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98节
“炸膛?”
吴坚凭空想象了一下,马上就理解了明远的意思,而且还觉得挺形象。
“会!”
吴坚回答:“炸了好几次,才慢慢地调整到了现在的用药量。”
“有没有人受伤?”
明远赶紧问。
他最怕的就是在火器试验中发生事故,出现伤亡——毕竟这是官家赵顼亲自“赞助”的项目,若是影响不好,官家可能就没有信心让这项目继续进行下去。
“没有没有——”
吴坚赶紧回答:“属下们都穿着火浣布做成的防护服,还戴上了头盔、胸甲与面罩。后来调整了用药量就没什么大问题了。只要人都退到安全线以后就行。”
说起那“火浣布制成的防护服”,明远还挺得意的——
那是他“海淘”淘来的珍品。
一艘海商船主通过达伊尔向杭州的商人们推销黑衣大食某地出产的“火浣布”1两匹。刚好被明远撞见,连价都没还,直接买了下来。
当然了,他也是请达伊尔当场试验,确认了那确实是“火浣布”才买下来的。
在明远买下“火浣布”之前,杭州的商人们纷纷猜测,这种织物到底是用什么纺织而成的。有人说是昆仑山中的“火鼠”皮毛制成,又有人说是从蛮荒之中的矿脉开采而出的神物。
但明远当然知道这火浣布其实就是“石棉”,是一种矿物,碾碎后能形成冒险一般的细丝,经处理后可以用来织布。
由于杭州的商人大多犹豫这种“火浣布”到底吉还是不吉,纷纷错过了出手的机会,于是让明远捡到了这个便宜,以五千贯的价格买下了这两匹火浣布。
当然,一匹布2500贯,这也创造了杭州港开港以来纺织品成交价的天花板。这个价钱也是令杭州其他商家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
达伊尔和他的黑衣大食朋友都非常满意,并且应明远的承诺,日后再来中华,必定要为明远多带几匹这种“火浣布”。
五千贯两匹火浣布,对于明远而言完全是“超值”——因为这在火器试验中派上了大用场,能够为参与试验的工匠和将校提供防火方面的保护。
至于火器试验中的爆炸冲击,工匠们就只能依赖头盔、胸甲和一种用细铜丝制成的面罩来进行保护。
那种细铜丝密密编织而成的面罩,是明远参考现代击剑运动的护具专门订制而成的——既能够为工匠们保留清晰视野,也能保护他们的面部与眼睛不受任何高速迸出的碎片影响。
因此才有了吴坚等一干人,在经历了四百多次有成功有失败的试验之后,还一个个的完好无损。
这时,宗泽突然跑上前,将那枚被炸开的竹管用手指圈起来,向明远提议:“明郎君,如果我们在这个位置,套上一个铜环……”
吴坚一凛,连忙道:“这也正是属下想要向顾问提议的。是否可以考虑在竹管上增加几枚铜环加固,以此避免竹管被炸裂,这样就可以一定幅度地增加给药量,让砲弹飞得更远。”
明远点点头:“确实是个好主意!”
他先肯定了宗泽和吴坚的建议,眼看着这一大一小两位都因为受到肯定而露出笑容,随后他又露出诡笑,补充道:“铜环确实是个好主意,但是呢……既然咱们要玩,就干脆玩个更大的!”
“我已邀请了擅长铸铜铸铁的工匠前来杭州,何不用铜铁精钢之类的材料,完全代替竹木,这样铳管岂不是便能承受更大的压力,因而能具有更大的威力?”
吴坚与宗泽对视了一眼,然后又看了看已经量过步数,手里提着那枚“石弹”,赶回明远身边的种师中。
他们两人突然同时迸发出一声兴奋的喊声。
“好也——”
种师中莫名其妙。
而明远却莞尔而笑,开口道:“将铜铁精钢铸为管状,作为火器,如此就不便再称之为‘竹火筒’了。不如,我们将它称为‘火铳’。”
“就是竹管的这个形态,吴匠作不妨量了尺寸绘制一幅新的结构图出来。竹管的长度、口径等等,可以参考之前的参数表。”
明远迅速地分配任务。
“另外,吴匠作再考虑一下,如果我们要制出能够将‘霹雳砲车’所用的那种规模的砲弹,也用这种方式远远地发射出去,需要多大口径的炮,又需要多少火药用量。”
宗泽与种师中都没有见过“霹雳砲车”,对那砲弹的大小完全没有概念。
但是吴坚彻底震惊了,睁圆双眼,半晌才问:“真……真的能行吗?”
