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节
见桓朗咬牙切齿的样子,王鸾知道他不想走也不行了。桓朗因为自己的计划失去了其父桓翌的信任和喜欢,肯定是恨他入骨,他就算留在这里也是不会让桓朗再信任他了。
再说了桓朗失势,似乎也没有了再投靠的价值。再加上,他还害怕大将军桓翌会迁怒于他,到时候把他推出去顶罪,那他就会身败名裂了。
想到此,他赶忙连滚带爬地逃出了桓朗的营帐,再悄悄潜出营去回建康。
建康城谢府门外缁衣巷的那条街上,经过尽两个时辰左右的厮杀,到天色将暗时,那两千多意欲冲击谢府的闹事的荆州兵士们全部被斩杀,一整条街上到处都是堆叠的尸体,街面上可说是血流成河。萧弘等人的靴子踏上去都会被那一汪汪的鲜血给浸没。
浓郁的血腥味无处不在,整个缁衣巷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修罗场。
作者有话要说: 存稿用完,明天恢复单更,还是晚8点。
☆、第161章 16.1
皇宫,紫宸殿。
皇帝连夜召集谢安,王涛,庾哲议事。
三人相继到达后,皇帝赐座给他们,接着就说:“三位爱卿,今日发生在缁衣巷的事情想必你们也都知道了吧。要不是丹阳尹反应快,提早关闭宫门,这时候恐怕整个建康城都成了修罗场了。朕的暗卫每日守在桓府门前,今日见到桓翌父子匆匆出了城,随即他们就去告诉了丹阳尹,丹阳尹立即命守将关闭城门。朕也派出了禁军去四门守卫。城内的那些叛乱的荆州兵虽然都被斩杀,可城外还四万多荆州精兵,你们说,朕接下来该如何处置此事?”
不用皇帝明说,谢安等三人都明白皇帝的意思,他是说接下来该怎么对付桓翌。桓翌毕竟此刻在城外,是让他进城呢,还是不让他进城,又或者可以让他进城,但必须让他付出些代价,比如说让那剩下的四万多荆州兵都回荆州去?还有就是,要不要借着这一次的事件彻底打击桓翌,问他的罪?
王涛就先说:“圣上,这一回桓翌挑动营中兵士闹事,要不是谢尚书机灵,要不是萧家的两位郎君相助,恐怕,此刻臣和谢尚书都无法坐在这里和圣上议事了。桓翌反叛之心昭然若揭。依臣说,圣上必须要借着这一次的事情打击桓家才行,杀一杀桓翌骄横的气焰。”
“王司徒,你有何计不妨说出来听一听。”皇帝看向往王涛道。
近一年来,自从桓翌以大将军的身份录尚书事后,王涛早就对其不满了。这一次缁衣巷发生的桓翌带来的荆州兵冲击谢府的事情更是让王涛后怕。他也不是傻的,早看出来,要是让那一伙乱兵得逞,谢家被毁后,下一个必定是同在缁衣巷的王家。这一次的事情太可怕,若不是运气好,有萧家的两位郎君相助,恐怕谢家的人在这一次暴|乱早就死伤不少,还有王家,包括今日休沐在家的他在内,说不定也做了那些乱兵的刀下冤魂。
王司徒一想起这个,简直对桓翌是切齿痛恨了。这会儿皇帝问计于他,他当然是想将桓翌从录尚书事上赶下来,还想将桓翌赶出朝堂,甚至要他的命。
于是他道:“圣上,若是桓翌上书认错,那就莫若轻轻揭过此事,哄他入城,再关闭城门,将桓家的人全部抓起来,投进诏狱,以反叛的罪名将桓翌治罪,将桓家灭族。”
“可是桓翌狡猾,他进城,也一定不会带着其子进城。如今桓翌的兄弟,还有一子都在荆州,他们手上还有十多万荆州兵卒。若是我们以反叛之罪杀了桓翌,朕想,不但城外那近五万的荆州精兵会真得反叛,就是荆州那边的桓家手下的十多万兵卒也会反叛。如今北边的秦国和燕国虎视眈眈,要是桓家反了,引着北边的胡人来攻打景国,试问如今的豫州兵和徐州的兵能抵抗他们的兵锋吗?”
