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习就要继承亿万家产_分卷阅读_25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主编甚至想不出这世上有什么理由,才能阻止自己把它登上《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如果说,角谷猜想被叫做冰雹猜想,是因为在它的执行过程中,数字的起伏有如冰雹。那么,这个作者竟然把猜想延伸到一个如此庞大的数字,这期间涉及到的巨大数据量……这冰雹也必然是角谷猜想史上最大的一场。
  主编注视着那篇稿子,眼前几乎浮现出了一场即将覆盖大半个数学界的夏日冰雹,淋漓而痛快的模样。
  ……
  助理敲门进到办公室里,帮主编一起整理一个下午的成果。尽管已经审了一个下午的稿,然而那篇关于冰雹猜想的论文,依旧在主编心中留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印象。
  他问助理:“这一期的定稿准备什么时候拿去印?”
  一听这个问题,助理就知道了,主编准是看到了某一篇特别优秀的论文,优秀到可以直接插队的地步。
  “下一周,先生。您要是想的话,就还来得及。”
  “那就把这篇加上去。我记得……原定的内容里,是不是有一篇关于ode系统里证明粒子数趋向无穷的论文?先把那篇论文拿下来往后排。”
  “好的先生。”助理妥帖地记下主编的交代。他把主编圈定好的论文打印出来,还不等离开办公室,忽然听到自己的上司惊叫了一声。
  “先生?”
  主编挥了挥手:“不,别担心,我只是突然想起来了……”
  他突然想起来了,这个qianying ye究竟是谁!
  尽管亚裔的名字对主编来讲,就和他们的脸孔一样缺乏辨识度,但作为当今数学界炙手可热的年轻面孔,主编总不至于和叶千盈全无交集。
  他记得叶千盈,半年前刚刚在《advance in mathematic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trace kloosterman over finite fiel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的论文,以一个非常巧妙的角度,阐述了kloosterman模型中的本征值在有限域上的关系。
  而在更早的时候,这个来自于华国的年轻女孩,还连续刊登过关于新的渐近形式的二维selberg筛法、希尔伯特问题中,2d 的 navier stokes 方程等论文。
  主编清楚地记得,就在上个月,一次学术会议上,他还和斯坦福大学的一位著名学者提起过叶千盈。他们两人都对那篇新型塞尔伯格筛法的相关论文抱有深刻印象,并且赞同她的这篇论文或许是重新主流趋向中素数分布的开端。
  “神啊,这可真奇妙,作者居然是她。”主编几乎掩饰不住自己诧异的语调:“原来ye现在开始研究冰雹猜想了?”
  在这件事上,助理倒是比主编有着更多的发言权。
  “先生,据我所知,ye最早的一篇论文,就是关于回文数猜想的证明。当时她还不满十八岁,那篇论文让她一夜成名。”
  听到助理的提示,主编缓缓地眨了眨眼睛,几年前回文数猜想被证实所掀起的那场小小风潮,逐渐地在他的记忆里回笼。
  从之前的回文数到现在的冰雹猜想,这是最纯粹的数字游戏,也是最深奥的代数问题。像是这样的证明和研究,果然只有最顶级的天才才能奉陪得起。
  主编若有所思地长叹了一口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想我明白了。”
  如果叶千盈在过去几年里的写出的论文,由三到四个人分别完成,那主编就只会感叹这是一个灵感迸发的时代而已。
  可一旦被主编发现,原来那些论文最终都要归于这样年轻的一个华国女孩名下……
  他的心中此刻就只剩下了一个念头。
  “每一个世纪的数学,果然都只是由少许天才领头前进的游戏。”
  主编调侃地拍了拍自己助理的肩膀:“看看这篇论文吧,有生之年,我或许能看到冰雹猜想的解决呢——我敢打赌,论文刊登以后,我们就能亲眼见证,华国女孩是怎么又一次在数学界里掀起一阵疯狂的冰雹。这一回,冰雹来得或许比四十年前的那一场还要更大。”
  “既然对函数域情形的直接论证都值得一个数学新视野奖,那我想不通还有什么其他的理由,能说服我ye的论文不值得得到今年的数学新视野奖名额。”
  说到这里,主编非常羡慕地咂了咂嘴:“你知道,这可是数学界的奥斯卡,整整300万美元的巨赏啊。”
  第一百五十四章 (二合一)
  主编拍板定稿以后, 叶千盈很快就收到了来自《inventiones mathematicae》的邮件。