明远指着宗泽手中的竹管笑道:“原理都是一样的,你能制出‘竹火筒’,就能做出火炮。”
吴坚顿时眼亮了,似乎心里笃定了一些,然后立即低头思考。
最终,他向明远提出了一个问题。
“明顾问……试制‘火炮’,我们能不能先使用圆木来试验……而不是铜铁?”
明远惊讶不已。
他没想到吴坚竟然会提出这样一个建议?
凭空想象一下,如果能够找到质地坚硬的硬木,将内部挖空,然后钻上一道小孔,用来放置引线,再填上药,装上砲弹……
确实已经是一门滑膛炮的雏形了。
“可以!”
明远果断点头。
“只是要注意安全,试验人员所有护具都要佩戴整齐,必须退至安全线以后……”
一开始用圆木代替铜铸炮,确实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等到试验出合理参数之后,再铸造铁炮钢炮也不迟。
于是计划就这样定下。
军器监的火器研究从此拥有了两个具体方向——
一是轻便易携,能够一人携带使用的“铳”类火器;
一是射程较远,威力巨大,需要靠车马运输的大型火器。
当晚,明远带着两个孩子在北高峰下借宿。三人睡在一间屋子里,明远听见两个小孩兴奋得根本睡不着,小声议论,直到半夜。
已经不知有多晚了,宗泽突然冒出一句:“若是有了火炮……那些在海上为非作歹的海寇,就再也不怕了吧?”
明远本来已经有些困意,昏昏沉沉地正要睡去,听见这一句,忽然又睁开眼睛——
前两日,“海事茶馆”那里确实听人提起了海寇的消息,似乎有一两条船只受了害,全船的人都被活活抛入海中,船和货物都被抢去……
是呀,若是船上能够配备火炮,那就再也不会为海寇的事担惊受怕了吧。
将来他做起海事保险的生意,也不会因为海寇而赔得回不了本。
但是他隐隐约约地又觉得不大对,似乎有什么重大的障碍拦在这个愿景跟前。
但是这一天来照顾两个熊孩子令他实在是精疲力尽,明远在想明白这个“障碍”之前,先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第181章 千万贯
秋风乍起, 沈括一行缓缓南下,抵达杭州。
这次他除了奉旨巡视两浙农田水利之外,还秘密地受了判军器监南方作坊的任命。
因为军器监南方作坊正在研发的火器项目属于皇家内府出资,军器监承办。因此沈括自觉与官家也搭上了一些关系, 多少有些受宠若惊, 因此也下决心要在这里一展所长,令自己多年所学能够学以致用。
谁知沈括到了北高峰下的军器监作坊, 却发现, 这里的火器研发进展远比自己想象得要快。
竹铳与木炮,都已经做出实物来了,而且试验数据积累了一大堆。
而且擅长铸铜铸铁的匠人也已到位, 正准备铸造铜铳铁炮。
沈括:怎么感觉很快我就无用武之地了?
最令他惊讶的是, 当初承印他各种书籍与文稿的“刻印社”东家明远,竟然是这军器监南方作坊的正式“顾问”,有资格过问军器监中的研发项目与试验。
“明……明顾问……”
沈括见到明远, 竟有些不知该怎么面对这位长相格外漂亮的小郎君。
当然, 他也更不会知道,自己能够如愿以偿,返回两浙,主要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从而避开了那些复杂无比的官场倾轧,其实也多拜明远所赐。
沈括得知自己到来之前, 军器监南方作坊的工作一直都由“明顾问”领导之后,多少有些担心,怕工匠们与明远更熟悉, 导致自己的话没人听, 从而“大权旁落”。
于是, 北高峰下,竹林茅舍中飘起茶香——这是沈括主动拉着明远讨论起了理论知识。
有沈括这样一位大才与自己讨论火器理论,明远当然欢迎之至。
他开始向沈括灌输火器的工作原理——火药点燃后迅速产生高温,导致气体体积的成倍增加,从而产生压力,推动火器中的砲弹。
这一招沈括很快就接住了——
这位科技史上大名鼎鼎的通才此刻对“气体”的概念已经有所了解,也知道热胀冷缩,所以毫不费力地就接受了明远的观点。
明远心里暗暗赞叹,对于沈括的理解力与接受力又多了一重认识。
随即他取来吴坚最新绘制的火铳剖面图,向沈括解释了火铳的是如何工作的。
沈括再次稳稳地接住了,并且赞同明远的观点:用铸铜或者铸铁制造火铳的铳管,能让火铳反复使用,其实比起竹木所制的竹铳木炮,更要节省成本与人工。
明远非常开心,心想不愧是沈括。
他接着又拿出自己的建议——他打算在火铳的铳管内添加膛线,当铳管中迅速膨胀的气体急速推动子弹时,能够让子弹沿膛线的方向产生旋转。
“有了这个旋转的初始速度,子弹能够增加射程,同时能让火铳手瞄得更准,命中率更高。”
这却是沈括无从得知的知识了,他只能在与明远会面详谈一次之后,反复又做了几个试验,初步证明了明远所说的原理。
做完试验的沈括擦擦额头上的汗,心想: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但有沈括在,明远的工作就轻松了许多。他从此只需要在大方向上提点提点,细节自有沈括等“科技达人”能够搞定。
很快,好消息就传来,沈括带着吴坚,一起确定了火药的安全配比,将来可以由内地将火药按此配方调配后,作为“安全火药”运输到前线附近,再加入一定比例的硝粉与硫磺,小心拌匀之后分成等份,便是可以直接使用的“上阵”火药了。
明远内心:……牛人就是牛人!