也难怪皇帝会问出这样的话,这江南的半壁河山是曹家的,皇帝考虑事情的时候就会全盘考虑。他忧虑的是要是向着桓家动手,国家就会陷入内乱之中,要是北边的强敌再跟着兴兵捣乱,到时候全面乱起来不可收拾。最有可能的是,他这个景朝皇帝坐不稳皇位,甚至丢掉江山。
而王司徒考虑的是要除掉桓翌这个对手兼祸害,他不会考虑到整个国家。
对于皇帝的问话,王涛还真不好回答,他只能说:“桓翌是一只猛虎,若是放他进城,他势必还会伤人。若是放虎归山,他一定是祸患。若是不趁着这一次的机会除掉他,臣怕以后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望圣上切莫失机。”
皇帝对于王涛的这话不置可否,他又看向自己的老师侍中庾哲问:“庾侍中,你可有什么好计?”
庾哲当然明白这一次缁衣巷桓翌手下的乱兵冲击谢府的事件十分严重,所谓唇亡齿寒,他跟王涛和谢安都是站在皇帝这一边的,若是王家和谢家遭到了那些乱兵的冲击,若是谢安和王涛在这一次的事件中不幸遇害,试问他庾哲和庾家能够保全吗?思及至此,他对桓翌当然是心生惧怕和痛恨。
不过,他到底还是要为皇帝考虑一些,便说:“臣认为,要是桓翌上奏章向圣上认错,圣上就也接了他的奏章,让他的荆州兵回荆州去。理由是这些荆州兵离家太久,因为思及家□□儿,心中不满,恐怕再次有变乱发生。再说了,没几个月也要过年了,他们也该回去了。这样一来,圣上也给了他脸面,他也找到个台阶下,另外那些城外的荆州兵终究离开,到底少了隐患。”
皇帝微微点头,认为他这个老师庾哲到底还是为他考虑多一些,老师的这个计策和他自己心中的一些想法颇为接近,只不过他还是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接着问:“可那桓翌虽然是上了奏章认错,但却依然不愿意让他手下的荆州兵离开又怎么办?”
庾哲:“那咱们就不放他进城。想必这会儿他也应该知道他派进城内冲击谢家的两千多荆州兵是有去无回了。若是他真敢动手,早就攻打建康,破城而入了。他忌惮的不过是城里还有妻儿族人,他还忌惮师出无名,更加忌惮他的那四万多荆州兵未战就被斩杀了两千多,士气低落,即便攻城也极可能以失败告终。所以,臣推测他以后也不会动手了。若我是他,不防接受圣上的提议,令那四万多荆州兵回荆州去,以安圣上和诸位大臣之心,先过了眼前这一关再说。又或者,他弄出些别的事情来,转移圣上和诸位大臣的注意……”
皇帝“嗯”一声,最后看向谢庄:“谢尚书,你还有什么好计么?”
谢庄道:“臣赞同庾侍中的话,还是将此事揭过,让桓翌的荆州兵回到荆州去,一来可以减少朝廷的负担,那五万荆州兵一年可要吃不少粮食,让他们回去,就该荆州地面上产出的粮食供给这些兵吃。二来,北边有强敌环伺,咱们不宜内乱,还是保持安定,令百姓安居乐业,多多充实府库,多多练兵,以期以后若战必胜为好。其三,桓翌的荆州兵只要能回去,建康城少了隐忧,桓翌在朝廷任录尚书事,就如同猛虎去了爪牙,无法伤人了。若臣猜得不错,桓翌的荆州兵要是回荆州了,大概他也很快会辞去录尚书事,带着家人去荆州。这样一来,的确有放虎归山之嫌,可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圣上要是这就治桓翌的罪,时机不对,必定此患除了,彼患就起,所谓的按下葫芦浮起瓢,就是如此。”
这大概也算是主弱臣强的悲哀吧,皇帝无法高度集权,需要领兵的高门士族之家替他守土卫疆。要是换在其后的唐宋,像是桓翌手下的兵士的这种作为,早该把桓翌给抓起来论罪诛杀,并且还会抄家灭族。但是,这会儿的皇帝只能忍了,先过一关再说。而谢安愿意放过桓翌一马,也是因为豫州那边,谢节需要继续积攒力量,这都需要时间,所以,就算他心里恨毒了桓翌,恨透了桓家,这会儿也只能以大局为重。
不过,他暗下决心,桓翌千万以后不要犯到他手里,否则,他定会取他的命,甚至斩草除根,灭尽桓家子孙。
——
此时建康城外的桓翌荆州兵营的营帐中,桓翌已经从他手下派去建康城边打探消息的斥候嘴中得知,今日去冲击谢府的那两千多荆州兵全部被杀死在缁衣巷,缁衣巷血流成河。
不过他手下的斥候没探听到的是,这一次冲击谢府的那个领头的校尉李特已经被萧弘等人抓住,从他身上搜出来了那些所谓的“证据”,另外他还交代了是受了大公子桓朗的指使来谢府闹腾的,而且他手里拿的那些证据也是桓朗交给他的。萧弘等人得了这个口供就往上呈报给皇帝看,这一下对于桓家不利的证据就又多了一条。
桓翌这会儿得到自己那两千多的荆州子弟兵真得全部被斩杀的确定的消息,真是又气又痛。
在营帐里砸了不少东西,发了好一通火后,他让人把陈广叫了来,问他可有什么计策帮他度过这一回的难关。
陈广深深叹息说:“这一次大公子贸然行动,出的昏招将大将军一早的谋划全部被破坏了。这会儿建康城门紧闭,我猜想大将军要是不让这建康城外剩下的四万八千多的荆州子弟兵退回荆州去,皇帝是绝对不会同意让您再进京城的。所以,您只能上奏章自陈己错,说自己没有好好管束手下,再推几个人出去顶罪,然后对皇帝说这就要过年了,这些荆州子弟兵思念家乡和妻儿,他们要回去与家人团聚,所以,您让他们这就回荆州去……”
不等陈广的话说完,桓翌大手一挥,大声反对:“不行!我这些兵马好不容易带到建康来,若是就这么退了,我还能在这建康城里有立足之地吗?他们还当我是大将军吗?”