  【亲爱的ye:
  感谢您对《inventiones mathematicae》的投稿支持。我们有幸通知您,您的论文已通过终审,即将于《inventiones mathematicae》10月刊刊登。
  我们衷心欢迎您的下次投稿。
  爱你的,christian】
  短短一封邮件, 其中透露的信息却是满满。
  以《inventiones mathematicae》期刊一贯的审核与排稿速度, 叶千盈早在当初投稿的时候, 就已经做好了至少要排一段时间的队, 才能见到自己的新论文刊登的准备。
  ——一部分时间留给编辑部审稿,剩下的时间留给编辑部排稿。这是论文刊登的正常时间。
  没想到,现在仅仅过去三个月, 她的论文审核就有了完美的结果。不仅如此, 刊登时间居然被安排在了下个月。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 叶千盈的论文绝对是临时插了十月份的队。
  这种事在学术界也不稀奇。因为论文的刊登虽然有着先来后到的顺序, 但如果一篇论文的梯度完全超越别人的论文一个等级, 那就怪不了更好的论文捷足先登。
  说到底, 顶级期刊对于投稿的录用, 其实便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竞争。
  研究者们虽然不能以火药和手榴弹相互投掷, 然而每个落在论文里的墨字和符号,都无声地较着暗劲;而每一个论文标题和研究对象, 就更是一种无声的厮杀。
  现在已经是九月中旬, 十月刊恐怕已经准备开始印刷。实体杂志不像是电子版, 一撤一放不过是电脑那头动动手指的事。一本期刊的发行, 需要经过审核、排版、校对……等数个步骤, 所以更改原本定好的名单, 当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
  假如印厂还没有开机,那情况还能好点,只是要辛苦编辑部的人多加两三个晚上的班。但倘若印厂开了机, 主编的这个决定便意味着,之前已经印好的内容,现在有许多都要就此作废。
  换而言之,叶千盈的稿子能够挤掉原本都被安排好的论文,硬生生地挺入了十月刊,便已经足以说明她这篇论文不同凡响的优秀。
  倘若不是如此,哪个主编会嫌自己事太少,吃饱了撑的做出这种决定?
  他会执意用叶千盈的论文替换下原本已经定好的稿子,必然是因为觉得这篇关于冰雹猜想的论文更加值得、更加不容埋没,也与《inventiones mathematicae》期刊更加相配。
  研究者与期刊的关系,永远都是互相成就的。没有《inventiones mathematicae》这种顶级期刊,研究者无法在其上“证道”,而倘若没有出众的学者,《inventiones mathematicae》也绝不可能有今天成为四大天王之一的、不可动摇的名声。
  对着眼前的这封邮件,叶千盈微微地勾起了唇角。
  系统在脑海里戳了一下自己的宿主。
  “您看起来好像在思考什么。”
  “是的,我现在有种非常舒畅的预感。”叶千盈语气轻快,眉目弯弯,“你要知道,当初在证明回文数猜想之前,我的心里似乎也浮现过这样的感觉。”
  ……
  按理来说,作为论文的作者,叶千盈会收到杂志社发来的样刊。
  不过,要是每个外国作者都等着那本寄过来的纸质样刊,那就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说不定d国本土的所有数学读者都看过了期刊,作者本人却还没能把刊物拿到手。
  所以叶千盈每次投稿刊登以后,都是直接去网上看电子版。
  能投《inventiones mathematicae》杂志的文章通常都是学术界的顶级研究,因此论文篇幅全都都相当的长。
  叶千盈的这篇论文,关于3x+1猜想进的一步证明过程写了一共126页,这是比较常见的情况。有些作者的论文只写8、90页,放在其他期刊里很有可能是“大部头”,但在《inventiones mathematicae》中则是比较短的那种。
  每期期刊一般会收录十多篇文章,即使以每篇文章八十页计算,《inventiones mathematicae》的厚度也差不多有四百多页了。把这本月刊拿在手里颠一颠,不知情的人没准还会以为那是一本什么教科书。
  在叶千盈的书房里,为了收录每一期的四大期刊,她特意单独辟出了一个书架,其中《inventiones mathematicae》因为发行最勤,每月一期,作为唯一的月刊,在书架上显得相当能打。
  叶爸爸曾经在叶千盈的书房里转悠过一圈,他最终给予这些专业刊物的评价是——要是不仔细分辨,光从厚度和本数来看,他还以为那是一大套系列连载武侠小说,让叶德强梦回自己年轻的时候,分分钟联想起梁羽生和温瑞安。
