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44节
见到种建中的身影,百姓们先是拼命鼓掌。一时间掌声雷动,人人都感念种建中在关键时候挺出而出,在辽人面前为大宋争了一口气。
不知是谁,突然高声喊了一声:“万胜!”
一时间欢呼声如巨涛般掀起:“万胜!万胜!”
明远亲眼看到身边一名上了年纪的老汉一边喊一边激动得热泪盈眶。
大约是被契丹人压过一头压得太狠太久了一些,这些汴京的寻常百姓们,听说今日有人在辽使面前为大宋挣下了脸面,便似过节般欢喜——当然,如今也确实是在年节中。
明远却没有再上前。
他所在的地方距离道边有些距离,他就这样冷静地望着种建中骑马往这边过来,从他面前经过——
在这一刻,明远突然意识到,这一段“军器监丞”的生涯,对种建中来说,只会是他人生职业生涯的一个小小插曲,一个偏差,让他短暂地偏离了自己的梦与理想……但他终究会回去,他终究要成为一代名将。
想到这里,明远终于将眼神从种建中身上移开——
而他明远,应当只是与种建中擦肩而过的一小段人生片段罢了。
*
明远转开视线的同时,骑在高头大马上的种建中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在一瞬间他似乎感受到了来自熟人的注视,但那注视的目光随即消失了。
他猛地在马背上转过身,鹰隼般的目光来来回回,在道路旁某个方向的人群中飞快地搜索。
只是这于事无益——见到“种官人”朝他们看过来,路边的汴京百姓同时高兴地举起了双臂,并且发出阵阵欢呼。他们反而将种建中的视线遮蔽了,因此种建中没能看见在人群后的某个人。
但是种建中很确定,刚才一定是看见了明远的身影。
一想到明远竟在这里等候,种建中心中涌起一阵欣慰,这比他胜过辽人那名斡鲁朵还要更欣慰三分。
可是他又一下子失去了明远的踪影,这让种建中心生不安,顺手拉住了马缰。
他想要下马,去自己刚才经过的那个地方好好找一找明远。
没想到他一勒马缰,身后跟着的数十名班直护卫都赶紧停了下来。众人都有点紧张,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一名小黄门越众而出,轻轻一拨马头,便来到种建中身边。
“种监丞,怎么了?”
那名内侍身材健梧,不知他是怎么长的,颏下竟然有几枚稀稀疏疏的胡须,声音也比较低沉,不似其他宦官那样尖细。
这名身份不高的小宦官见到种建中的模样,便猜到他是在找人,于是小声劝道:“御驾还在后面,监丞实在不宜在这里下马。另外此处的百姓人数众多,监丞还应为百姓的安危考虑,万一他们一下子全涌上来,拥挤踩踏……”
片刻后,种建中垂下目光,颔首道:“这确实是老成之言。不知黄门如何称呼?”
这名小黄门一下子露出兴奋的眼神,道:“多谢监丞垂问,小人姓童,名贯。”
童贯——
第131章 千万贯
正月初三, 官家与辽使亲赴南御苑比赛射弓。
正月初四,辽使与各国使臣一道,在朝会上向官家辞行。
待到朝会一结束, 外国使臣一退,大内宫殿前的灯山已经布置起来,张灯结彩,
堪称神速1。
当初种建中凭借武力一举慑服契丹的“壮举”, 在民间依旧是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在官场上文官们却已经绝口不谈。
随着上元佳节的逐渐临近,就连民间,也慢慢放下了南御苑的旧事,都将心思转到了元宵节的庆典上来。
明远也在和史尚、明巡、宫黎等人一起商议这事。
明远手中的产业,至少有两处需要用极其出彩的彩楼灯山装点:一处是朱家桥瓦子, 另一处是长庆楼。
所以明远决定大家一起商量,集中手中的资源, 让这两处在元宵盛会上好好出一次彩。
而最熟悉元宵庆典的人,没的说,自然是史尚。
几人坐在一起,就只听着史尚眉飞色舞地介绍汴京城中上元节的各种装饰。
“什么,人身上也能穿戴彩灯?”
明远觉得有些难以置信。
“是呀!”