一来二去,沈括与明远很快就非常熟悉了,沈括甚至还请明远和苏轼一起,到自家作客。明远甚至还见到了那位“悍”名远扬的沈夫人张氏。
所幸明远事先打听了一下张氏夫人的喜好,准备了一些礼物,没有空手而去。
张氏待明远与苏轼的脸色便颇为好看,并且殷勤谢过了两位对她夫君的“提携”与“扶助”。
明远猜想,沈括最近的日子应该能好过一点。
大约是想要投桃报李,第二天,沈括就来邀明远与苏轼一道去观潮。
沈括来邀请的时候,明远正与苏轼在西湖畔的望湖楼上观景喝茶。他们坐在靠窗一桌,窗外丹桂飘香,只要清风微动,香味便会源源不断地送进望湖楼,令人心醉。
明远坐于楼上,望着楼外的湖光山色,连连赞道:“三秋桂子,十里荷花1,难怪柳屯田要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1。”
吴坚凭空想象了一下,马上就理解了明远的意思,而且还觉得挺形象。
“会!”
吴坚回答:“炸了好几次,才慢慢地调整到了现在的用药量。”
“有没有人受伤?”
明远赶紧问。
他最怕的就是在火器试验中发生事故,出现伤亡——毕竟这是官家赵顼亲自“赞助”的项目,若是影响不好,官家可能就没有信心让这项目继续进行下去。
“没有没有——”
吴坚赶紧回答:“属下们都穿着火浣布做成的防护服,还戴上了头盔、胸甲与面罩。后来调整了用药量就没什么大问题了。只要人都退到安全线以后就行。”
说起那“火浣布制成的防护服”,明远还挺得意的——
那是他“海淘”淘来的珍品。
一艘海商船主通过达伊尔向杭州的商人们推销黑衣大食某地出产的“火浣布”1两匹。刚好被明远撞见,连价都没还,直接买了下来。
当然了,他也是请达伊尔当场试验,确认了那确实是“火浣布”才买下来的。
在明远买下“火浣布”之前,杭州的商人们纷纷猜测,这种织物到底是用什么纺织而成的。有人说是昆仑山中的“火鼠”皮毛制成,又有人说是从蛮荒之中的矿脉开采而出的神物。
但明远当然知道这火浣布其实就是“石棉”,是一种矿物,碾碎后能形成冒险一般的细丝,经处理后可以用来织布。
由于杭州的商人大多犹豫这种“火浣布”到底吉还是不吉,纷纷错过了出手的机会,于是让明远捡到了这个便宜,以五千贯的价格买下了这两匹火浣布。
当然,一匹布2500贯,这也创造了杭州港开港以来纺织品成交价的天花板。这个价钱也是令杭州其他商家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
达伊尔和他的黑衣大食朋友都非常满意,并且应明远的承诺,日后再来中华,必定要为明远多带几匹这种“火浣布”。
五千贯两匹火浣布,对于明远而言完全是“超值”——因为这在火器试验中派上了大用场,能够为参与试验的工匠和将校提供防火方面的保护。
至于火器试验中的爆炸冲击,工匠们就只能依赖头盔、胸甲和一种用细铜丝制成的面罩来进行保护。
那种细铜丝密密编织而成的面罩,是明远参考现代击剑运动的护具专门订制而成的——既能够为工匠们保留清晰视野,也能保护他们的面部与眼睛不受任何高速迸出的碎片影响。
因此才有了吴坚等一干人,在经历了四百多次有成功有失败的试验之后,还一个个的完好无损。
这时,宗泽突然跑上前,将那枚被炸开的竹管用手指圈起来,向明远提议:“明郎君,如果我们在这个位置,套上一个铜环……”
吴坚一凛,连忙道:“这也正是属下想要向顾问提议的。是否可以考虑在竹管上增加几枚铜环加固,以此避免竹管被炸裂,这样就可以一定幅度地增加给药量,让砲弹飞得更远。”
明远点点头:“确实是个好主意!”
