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宫为你打下的江山_分卷阅读_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荣贵妃:“……我觉得你这话我该好好的和家里讨论一下。”
  你的功课全都是拿谢容的诗词文章糊弄的吗!
  苏明若鼓着脸:“反正我不喜欢他,而且,真要说亲事,爹爹还不得跟李家的打起来。”
  这也是个好问题。
  苏穆虽然打仗的时候很有大将风范,十分靠谱,可以说是威震各国,但平时的画风嘛……从来就没靠谱过!
  真要是知道让苏明秀嫁他一直看不顺眼的李家,苏穆说不准还真的能拉上李绩或者干脆拉上李翰之去练练手。
  荣贵妃想了想说道:“你先回去说吧,如果家里有更好的人选再告诉我,反正这婚事的旨意也没下,皇上也没拿定主意呢,真有好的,我再去给皇上说。”
  听到这话,苏明若才勉强算是接受了任务。
  苏明若这次进宫本就是为了苏明秀,如今选秀已经结束,苏明若自然是要回去了。
  回去之前她和谢容见了一面,至今还没渡过变声期的谢容依旧不爱说话,但他给苏明若递了一叠纸,上头是他模仿着苏明若的水平写的诗词文章之类,用来给苏明若应付功课的。
  苏明若高高兴兴的收下,然后表示:“希望下次我见你的时候,你能好好说话了呢。”
  谢容:“……”
  这种事,大约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们下次见面很快。
  被耽误了一整个冬天的三公主终于回来了,与她一起来的当然也有她的丈夫崔道源以及儿子崔琰。
  因为修书不是一日两日的事情,因此建武帝给崔道源一家在中都另外赐了住所,三公主以后也得长住中都了。
  这至少是一两年的时间。
  这就意味着三公主必然要在离开多年之后重新进入中都女人们的社交圈子,再没有比一场宴会更好的选择了。
  刚巧如今选秀才结束不久,参选过的女孩子们准备嫁人,之前单身的男孩子们也得准备成亲了。
  晋国默认的规矩是,有资格参加大选的女孩子,一辈子也只参选一次。
  一次不过,如果宫中没有表达出皇帝可能会指婚之类的意思,那么就可以自家决定婚事了。
  毕竟选秀这事儿,尤其是大选,好几年才一次,有资格参选的人家,谁愿意把好好的女孩子耽误上多年,只为了一次又一次的参选啊。
  一次不过再选一次,皇帝你这是逗我们玩呐?
  钟书容第一次听到这规矩的时候忍不住笑道:“看来晋国三年选一次是有好处的,至少女孩子们不必太过辛苦了。”
  梁国的规矩是两年一次,且有资格参选的女孩子一波去,不分两拨人,最重要的是,至少要参选两次不过才许自行婚配。
  比起晋国女孩子一次不过立马解放,梁国的女孩子还得再熬两年,实在是显得辛苦了。
  钟书容自己就选了两次,否则以她的年纪早嫁人了,也不至于耽误到现在。
  如今父母双亡,守孝还得三年,等这事结束,钟书容的年纪就得奔着二十去了。
  顾氏就为这事说过:“虽说是有点晚了,但总算没晚太多。”
  晋国女孩子的成婚年龄在十四岁到十八岁左右,男孩子则平均在十五岁到二十二岁成家。
  钟书容的年纪到时候相比是大了一点,但也没大的离谱。
  但至少现在,这种带着相亲意味的宴会是不适合钟书容的,因此苏家这次就是顾氏带着苏明秀和苏明若一起去。
  苏穆对此十分积极:“宫里娘娘可说了,只要有好人选就把那个李翰之给换了!明秀你可一定要给爹爹争气啊!”
  ……这有什么可争气的= =
  心里这么想着,苏明秀还是面无表情的点头。
  反正自家爹爹的画风她早习惯了。
  当然,苏家这次除了两个女孩子,苏敬言那里也得操心,顾氏觉得她这次的任务挺重。
  幸好苏明若只是去玩而已,并不急着找人家。
  而且顾氏有预感,等苏明若的年纪到了,她的事情也不是她这个当母亲的可以决定的,必定要宫里那位点头了才行。
  三公主这次举办宴会的地点就在建武帝新赏赐的园子里,因如今园子里桃花开的正好,因此便干脆叫桃花宴了。
  苏明秀与苏明若走在一起的时候也是十分惊讶:“按说如今已经快要暮春,桃花早该开过了,就是还有的,也是残花几朵,大部分都落的差不多了,却没想到这公主府里的桃花居然还开的这么好。”
  简直就像是三月桃花开的最好的时候,娇嫩鲜艳,云霞一般,
  等到了园子里,果然三公主已经在了。
  苏明若与三公主不算相熟,毕竟三公主出嫁的时候她实在是小,不过大约也算是自家人的关系,三公主见她们跟在顾氏身后,当即招手叫她们过去。
  顾氏跟着走过去,只看了一眼就笑道:“看来还是你们年轻姑娘在一块儿好说话,我也去那头瞧瞧朋友去。”
  虽说姑娘们是由主母领着来的,但各家夫人们并没有与女孩子聚在一处,而是另外安排了地点去玩。
  也对啦,如果当妈的坐在一边,就算有男女互有好感的,估摸着也不敢说话了。
  晋国风气岁不比前朝开放,但也不是女子不能露面见人,不能与男子说话的程度,总体来说还是十分宽松的。
  三公主招呼着苏明若与苏明秀在她身侧坐下,她们这里是一条临水的长廊,并非一般走廊的狭窄,反倒是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两侧则是水池,廊檐上挂着薄薄的轻纱,水池不大,但以几道曲折小桥与长廊相连,池边遍植桃树,如今花开的繁茂,便有花瓣落在水上,随水波摇动。
  此时女孩子们都被安置在长廊之中,另一边的桃林里则是青年男子们,大家互相之间只隔着一道池塘,既不亲近也不疏远,甚至就连说话的声音大一些,对面也能听见。
  等时辰差不多了,三公主便说道:“今日既然是桃花宴,这主题当然少不了桃花,不过只是赏花未免就无趣了些,我看不如就设几道题考校一番,看看今日谁能拔得头筹。”
  这么说着,她拍拍手叫进来一队婢女,这些婢女每人手持花篮:“这第一轮嘛,就请诸位以桃花为题作诗,写好的便放在篮子里,然后与对面的交换诗稿,若遇上喜欢的,便以投以桃花,最后所得桃花最多者,便是胜者了。”
  也就是说,女子来评男子的诗,男子来评女子的诗,不过因为诗稿上不署名,因此事先并不能知道诗词是谁所作。
  周围的女孩子们似乎对此十分有兴趣,觉得这有趣又好玩。
  苏明若压根不知道哪里好玩。
  她小小声的对苏明秀抱怨道:“我原本看着她们拿来花篮,还以为是比试谁折的桃花最多呢,我肯定能赢。”
  她不仅能折到下面的,还能爬上树把上面的也给折个干净!