史尚用手比划着为人解说:“能工巧匠们能将灯球灯笼做成枣子或者栗子般大小, 再装饰上珍珠和翡翠,佩戴于发上, 汴京城中的小娘子们, 最喜佩戴这个, 比之那些玉梅、夜蛾、蜂儿、雪柳……更要受欢迎。2”
明远伸手比划了一个枣子的大小, 心里想象这样一盏小小的灯笼, 佩戴在那如云的发髻上……
“安全会有问题吗?”
“倒是没听说过曾经出事, 毕竟那灯笼里也不过点上小小一截灯烛而已。”
史尚努力回想了一下,补充:“就算是有火星落下来,也很快就能扑灭吧?”
“这种形如枣栗的小灯笼,比之‘火杨梅’,可要安全的多了。”
“火杨梅?”
一时以明远为首的“土包子”们都向史尚追问,想要知道这究竟是什么东西。
原来,汴京城中有人用干枣磨粉,和磨碎了的炭混在一起,浇上油蜡,团成圆球,杨梅般大小,一一穿到铁树上,点着了,就是一枚又一枚明亮燃烧着的圆球。汴京人就把这东西戴在头上,上元节时上街显摆。
“嗯——”
众人听史尚介绍了这种“火杨梅”2,顿时都相互看看,甚至还有人伸手摸了摸头顶,应当都不太想亲身尝试这种东西。
这东西太危险了——一路走一路火星乱掉的情形,谁也不想见到。
这时明远却偏过头,望着宫黎。
宫黎顿时哈哈一笑,也不再卖关子,而是开口道:“已经都准备好啦!”
他顿时取出一个林檎果大小的透明玻璃球。玻璃球里有一个小小的铁制烛台,烛台里可以点蜡烛,也用作油灯。
“将这种玻璃球镶嵌在事先打制好的铜枝上,不比那‘火杨梅’鲜亮?”
试想一下,晶莹剔透的玻璃盏里燃着灯火,在上元节的黑夜里流光溢彩,而且不会有火星溅出,没有任何安全隐患。
而这小小的“林檎灯”,宫黎的玻璃作坊,已经至少准备了上万枚。
众人见状一起叫好,然后开始商议,怎样将这些“林檎灯”用在朱家桥瓦子和长庆楼搭起的大型灯山上。
明远便让在座众人“头脑风暴”。
“风暴”了半天,大家商议的最终结果是:长庆楼选了保守路线,用传统的彩绸彩绢装点楼前的灯山,但是会在灯山后立起两大块灯箱——这是用宫黎所能制出的面积最大的平板玻璃制成,在汴京城中是独一无二,上面分别是苏轼手书的“长庆”二字,够为长庆楼挣脸面了。
而朱家桥瓦子那里情况就有些不一样。
汴京城中所有的瓦子,都要在宣德门附近,开封府选定的一处宽敞地点,扎造一座造型奇特、又有自家特色的灯山。
在将灯山打造得精致鲜亮的同时,各家瓦子还要搭建山棚,好让由自家的伶人在山棚上表演,什么飞丸、走索、缘竿、掷剑之类。也有安排上乐坊奏乐,让自家名伶唱上几曲,既宣传自家,又为元宵佳节助兴。
朱家桥瓦子原本准备的灯山,就是糅合了“招牌杂剧”《白娘子》的场景,扎制而成的。到时自然需要有人扮成白娘子、许宣、法海和小青等角色的扮相,登上山棚表演。
而宫黎则负责为扮演白娘子和青蛇的演员准备镶嵌有玻璃灯盏的头饰和衣饰,戴上这些饰品,便如将九天星河都带到地面上来了。
届时无论是唱,还是上演各种打斗激烈的对手戏,这身行头都能为他们添彩。
“就这么定了!”明远拍了板。
一时各家商议完毕,全都匆匆离开明远府上,各自去忙着为即将到来的上元节做准备。
史尚却还在向明远吹嘘汴京城中上元节的盛景:
“明郎君,您想象一下,上元节那天,城中到处架着灯槊,宛若一朵朵莲花在夜中当空盛开……”
“还有那宣德门外的棘盆灯2,宽约百余丈,高数十丈,点缀满彩绸彩纸糊成的百戏人物——那里面还专设了乐棚,专由教坊司的伶人在乐棚里表演……“
“您想想,那规模,那气势……”
“咦,明郎君,您怎么还没精打采的?”
