发射次数加起来才勉强超过了一百次,并且每次发射与维护的成本也远高于设计之初的预估值。
而苏联就更惨了,三架航天飞机分别发射过一次,九十年代之后更是飞都飞不起来,其中一台测试机还被德国买去放在了博物馆。
与其这么折腾,还不如干脆用火箭,好好研究研究怎么把二级火箭收回来,成本未必就比成熟的航天飞机技术昂贵多少。
然而,时代总是在变化的。
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任何问题都是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的。
航天飞机装配中心。
站在工业机器人的旁边,带着手套的陆舟从塑胶筐子里捡起了一只矿泉水瓶大小的金属圆筒,拿在手中掂量了下,然后凑近了那金属圆筒的端口,沿着那光洁的金属表面仔细地端详了起来。
“怎么感觉大了整整两圈?”
旁边数控机床终端屏幕上,弹出来一串气泡。
小艾:【对不起主人!这已经是小艾能做到的最小尺寸了……qaq】
陆舟:“别这样,我又没有怪你……你已经做的很不错了。”
小艾:【真的吗?0.0】
“……嗯”
小艾:【开心!φ(≧w≦*)?】
陆舟:“……”
此刻握在他手上的,便是残骸三号上霍尔推进器的放大版,也是这台数控机床所能加工到的极限。
陆舟不是没有试着让小艾在不牺牲性能的条件下,将这玩意儿做的更小一些,然而从现在的体积开始,截面最大直径每缩小1mm,不但整体加工难度都会呈几何式的增长,推进推进单元的稳定性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不过,即便难以将残骸三号上的技术完全还原出来,这个仿制品也是相当牛掰的。
直径1.32米的引擎口大概能集成200支霍尔推进单元,通过对电离室内的等离子态氙气进行增压整流,能够向后喷射出加速到千分之一光速的等离子体羽流,从而产生最大200kn的推力。
单台引擎的推力200kn,5台引擎加起来就是1000kn。
即便是以50吨满荷载进行来算,在重力环境之下也能够获得将近1g的加速度。虽然在加速度上迅速于化学火箭,但在比冲上的优势却使得它无需携带很重的工质,便可以将自己送上近地轨道。
现在唯一的麻烦就是,一台100mw的聚变电池大概只够满足1台x型霍尔推进器的需求。
如果想要满足这种霍尔推进器的能耗,他必须进一步升级聚变电池的功率才行。
“看来必须得将聚变电池的功率提升到500mw以上才行……最好是1000mw,”凝视着手中的霍尔推进单元,陆舟思忖着说着,“还有电源管理系统也得改进……说起来有没有办法能将五台引擎的电离室集成在一起?或者干脆弄个更大号、集成更多推进单元的霍尔推进器出来。”
将霍尔推进单元放回到了塑胶容器内固定好,陆舟转身离开了装配中心的厂房,来到了旁边主楼的一间办公室里,找到了星空科技航天飞机装配中心的技术总监候光。
说到这位候光,也是一位牛人。
作为曾经参与过863-204项目的老教授,虽然他当时是以实习生的身份跟随导师从事航天飞机的设计,但依旧在该领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经验。后来在京航大学担任教授一职,从事航天领域的研究。
按理来说,这样的牛人是很难挖到的,然而在得知企业的老总是陆舟,陆舟打算造航天飞机之后,他甚至连待遇都没详谈,便二话不说地接下了星空科技的offer,次日便大老远地赶到了金陵。
从他就任技术总监一职的那天算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了。
对于他的工作,陆舟一直都很满意。
具体如何设计这个航天飞机,毕竟不是他的专长,这种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人事去处理比较好。
“……航天飞机的设计图我已经仔细研究过了,考虑到供能部件还有电推进系统的尺寸,40%以上的地方都得重新设计。”
陆舟:“40%以上是个什么概念。”
候光想了一会儿,给出了个更明确的说法。
“大概从机翼位置向后,全部得重新设计。”
陆舟点了点头。
“航天飞机这块你是行家,按照你说的来就行了。另外,根据你的经验,我希望你和我简单的评估一下,整个项目大概需要多少钱?”
候光沉吟了一会儿,开口说道。
“保守估计得10亿美元……当然,在新的设计方案出来之前,谁也说不好具体会花多少。”
10亿美元……
以航天飞机的成本来讲,这个价格不算贵,毕竟哥伦比亚号从研发到建造总共花了美国人25亿,而且还是几十年前的25亿。能用10亿美元就造出来,很大程度上也是占了大部分的设计已经在九十年代至千禧年之前完成的便宜,以及这座装配中心能够加工绝大多数的零件,只需要供应基本的原材料即可。
然而,虽说是已经为烧钱做好了准备……
这10亿美元的成本,着实有点超出了他的预算。
想到这里,一时间陆舟也不禁为钱的事情犯了愁。
要卖一点东亚电力的股票吗?
虽然没有上市,但卖的话肯定还是不愁卖的,毕竟是个人都能看得见这家聚变行业巨头在未来的潜力。然而现在大亚湾的伏羲堆才开始动工,东南亚电网项目才刚刚走完一期,这时候出局实在是太亏了。
要不向银行借钱?
不过这可是搞航天啊,这种投资周期长,看不到明显盈利预期的项目,哪有那么容易贷款。
就在陆舟犹豫着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了敲门的声音。
收回了发散的思绪,陆舟看向了门口,开口道。
“请进。”
门推开,只见装配中心厂长办公室秘书,出现在了门口。
似乎是没想到陆舟在这里,那位秘书看到陆舟之后微微愣了下,不过很快她的脸上便浮现了惊喜的表情。
“陆教授!”
陆舟:“什么事?”
用激动的语气,她继续说道。
“前段时间我们向航天局那边申请的经费,已经批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