  叶千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者们为了争夺刊登资格,而在论文里对证明过程的修容和完善,其实也无声地映出了当前数学界顶尖水平之间的刀光剑影。
  所以,叶德强的评价在偏离之中,居然还微妙地有其道理。
  只能说,你爸爸永远是你爸爸叭。
  ……
  叶千盈在网站上浏览着10月份的同期论文,殊不知已经发行的月刊,早已在数学界掀起了一阵水花。
  七大世界性难题虽然不是当前数学界最为火热的研究方向,但至少绝不冷门。连不懂数学的外行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听过“费马大定理”、“哥德巴赫猜想”之类的名字。
  数学界真正的冷门是像abc猜想那种:只有一个r国数学家默默研究了二十多年,单是论文就写了七百多页,为此甚至单独创建了一个数学体系。
  然后全世界的数学家都纷纷表示我们看不懂,建议作者和当前数学界发展速度比命长,努力再活五十年。
  而七大难题则不一样。
  几乎每个刚刚跨进数学界的天才,都要满志踌躇地对那七个世界性难题挑战一番——等挑战之后发现自己真不是那块料子,那就是另外的事儿了。
  但也正因为大家年轻时都犯过类似的傻,所以大家都会对这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了解。
  出于这个缘由,本月的《inventiones mathematicae》刚一发行,有好习惯的数学研究者们顺才往目录上一扫,叶千盈的论文标题顿时就醒目地映入了眼帘。
  ——这是,对冰雹猜想的进一步证明吗?
  ——作为公认的世界七大难题之一,3x+1问题竟然又有了新的进展?
  可以被《inventiones mathematicae》刊登的论文,绝不是什么常常见诸于各大小报首页的减智民科证明。能够得到这位老牌天王的认可,本身就意味着论文内容通过了专业性的检验。
  不少人在看到这个标题的第一时间,等不及从第一篇论文开始阅读,就直接翻开了关于冰雹猜想的进一步证明过程。
  除了这个引人注目的标题之外,作者的名字也相当吸睛。叶千盈这几年人虽然没有参与太多次学术会议,但是几本著名的数学期刊上,始终隔三差五便会浮现出她的身影。
  来自华国的叶千盈,当年的回文数女孩,也是如今数学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
  海曼·理查森,斯坦福大学数学系的终身教授,也是上一次在斯坦福大学学术会议时,和《inventiones mathematicae》的主编聊天,提及到叶千盈的那位数学家。
  除了教授的身份之外,他同时还兼具a国数学学会会士、s国皇家科学院海外院士、以及菲尔斯奖得主的多重身份。海曼的名字在a国数学界如雷贯耳,放到整个世界里,他也绝对是排名前三十的数学家。
  此时此刻,他手上便翻开着一本新发行的《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和其他人不同的是,海曼率先注意到的不是冰雹猜想的相关标题,而是那个醒目的作者名——qianying ye
  作为代数方向上不可绕过的大牛,海曼·理查森早在叶千盈证明了回文数猜想时,就对这个年纪轻轻的华国女生抱有兴趣。
  以海曼在数学界的地位,每一年的招生季,他邮箱里收到的套磁信都数不胜数,几乎所有研究相关方向的年轻学子,都梦想着能够叫他一声导师。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他几乎不再招收弟子,除非有某个人的条件格外令他青睐。
  而当初的叶千盈,便是有幸得到海曼关注的一个。
  海曼自己的学生里就有华国人,每年向他投递套磁信的学生中,华国国籍的学生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在海曼的概念里,优秀的华国学生对于出国留学一事,都非常的热衷。
  当初听其他人提及了叶千盈提前毕业的消息后,海曼还回去检查过自己的邮箱,想看看这个灵气四溢的女孩是否给自己发送过自我推荐的邮件。
  当然,那个下午,海曼一无所获。
  他略略地有点失望,却也不至于过分失落。
  毕竟,以叶千盈的条件,如果她的梦中情校是哈佛或者普林斯顿,没有教授会拒绝这样的学生,她也并无必要给斯坦福的教授发来邮件。
  数学界本来就这么大,有什么风吹草动不可能隐瞒过对手和朋友。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海曼还迟迟没有听闻哪个实验室里多出了一名“回文数女孩”,心里不由很是奇怪。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