“不会是因为……到现在都还没有人邀请您一起共度上元佳节吧!”
史尚突然坏笑起来。
“这多半是因为还没有到日子,这离上元节还有几天不是?”
“再说了,只要我放出风声去,说我们明小郎君正等着邀请,我敢保证,到咱们这院门口递请柬的人会直接排到宣德门去……”
明远被史尚逗得笑出了声。
刚才他确实有点没精打采,史尚说得口沫横飞,明远却始终在一旁怔怔出神。
倒也不是想象不出那副全城火树银花的样子,明远不是没经历过这些的人。
只是,明远只觉得心中那股“旁观感”越来越强烈。
或许,1127说得对,他和这个平行时空之间,已经产生了某种羁绊,但是这种羁绊还不够强烈,让他既没有办法完全冷眼旁观,也没有办法莫得感情地投身进去……享受自己的亿万财赀。
似乎他已经无法做到去年在京兆府时那样,与一众横渠师兄弟们一起站在城楼上,面对漫天开放的烟花花束,感受赞叹与欣喜。
这时外面有人说话。
史尚顿时一笑:“这不就来了?”
片刻后,苏轼风风火火地冲进来:“远之!”
他还没来得及说话,注意力就已经全转到了桌面上宫黎留下来的那盏“玻璃灯”上。
“哇,这也……太新奇、太机巧啦!”
苏轼手托着这枚通体透明的“林檎果”,问过了它的用法,便啧啧称奇,捧在手里赞了半天,才转回正题。
“某是真正抱歉,远之,你第一次在京中过上元节,某却无法邀你通往观灯。”
毕竟苏轼是开封府推官,上元佳节固然热闹,但也是最容易发生各种治安问题的日子,为了防火防盗防走失,那日开封府基本上要全员留守,谨防发生什么意外。
所以苏轼是事先来打招呼的。
“另外……”
说到后来,苏轼有些吞吞吐吐。
不知是谁,突然高声喊了一声:“万胜!”
一时间欢呼声如巨涛般掀起:“万胜!万胜!”
明远亲眼看到身边一名上了年纪的老汉一边喊一边激动得热泪盈眶。
大约是被契丹人压过一头压得太狠太久了一些,这些汴京的寻常百姓们,听说今日有人在辽使面前为大宋挣下了脸面,便似过节般欢喜——当然,如今也确实是在年节中。
明远却没有再上前。
他所在的地方距离道边有些距离,他就这样冷静地望着种建中骑马往这边过来,从他面前经过——
在这一刻,明远突然意识到,这一段“军器监丞”的生涯,对种建中来说,只会是他人生职业生涯的一个小小插曲,一个偏差,让他短暂地偏离了自己的梦与理想……但他终究会回去,他终究要成为一代名将。
想到这里,明远终于将眼神从种建中身上移开——
而他明远,应当只是与种建中擦肩而过的一小段人生片段罢了。
*
明远转开视线的同时,骑在高头大马上的种建中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在一瞬间他似乎感受到了来自熟人的注视,但那注视的目光随即消失了。
他猛地在马背上转过身,鹰隼般的目光来来回回,在道路旁某个方向的人群中飞快地搜索。
只是这于事无益——见到“种官人”朝他们看过来,路边的汴京百姓同时高兴地举起了双臂,并且发出阵阵欢呼。他们反而将种建中的视线遮蔽了,因此种建中没能看见在人群后的某个人。
但是种建中很确定,刚才一定是看见了明远的身影。
一想到明远竟在这里等候,种建中心中涌起一阵欣慰,这比他胜过辽人那名斡鲁朵还要更欣慰三分。
可是他又一下子失去了明远的踪影,这让种建中心生不安,顺手拉住了马缰。
他想要下马,去自己刚才经过的那个地方好好找一找明远。
没想到他一勒马缰,身后跟着的数十名班直护卫都赶紧停了下来。众人都有点紧张,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一名小黄门越众而出,轻轻一拨马头,便来到种建中身边。
“种监丞,怎么了?”