他先肯定了宗泽和吴坚的建议,眼看着这一大一小两位都因为受到肯定而露出笑容,随后他又露出诡笑,补充道:“铜环确实是个好主意,但是呢……既然咱们要玩,就干脆玩个更大的!”
“我已邀请了擅长铸铜铸铁的工匠前来杭州,何不用铜铁精钢之类的材料,完全代替竹木,这样铳管岂不是便能承受更大的压力,因而能具有更大的威力?”
吴坚与宗泽对视了一眼,然后又看了看已经量过步数,手里提着那枚“石弹”,赶回明远身边的种师中。
他们两人突然同时迸发出一声兴奋的喊声。
“好也——”
种师中莫名其妙。
而明远却莞尔而笑,开口道:“将铜铁精钢铸为管状,作为火器,如此就不便再称之为‘竹火筒’了。不如,我们将它称为‘火铳’。”
“就是竹管的这个形态,吴匠作不妨量了尺寸绘制一幅新的结构图出来。竹管的长度、口径等等,可以参考之前的参数表。”
明远迅速地分配任务。
“另外,吴匠作再考虑一下,如果我们要制出能够将‘霹雳砲车’所用的那种规模的砲弹,也用这种方式远远地发射出去,需要多大口径的炮,又需要多少火药用量。”
宗泽与种师中都没有见过“霹雳砲车”,对那砲弹的大小完全没有概念。
但是吴坚彻底震惊了,睁圆双眼,半晌才问:“真……真的能行吗?”
明远指着宗泽手中的竹管笑道:“原理都是一样的,你能制出‘竹火筒’,就能做出火炮。”
吴坚顿时眼亮了,似乎心里笃定了一些,然后立即低头思考。
最终,他向明远提出了一个问题。
“明顾问……试制‘火炮’,我们能不能先使用圆木来试验……而不是铜铁?”
明远惊讶不已。
他没想到吴坚竟然会提出这样一个建议?
凭空想象一下,如果能够找到质地坚硬的硬木,将内部挖空,然后钻上一道小孔,用来放置引线,再填上药,装上砲弹……
确实已经是一门滑膛炮的雏形了。
“可以!”
明远果断点头。
“只是要注意安全,试验人员所有护具都要佩戴整齐,必须退至安全线以后……”
一开始用圆木代替铜铸炮,确实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等到试验出合理参数之后,再铸造铁炮钢炮也不迟。
于是计划就这样定下。
军器监的火器研究从此拥有了两个具体方向——
一是轻便易携,能够一人携带使用的“铳”类火器;
一是射程较远,威力巨大,需要靠车马运输的大型火器。
当晚,明远带着两个孩子在北高峰下借宿。三人睡在一间屋子里,明远听见两个小孩兴奋得根本睡不着,小声议论,直到半夜。
已经不知有多晚了,宗泽突然冒出一句:“若是有了火炮……那些在海上为非作歹的海寇,就再也不怕了吧?”
