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_分卷阅读_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也许现在她发现在教室吃零食影响不好,在家里吃完了再来上自习的吧。”
  刚开学时城里学生和农村学生矛盾最深的时候,很多农村学生看不惯许琴在教室吃零食,还有人背后说了些不好听的话。
  不过,鲁盼儿及时制止了他们。其实,她也不喜欢许琴在教室吃零食,但当班长总要公平,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就不允许别人做。
  吃零食不是好习惯,但许琴从来不在上课或者晚自习时吃零食,也不会影响别的同学。大家有意见,很大一部分都是嫉妒,因为班里只有许琴才有条件经常买零食吃。
  没想到跃进又否定了,“也不是——她现在跟我们在学生食堂吃饭,还搬到了学生宿舍住,肯定没吃零食。”
  鲁盼儿简直不敢相信,许琴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哪里能吃得惯学生食堂那样差的饭菜呢?那次到自己家里,不论吃住她其实都是不习惯的,只是努力不表现出来而已。她想了想,“许琴是个特别负责的人,她应该为了团结学生,努力与大家打成一片。”
  “对,她特别关心同学,谁有困难都用心帮助……”
  正说着丰收和丰美回来了,“秧歌可真好看,我们还买了桔瓣糖——姐,哥,你们尝尝。”
  桔瓣糖是农家手工做的,桔红色的糖颜色和形状都与一瓣瓣的桔子特别像,看起来比水果糖要粗糙得多,也没有包装纸,不过便宜,一分钱五块,味道也很甜。鲁盼儿拿起一块含在嘴里,拿出了糖葫芦,“每人先吃一串,晚上我们烧鱼。”
  丰美就笑着拿起糖葫芦,“过年的时候,好吃的可真多!”
  吃了糖葫芦,双胞胎有样学样,也坐在炕桌前看书,姐姐和哥哥都爱学习,学习也都好,他们也不能差呢。
  第43章 大包大揽
  初二早上, 鲁盼儿就打开了缝纫机——年前赶着给大家做新衣服,倒没空儿扎抹布, 现在正要把活儿做出来。
  布都是跃进整理过的,鲁盼儿又做熟了, 没一会儿就扎好了一大叠。
  “一进院儿就听到缝纫机声了,”陈婶笑着走了进来,“还没到破五呢,你怎么就动起针线了?”
  红旗九队这边儿有一个风俗, 就是在初五之前大家只休息和玩乐,不能做活儿。男人不干农活儿,女人也不做针线, 直到初五才能恢复正常。
  “我们家不讲究那些的, ”鲁盼儿就说:“家里的旧布碎布太多了, 我就想在开学前都做完。”开学之后, 虽然也能继续做, 但时间就会少很多, 而且, 鲁盼儿思忖着,那时又会有人做新衣服了。
  “那也不能一直干活儿, 总要歇几天呀。”陈婶儿就拉鲁盼儿, “明天初三回娘家, 还要去看看建国的师傅, 我想去供销社买点东西。不如我们一起去逛逛?”
  因为做衣服,家里的年货都是让跃进买的, 鲁盼儿一直没出门,不由得有些动心,可是一转头看到那些旧布,还是摇摇头,“婶儿带建国他们去吧,要是人多,就用我家的自行车。”
  “是要借台自行车,不过可以向别人家借,”陈婶儿说:“我是想带你出去散散心。”
  “我不去了——倒是请婶儿帮我带一斤白糖。”
  陈婶儿见状,知道劝不动鲁盼儿,便借了鲁家的自行车走了。
  正月里没有做新衣服的,鲁盼儿专心做抹布,将年前攒下的旧布碎布都用光了。做好的抹布,打成了四个大大的包袱,她向陈婶儿借了自行车,与跃进两人把抹布送到了化工厂,换了一百多块钱。
  还自行车的时候,她顺便告诉陈婶儿,“我在化工厂听到一个消息,正月十五那天襄平县要举办灯会。”
  “现在又让办灯会了呀,”陈婶儿就说:“你还小,不知道过去的事。以前襄平县年年正月十五都要办灯会的,各乡——那时候不叫公社,都叫乡,都比着扎好看新奇灯笼,敲锣打鼓地到县城里□□,后来破四旧停了。”
  “陈婶儿,你一定看过灯会——灯会很好看吧?”
  “我是听你陈叔说的,”陈婶摇了摇头,“我没去过县城。”
  “正好那天跃进开学,我想带丰收和丰美一起送他,也看看灯会是什么样的。陈婶儿既然没去过襄平县,不如跟我们一起吧?”