那名内侍身材健梧,不知他是怎么长的,颏下竟然有几枚稀稀疏疏的胡须,声音也比较低沉,不似其他宦官那样尖细。
这名身份不高的小宦官见到种建中的模样,便猜到他是在找人,于是小声劝道:“御驾还在后面,监丞实在不宜在这里下马。另外此处的百姓人数众多,监丞还应为百姓的安危考虑,万一他们一下子全涌上来,拥挤踩踏……”
片刻后,种建中垂下目光,颔首道:“这确实是老成之言。不知黄门如何称呼?”
这名小黄门一下子露出兴奋的眼神,道:“多谢监丞垂问,小人姓童,名贯。”
童贯——
第131章 千万贯
正月初三, 官家与辽使亲赴南御苑比赛射弓。
正月初四,辽使与各国使臣一道,在朝会上向官家辞行。
待到朝会一结束, 外国使臣一退,大内宫殿前的灯山已经布置起来,张灯结彩,
堪称神速1。
当初种建中凭借武力一举慑服契丹的“壮举”, 在民间依旧是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在官场上文官们却已经绝口不谈。
随着上元佳节的逐渐临近,就连民间,也慢慢放下了南御苑的旧事,都将心思转到了元宵节的庆典上来。
明远也在和史尚、明巡、宫黎等人一起商议这事。
明远手中的产业,至少有两处需要用极其出彩的彩楼灯山装点:一处是朱家桥瓦子, 另一处是长庆楼。
所以明远决定大家一起商量,集中手中的资源, 让这两处在元宵盛会上好好出一次彩。
而最熟悉元宵庆典的人,没的说,自然是史尚。
几人坐在一起,就只听着史尚眉飞色舞地介绍汴京城中上元节的各种装饰。
“什么,人身上也能穿戴彩灯?”
明远觉得有些难以置信。
“是呀!”
史尚用手比划着为人解说:“能工巧匠们能将灯球灯笼做成枣子或者栗子般大小, 再装饰上珍珠和翡翠,佩戴于发上, 汴京城中的小娘子们, 最喜佩戴这个, 比之那些玉梅、夜蛾、蜂儿、雪柳……更要受欢迎。2”
明远伸手比划了一个枣子的大小, 心里想象这样一盏小小的灯笼, 佩戴在那如云的发髻上……
“安全会有问题吗?”
“倒是没听说过曾经出事, 毕竟那灯笼里也不过点上小小一截灯烛而已。”
史尚努力回想了一下,补充:“就算是有火星落下来,也很快就能扑灭吧?”
“这种形如枣栗的小灯笼,比之‘火杨梅’,可要安全的多了。”
“火杨梅?”
一时以明远为首的“土包子”们都向史尚追问,想要知道这究竟是什么东西。
原来,汴京城中有人用干枣磨粉,和磨碎了的炭混在一起,浇上油蜡,团成圆球,杨梅般大小,一一穿到铁树上,点着了,就是一枚又一枚明亮燃烧着的圆球。汴京人就把这东西戴在头上,上元节时上街显摆。
“嗯——”
众人听史尚介绍了这种“火杨梅”2,顿时都相互看看,甚至还有人伸手摸了摸头顶,应当都不太想亲身尝试这种东西。
这东西太危险了——一路走一路火星乱掉的情形,谁也不想见到。
这时明远却偏过头,望着宫黎。
宫黎顿时哈哈一笑,也不再卖关子,而是开口道:“已经都准备好啦!”
他顿时取出一个林檎果大小的透明玻璃球。玻璃球里有一个小小的铁制烛台,烛台里可以点蜡烛,也用作油灯。
“将这种玻璃球镶嵌在事先打制好的铜枝上,不比那‘火杨梅’鲜亮?”