陈广委婉道:“大将军,这些建康城里的君臣当不当你是大将军无所谓,只要能保全实力,再接出来建康城内您的妻儿还有族人,一回荆州,天下人都还拿您当大将军。况且,要是不让这建康城外的兵马回荆州,皇帝也不开城门,这些兵士吃的兵粮又能坚持多久?而且您不退一步,难不成就这么僵持下去吗?越往后拖越对您不利。”
“可我好不甘心,就这么让我带来的兵马回荆州去,这不是又回到了以前吗?还自取其辱。”桓翌愤然道。
陈广想说,还不是你那宝贝儿子给你弄砸了,你能怪谁。当初绸缪好的事情,本来进行得很顺利,建康城里已经有大半的士族投靠了桓家,剩下的也就是谢家,王家,庾家这三家主要的对手帮助皇帝。
顶多熬一熬,过了年,就上奏章北伐。
按照大将军的手下的荆州兵的战力,随便就能打下秦国几座城池。到时候,直接向朝廷要求加赐九锡。
本身桓翌已经是临贺郡公,大将军兼录尚书事,要是北伐获胜,这样的战功唯有加赐九锡才算是封赏,皇帝不给也不行。而按照历史惯例,凡是加赐九锡的权臣,底下的臣子们就会不断上表要求皇帝禅让。到时候大将军可以顺理成章,兵不血刃地实行禅代。
一些都算好了,但偏偏桓朗着急,弄出这样一个破烂的局面。这会儿只有弥补了,没法子再按照原先的计划行事。
“大将军,退一步不是为了再往前吗?建康城里那个录尚书事不做也罢,愿意让这城外的荆州兵马回荆州换得皇帝让步,到时候接了桓家的人一起去荆州,那不就是天高皇帝远么,彻底没了后顾之忧。回去后,大将军立即北伐,挽回这一次失误丢掉的声望,又能转移百姓们对荆州兵冲击谢府被斩杀的注意。等大将军北伐胜利后再率兵来建康,那就是该皇帝给大将军加九锡,并禅让的时候了。”
桓翌听完沉默半响,觉得如今除了陈广说的以退为近的补救之计可实行外,其余也没什么好计策可以挽回局面了。
良久,他长叹一口气道:“陈七郎,你就替我去拟奏章吧……我明日就将奏章呈给皇帝……”
“是,大将军。”陈广躬身道。
次日,皇帝果然收到了丹阳尹殷浩呈上的桓翌的奏章,殷浩说这是城下的桓翌军营中的军校用箭射上来的,说是大将军写的奏章,让呈给皇帝看。
皇帝展开一看,不由得唇角上翘。果然奏章上桓翌写的内容和昨晚他的三位能臣商议出来的话差不多。信上说都是他军营中的几个冲动的军校被人蒙骗,所以带头闹事,他为此事的发生深感内疚。他还说,为了让皇帝和众位臣子不再为这种事情的发生而担心,所以他愿意让那些荆州兵都回荆州去,他仅仅留下两千人的卫队就行。
只是昨日皇帝收到了萧弘等人写的那叛乱兵士带头的校尉供出的,这一次的乱兵冲击谢府是桓翌的大公子桓朗指使的,而在奏章中桓翌却说是另外有人指使,还附上了几个同谋的名字。
他想了想,决定不采纳萧弘等人报上的那份名叫李特的校尉口供,因为在桓翌的奏章上也有这个人的名字,那就把他和另外几个人一起给杀了算了。
毕竟他明白,就算他采纳了萧弘等人报上的那份口供,桓翌也可以不认,又何必为此另外弄出些事情来。如今,桓翌既然愿意认错,也愿意让建康城外的那几万精兵回荆州去,总算是让建康城以及城内的皇族和士族们少了一份儿威胁。大家各退一步,暂时维持一团和气的局面,以后再慢慢集聚实力,谋求对付他的良策吧。