明远本来已经有些困意,昏昏沉沉地正要睡去,听见这一句,忽然又睁开眼睛——
前两日,“海事茶馆”那里确实听人提起了海寇的消息,似乎有一两条船只受了害,全船的人都被活活抛入海中,船和货物都被抢去……
是呀,若是船上能够配备火炮,那就再也不会为海寇的事担惊受怕了吧。
将来他做起海事保险的生意,也不会因为海寇而赔得回不了本。
但是他隐隐约约地又觉得不大对,似乎有什么重大的障碍拦在这个愿景跟前。
但是这一天来照顾两个熊孩子令他实在是精疲力尽,明远在想明白这个“障碍”之前,先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第181章 千万贯
秋风乍起, 沈括一行缓缓南下,抵达杭州。
这次他除了奉旨巡视两浙农田水利之外,还秘密地受了判军器监南方作坊的任命。
因为军器监南方作坊正在研发的火器项目属于皇家内府出资,军器监承办。因此沈括自觉与官家也搭上了一些关系, 多少有些受宠若惊, 因此也下决心要在这里一展所长,令自己多年所学能够学以致用。
谁知沈括到了北高峰下的军器监作坊, 却发现, 这里的火器研发进展远比自己想象得要快。
竹铳与木炮,都已经做出实物来了,而且试验数据积累了一大堆。
而且擅长铸铜铸铁的匠人也已到位, 正准备铸造铜铳铁炮。
沈括:怎么感觉很快我就无用武之地了?
最令他惊讶的是, 当初承印他各种书籍与文稿的“刻印社”东家明远,竟然是这军器监南方作坊的正式“顾问”,有资格过问军器监中的研发项目与试验。
“明……明顾问……”
沈括见到明远, 竟有些不知该怎么面对这位长相格外漂亮的小郎君。
当然, 他也更不会知道,自己能够如愿以偿,返回两浙,主要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从而避开了那些复杂无比的官场倾轧,其实也多拜明远所赐。
沈括得知自己到来之前, 军器监南方作坊的工作一直都由“明顾问”领导之后,多少有些担心,怕工匠们与明远更熟悉, 导致自己的话没人听, 从而“大权旁落”。
于是, 北高峰下,竹林茅舍中飘起茶香——这是沈括主动拉着明远讨论起了理论知识。
有沈括这样一位大才与自己讨论火器理论,明远当然欢迎之至。
他开始向沈括灌输火器的工作原理——火药点燃后迅速产生高温,导致气体体积的成倍增加,从而产生压力,推动火器中的砲弹。
这一招沈括很快就接住了——
这位科技史上大名鼎鼎的通才此刻对“气体”的概念已经有所了解,也知道热胀冷缩,所以毫不费力地就接受了明远的观点。
明远心里暗暗赞叹,对于沈括的理解力与接受力又多了一重认识。
随即他取来吴坚最新绘制的火铳剖面图,向沈括解释了火铳的是如何工作的。
沈括再次稳稳地接住了,并且赞同明远的观点:用铸铜或者铸铁制造火铳的铳管,能让火铳反复使用,其实比起竹木所制的竹铳木炮,更要节省成本与人工。
明远非常开心,心想不愧是沈括。
他接着又拿出自己的建议——他打算在火铳的铳管内添加膛线,当铳管中迅速膨胀的气体急速推动子弹时,能够让子弹沿膛线的方向产生旋转。
“有了这个旋转的初始速度,子弹能够增加射程,同时能让火铳手瞄得更准,命中率更高。”
这却是沈括无从得知的知识了,他只能在与明远会面详谈一次之后,反复又做了几个试验,初步证明了明远所说的原理。
做完试验的沈括擦擦额头上的汗,心想: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但有沈括在,明远的工作就轻松了许多。他从此只需要在大方向上提点提点,细节自有沈括等“科技达人”能够搞定。
很快,好消息就传来,沈括带着吴坚,一起确定了火药的安全配比,将来可以由内地将火药按此配方调配后,作为“安全火药”运输到前线附近,再加入一定比例的硝粉与硫磺,小心拌匀之后分成等份,便是可以直接使用的“上阵”火药了。
明远内心:……牛人就是牛人!
一来二去,沈括与明远很快就非常熟悉了,沈括甚至还请明远和苏轼一起,到自家作客。明远甚至还见到了那位“悍”名远扬的沈夫人张氏。
所幸明远事先打听了一下张氏夫人的喜好,准备了一些礼物,没有空手而去。
张氏待明远与苏轼的脸色便颇为好看,并且殷勤谢过了两位对她夫君的“提携”与“扶助”。
明远猜想,沈括最近的日子应该能好过一点。
大约是想要投桃报李,第二天,沈括就来邀明远与苏轼一道去观潮。
沈括来邀请的时候,明远正与苏轼在西湖畔的望湖楼上观景喝茶。他们坐在靠窗一桌,窗外丹桂飘香,只要清风微动,香味便会源源不断地送进望湖楼,令人心醉。
明远坐于楼上,望着楼外的湖光山色,连连赞道:“三秋桂子,十里荷花1,难怪柳屯田要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