  “襄平县那么远,天又这么冷,我就在家里,哪也不去。”陈婶儿摇着头,“灯有什么可看的?我们生产队也不是没有——对了,回头我让建国也给丰收丰美做两个灯笼。他跟了木匠师傅学了几个月,手比过去巧了,这两天正给建党、建设和建立扎灯笼呢。”
  正月十五的晚上,九队的孩子们会提着自家做的灯笼出门玩,他们在村里跑来跑去,一盏盏的灯笼就像流星一样从这里闪到那里,大人们也会出门看看热闹。
  不过,鲁盼儿在化工厂门口看到搭起的灯架子足有五米高,虽然灯还没有做成,但可以想象有多么壮观,根本不是红旗九队孩子们的玩意儿能比得了的。她还是很想去襄平看灯,也带着丰收丰美长长见识。
  双胞胎从没去过县城,但是她们可不能像陈婶儿一样,见识不出红旗九队这一小块儿地方。
  “我们家还是要去。”鲁盼儿早决定了,不会因为陈婶儿改变,至于灯笼,“就不用麻烦建国了,过了十五,他也要去学手艺了,过年期间好好歇歇吧。”
  陈婶儿看出鲁盼儿没听进自己的话,赶紧又劝她,“到县城看灯怕要花不少的钱,而且,跃进开学留在高中,只剩你们姐仨儿夜里回来,万一碰到坏人怎么办?”
  鲁盼儿邀请陈婶儿一起去,也有这个原因。虽然说外面一向安全,可自己带着丰收丰美半夜回家,确实有些孤单。不过,办法还是有的,“我再问问队里还有谁想去,如果没有的话还可以约田翠翠,她家就在八队,很近的。”
  这孩子从来都很有主意,也很有办法,陈婶儿还想再劝,可鲁盼儿已经站起身,“我先回家了,跃进、丰收、丰美等我回去吃饭呢。”
  “上过高中就是不一样呢。”陈婶在屋子里嘀咕。
  “妈,你说什么呢?”陈建国手里拿着灯笼走了过来。
  “没什么。鲁盼儿刚刚过来还自行车,还说要带丰收丰美去襄平县看灯会。”
  “灯会?”陈建国第一次听过,“什么灯会?”
  陈婶儿便将知道的告诉儿子,“其实我没亲眼看过,但想来也不过是些灯笼,也没什么。”
  陈建国却被吸引了,“妈,我们也一起去吧。”
  “大冷天为看个灯跑几十里路,还要花钱在县城吃饭,不许去!”
  “我带几个玉米饼子,一分钱不花,只看看灯,这总行了吧?”
  “那也不行!”陈婶儿依旧不答应,“有看灯的工夫干什么不好?”
  “家里还有什么活儿没干?我这就干好了。”
  正月里还真没有什么活计,但是陈婶儿就说:“我们农村人,本本分分地守在家里就好,整天出去心都野了。”
  “你就恨不得我们都跟你一样,守着生产队一辈子都不出去!”陈建国发了倔脾气,将手里的灯笼往地上用力一扔,“我就去!”
  陈婶因为劝不动鲁盼儿本来就不痛快,不好对外人发的火也发了出来,“你敢出门,我就打断你的腿!”
  “那你就打吧,打断了我一辈子也出不了门,正好如你的意了!”
  “你!”陈婶儿气得挥起了炕帚,对着气哼哼的二儿子却又下不了手……
  “呦,正月里闲着斗嘴玩呢?”原来陈家娘俩儿正吵架,连来了人都没听到。
  陈婶儿就不好意思了,“他叔,你坐,我倒水去。”
  “不坐了,我去走亲戚,建国师傅托我捎个话儿,今年襄平县里突然发通知要办灯会,他要给公社赶几个大灯笼,让建国赶紧回去帮忙干活呢。”捎了话儿,人就走了。
  陈婶儿送了客人,回来就对二儿子说:“赶紧收拾东西,带上粮食,再带一斤队里新发的元宵。”
  “东西我自己收拾,元宵就不用了,过年才送的点心。”刚刚与娘吵架被人看见了,建国也觉得挺丢脸,马上拾起灯笼出去了。
  “怎么不用?多送点儿东西,师傅也能把真本事教你,还有师娘,也能对你关照些。”陈婶说着就去下屋拿元宵。
  这边鲁盼儿回了家,丰收丰美见了姐姐就说:“队里分元宵了,每人半斤,我家总共二斤,放在下屋冻着呢。”
  每到年节,红旗九队都要分些时令东西,鲁盼儿点点头,“等到元宵节那天一早煮了吃。”见饭已经做好了摆在桌上,便洗手坐下吃饭。
  跃进就说:“我刚刚遇到杨老师了,他听说襄平县办灯会,也要去,我们约好了到时候一起走。”
  “那太好了。”鲁盼儿很高兴,她在陈婶家说要约田翠翠,当然不是假话,但想到田翠翠要是知道消息一定会去做生意,未必有空儿陪自己,没想到杨老师就主动来了。
  当天晚上,跃进就把上学要带的粮食、衣服都收拾出来,捆好放在一旁,双胞胎兴奋得叽叽喳喳,提了无数问题,“姐,我们是要到国营饭店吃饭吗?”