  苏明秀一阵无语:“这是桃花宴又不是采花宴,你想什么呢。”
  “要是采花就好了,作诗什么的……”
  想念容儿,想念书容小姐姐。
  “你们两个说什么呢?”三公主见她们嘀嘀咕咕不由问道:“可是叫明若犯难了?”
  苏明若可怜兮兮的点头:“我不会写,惠敏姐姐让我做点其他的好不好?”
  三公主噗嗤一笑:“你倒也诚实,既然不会写,你又打算做什么呢?”
  反正苏明若年纪还小,叫她过来就是让她玩的,写诗这种事是苏明秀的任务。
  苏明若想了想说道:“我可以去折桃花,等会儿都给我姐姐。”
  ……这是犯规好吗!
  不过三公主也不介意,随口与苏明若闲聊,之后又让人拿了新做的桃花冻来给她吃。
  桃花冻是半透明的样子,里头包着盛开的花朵,看着格外可爱动人。
  苏明若于是也忘了折花的事情了,拿着小勺子抱着桃花冻一口一口的挖着吃。
  等她一碗桃花冻吃完,那头其他人也都写好诗文了。
  投票倒是比写诗好看,因为是将诗文摆在篮子旁边,沿着长廊外面摆了一排,因为中间隔着轻纱,因此倒也有几分朦胧。
  男子们不知道自己把桃花投给了谁,女子们却知道谁给自己投了花。
  不过等女孩子们投花的时候又是另一个规矩了,池塘另一边的男子朗诵自己的诗作,他们的篮子事先是递到女孩子这边来的,女子们若有喜欢的,就把桃花投到摆在走廊一端的篮子里。
  一首诗念完,基本也就能知道得了多少桃花了。
  当然,有些时候这和诗作的水平并无直接关系,大家都知道这宴会是干什么的,因此不少女孩子会把桃花投给心仪的人。
  苏明若也分到了一支,不过她懒得鉴赏诗作,干脆的在苏敬言出场的时候投给了自家哥哥。
  苏敬言倒是不负所望,苏明若看着自家哥哥的篮子里装了满满的桃花,不由得看了周围一圈:“好像哥哥很得人喜欢呀。”
  之前一般也都是少少的几支,甚至有人干脆一支都没有的,相比之下苏敬言那十几支桃花的成绩算是非常不错了。
  苏明秀也是抿嘴笑:“哥哥当然是好的。”
  相貌好前程好,如今看着才学也不差,怎么会没人喜欢呢?
  何况去年秋猎的时候大家就知道苏敬言功夫也不差了,如今可说一句文武双全呢。
  苏敬言当然是十分抢手的。
  让苏明若意外的是,她居然还看到五皇子了,本以为这没他什么事呢。
  然而五皇子的诗作水平……讲真的,苏明若都能听出他写的不怎么样了。
  好在五皇子虽不是温文秀气的类型,但他浓眉大眼看着爽朗阳光,也算找女孩子喜欢,在刷脸的情况下,他还是拿到了几支的。
  很快,等桃花数完,排名也就出来了。
  女子这边苏明秀只得了第二,第一的好像是南阁左学士家的女孩子。
  反倒是男子那边,苏敬言毫不意外的得了第一。
  直到这时候,女子这边的诗作各对应何人,才算公布出来。
  听到英国公次女得了第二的时候,苏敬言也是一笑,很有几分骄傲。
  他旁边站着的却是之前在秋猎中表现突出的叶子明:“你自己得第一的时候也没这么高兴。”
  苏敬言看着自己那一篮子桃花说道:“这又不一样,选我的恐怕有一半是选的英国公世子,明秀那可是真的凭本事赢。”
  叶子明听到这话点头:“说的没错,以英国公来看,生在你们家能写出好诗作来,那是真的不容易。”
  苏敬言暗自给他翻个白眼:“我们家怎么了,你上次见了我父亲激动的差点说不出话来。”
  那次苏穆亲自邀请叶子明入军中任职,叶子明大约是因为被偶像赏识太过激动,差点说不出话来,弄得苏穆以为叶子明没瞧上他。
  不过叶子明不擅诗文,因此这次没写,此时当然是一支桃花都没有。
  比赛过后就是游玩闲谈的时间了,当然,这一出真正的目的是……可以把自己手上的桃花直接送给心仪的人了。
  如今手上有花的,基本都是赢来的,这送起来当然更有一番情谊。
  叶子明听到这个就对苏敬言问道:“你那一篮子的桃花打算送给谁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