试想一下,晶莹剔透的玻璃盏里燃着灯火,在上元节的黑夜里流光溢彩,而且不会有火星溅出,没有任何安全隐患。
而这小小的“林檎灯”,宫黎的玻璃作坊,已经至少准备了上万枚。
众人见状一起叫好,然后开始商议,怎样将这些“林檎灯”用在朱家桥瓦子和长庆楼搭起的大型灯山上。
明远便让在座众人“头脑风暴”。
“风暴”了半天,大家商议的最终结果是:长庆楼选了保守路线,用传统的彩绸彩绢装点楼前的灯山,但是会在灯山后立起两大块灯箱——这是用宫黎所能制出的面积最大的平板玻璃制成,在汴京城中是独一无二,上面分别是苏轼手书的“长庆”二字,够为长庆楼挣脸面了。
而朱家桥瓦子那里情况就有些不一样。
汴京城中所有的瓦子,都要在宣德门附近,开封府选定的一处宽敞地点,扎造一座造型奇特、又有自家特色的灯山。
在将灯山打造得精致鲜亮的同时,各家瓦子还要搭建山棚,好让由自家的伶人在山棚上表演,什么飞丸、走索、缘竿、掷剑之类。也有安排上乐坊奏乐,让自家名伶唱上几曲,既宣传自家,又为元宵佳节助兴。
朱家桥瓦子原本准备的灯山,就是糅合了“招牌杂剧”《白娘子》的场景,扎制而成的。到时自然需要有人扮成白娘子、许宣、法海和小青等角色的扮相,登上山棚表演。
而宫黎则负责为扮演白娘子和青蛇的演员准备镶嵌有玻璃灯盏的头饰和衣饰,戴上这些饰品,便如将九天星河都带到地面上来了。
届时无论是唱,还是上演各种打斗激烈的对手戏,这身行头都能为他们添彩。
“就这么定了!”明远拍了板。
一时各家商议完毕,全都匆匆离开明远府上,各自去忙着为即将到来的上元节做准备。
史尚却还在向明远吹嘘汴京城中上元节的盛景:
“明郎君,您想象一下,上元节那天,城中到处架着灯槊,宛若一朵朵莲花在夜中当空盛开……”
“还有那宣德门外的棘盆灯2,宽约百余丈,高数十丈,点缀满彩绸彩纸糊成的百戏人物——那里面还专设了乐棚,专由教坊司的伶人在乐棚里表演……“
“您想想,那规模,那气势……”
“咦,明郎君,您怎么还没精打采的?”
“不会是因为……到现在都还没有人邀请您一起共度上元佳节吧!”
史尚突然坏笑起来。
“这多半是因为还没有到日子,这离上元节还有几天不是?”
“再说了,只要我放出风声去,说我们明小郎君正等着邀请,我敢保证,到咱们这院门口递请柬的人会直接排到宣德门去……”
明远被史尚逗得笑出了声。
刚才他确实有点没精打采,史尚说得口沫横飞,明远却始终在一旁怔怔出神。
倒也不是想象不出那副全城火树银花的样子,明远不是没经历过这些的人。
只是,明远只觉得心中那股“旁观感”越来越强烈。
或许,1127说得对,他和这个平行时空之间,已经产生了某种羁绊,但是这种羁绊还不够强烈,让他既没有办法完全冷眼旁观,也没有办法莫得感情地投身进去……享受自己的亿万财赀。
似乎他已经无法做到去年在京兆府时那样,与一众横渠师兄弟们一起站在城楼上,面对漫天开放的烟花花束,感受赞叹与欣喜。
这时外面有人说话。
史尚顿时一笑:“这不就来了?”
片刻后,苏轼风风火火地冲进来:“远之!”
他还没来得及说话,注意力就已经全转到了桌面上宫黎留下来的那盏“玻璃灯”上。
“哇,这也……太新奇、太机巧啦!”
苏轼手托着这枚通体透明的“林檎果”,问过了它的用法,便啧啧称奇,捧在手里赞了半天,才转回正题。
“某是真正抱歉,远之,你第一次在京中过上元节,某却无法邀你通往观灯。”
毕竟苏轼是开封府推官,上元佳节固然热闹,但也是最容易发生各种治安问题的日子,为了防火防盗防走失,那日开封府基本上要全员留守,谨防发生什么意外。
所以苏轼是事先来打招呼的。
“另外……”
说到后来,苏轼有些吞吞吐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