  “姐,我们能去电影院看电影吗?”
  “姐,我们逛商店吗?”
  鲁盼儿看着弟弟妹妹们小脸上明晃晃的兴奋,一次又一次地笑着回答:“去,都去。”。总算到了正月十四,她就宣布,“今天早点睡觉,明天我们吃过早饭就出发,看了灯要半夜才能回来。”
  十五的早晨,三台自行车从红旗九队出发了,跃进和杨老师带着丰收和丰美,鲁盼儿载着跃进的粮食、书和衣服。
  马路上汽车和行人都不多,他们轻快地骑着车,九点多就到了襄平县。
  大家先去了高中,时间还早,返校的学生并不多,跃进放下东西,交了粮食,很快就出来了,几个人顺路就去了新华书店——杨老师到襄平县,主要目的就是买书。
  才到新华书店门前,丰收和丰美便被小人书摊吸引住了,再迈不动脚。
  原来这里一直有一个书摊,就摆在书店门前的马路边,一块旧床单铺在地上,上面摆着上百本小人书,花花绿绿的图案特别引人入胜。
  鲁盼儿第一次看到时都被吸引住了,更何况双胞胎还小呢。
  杨老师本来已经走过去了,见她们姐弟没跟上来就又转回来,笑着拉着双胞胎说:“书店里有新的,我们买几本看。”
  鲁盼就知道杨老师从没在书摊上看过小人书,她却是看过的。只是因为舍不得花钱,只看过两本。现在自己做衣服挣了钱,又不一样了,就笑着说:“毕竟家里买不了这么多书,在这儿看也一样的”说着拿出两毛钱,与摆摊的商量,“我们租二十本,他们仨儿看,行吗”
  一分钱租一本书,不过只能一个人看,现在却是三个——不过,一次肯花两角钱的顾客可不多,摆摊的就犹豫了。
  跃进拉住姐姐,小声说:“这都是小孩子的玩意,我不看!”
  虽然不像丰收丰美那样牢牢地盯住小人书,但鲁盼儿早看到跃进也一直眼角瞟着书摊,其实他是喜欢看的,就说:“你不留下陪丰收丰美,我能放心吗”
  跃进不响了,鲁盼儿再转向摆摊的,“要是不行的话,我们就走了。”
  毕竟是两角钱呢,摆摊的人伸手接过钱,“你们挑书吧。”。
  鲁盼儿就让弟弟妹妹们挑,“你们想看什么就选什么。”看着他们三人选出二十本小人书,坐在一旁的小木凳上看——这是专门给看书人准备的,又嘱咐,“看完了就到新华书店里找姐。”自己跟着杨老师进向书店。
  杨瑾在一旁笑了,毕竟是从小当班长,现在又是老师,鲁盼儿对弟弟妹妹特别有办法,就连跃进这样的刺头儿她都能一句话搞定。而且,“这么看书果真很划算,”一本小人书要两三角钱,看过了也就扔在一旁,如今三个孩子能看二十本,“你很会讲价呀。”
  “杨老师一定不会讲价,”鲁盼儿能感觉到,“其实除了商店里的东西,都可以商量着便宜点儿。”
  “那我以后也学着讲价。”
  鲁盼儿上下打量了一回杨老师,“你讲不下来的。”
  “是吗”杨瑾笑笑,“那我就请你来帮我讲价。”
  “没问题!”鲁盼儿大包大揽地答应了,杨老师对自己好,自己当然要帮杨老师了。
  第44章 我的朋友
  襄平县的新华书店是一座两层小楼, 一楼是卖日历、作业本、笔记本、画像等印刷品的,二楼才是卖书的。
  刚过了年, 一楼的人就很少,二楼更是冷冷清清。
  可是他们一上楼, 就听有人招呼,“杨老师!”
  鲁盼儿抬头看过去,书店里没有顾客,柜台里也只有一位店员正向杨老师招手——平时他对顾客总是爱理不理的, 没想到今天却十分热情,“几天前店进了一批书,我给你留了几套, 你看看怎么样?”说着一弯腰不知从哪里抱出了厚厚一摞书。
  杨老师也很高兴, 一面说着, “谢谢你, 小郭。”一面就在柜台上打开看了起来, “这套《宋金元磁州窑研究》可真难得……”
  “总共就三套, 文物局留了一套, 县图书馆留了一套,这套给你, 正是名至实归——我们家那个宋代的瓶儿, 只有你能认出来, 老爷子前些时候……”说到这里, 店员警惕地打量了鲁盼儿一眼。
  杨老师见他突然停下,抬起头一笑, 了悟地说:“没关系的,这是我的朋友。”
  鲁盼儿明白自己被这位小郭嫌弃了,心里不免升出些不快,可听到杨老师的介绍又高兴起来,杨老师没说自己是他的同事,用的是朋友这个词。
  自己从杨老师的学生,到他的同事,再到他的朋友,还真好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