随即,皇帝批复了奏章,让城外的那几万的桓翌的精兵三日后就回荆州去,他会让人为他们准备一些粮食和干粮路上吃。等他们走出三百里地去,他会令丹阳尹打开城门,让百姓们恢复正常的生活。当然,那时候,大将军桓翌也可以进城回府了。
皇帝的批复很快就到了桓翌手中。这也是他意料中的事情。
于是他也开始做出安排,让桓溪和陈广带着四万六千多兵士三日后回荆州,他打算回去把建康城桓府里的家人接上,过不了半个月就也返回荆州。至于桓朗和桓密,他则是带在身边,他生怕他们两个凑一起,再给自己惹下祸事。
三日后,果然由桓溪和陈广带领的四万六千多荆州子弟兵离开建康,返回荆州。皇帝也如约让人送来了两千石粮食以及一些干粮。这些粮食也够这几万人吃上十来天,剩下的粮食就要靠他们自己去筹备了。
又过了三日,这四万六千多的桓家精兵离开建康城足有三百多里地时,皇帝命令打开城门放桓翌等人进建康城。
桓翌回府后,闷闷不乐,乃至于病倒了。在生病之时,他就借口自己的身体不好,向皇帝请辞录尚书事。皇帝推让了一番,倒也准了。收回了录尚书事,皇帝却是没有给谢庄,庾哲,王涛,以及武陵睿王曹焕这四人里的任何一人。
在皇帝心目中,觉得给出录尚书事的时候,除了桓翌那种以军力相逼,他不得已给出去,剩下的就必须是他绝对信任,或者绝对要拔除的人。录尚书事这样的职位极端容易遭到嫉恨,如果在这个职位上的人没有实力,又或者没有皇帝的绝对信任和支持,最后就会遭到暗算,落得个失败,甚至丢掉性命的下场。
得知桓翌病倒,并向皇帝请辞录尚书事,而皇帝又同意了之后,谢府由姜氏出面,召集各房的人举办了一次类似于庆祝意味的酒宴。这一回以李特为首的桓翌手下的兵士冲击谢府,可是把府中众人给吓得不轻。
当日乱兵意图冲进谢府时,姜氏等人可是什么都顾不得拿,在谢庄的催促下打算从谢府的后门出去,往皇宫方向逃,意图避开那些乱兵的锋芒。
谁知他们在到后门聚集之时,有谢府的护卫跑进来告诉他们,说谢府后门的街上有数百面孔黧黑,看起来像是荆州兵士的人堵在谢府后门的门口,谢府后门所在的小街上,这些人三五十人一伙,每过十步八步就是一伙人。这样一来,他们从谢府后门出去,必定要跟他们遭遇打起来。他们的人数比在后门处聚集的谢府护卫还要多一些,另外这些人都是孔武有力的军汉,恐怕谢府的护卫冲出去会不是对手。要是两边人动手了的话,必定那些荆州兵会取胜,如此一来,姜氏等人就危险了。好在这时候,后街上的那些身穿粗布衣服的荆州兵还在观望,没有冲击谢府后门。
姜氏等人一听也是急了,问谢庄该怎么办,要不要让谢府的护卫跟后街上的荆州兵交手?不然,要是前面的那些乱兵冲进来,谢家的人就无处可逃了。
谢庄想了想说:“我命人在前面府门那里守着,要是他们那些荆州兵真得冲破了前面的府门,我们再出去拼一拼。如今且等等,因为前门上的人还没来报信。另外,丹阳尹的兵应该很快就来了,他们一来,那些乱兵就不要想得逞了。
在焦急和惶恐中,姜氏等人又等了半个时辰,结果谢庄命令留在府门口随时注意着,若是见到谢府前门被冲破,他就赶紧到后门那里来向谢庄禀告的人跑来了。
见到那人来,谢庄倒吸了一口凉气,以为前面出事了,那些乱兵冲破了府门,一时之间,让他也心慌起来。
结果,那人跑到他身边,却是向他禀告了喜信儿。说是萧家两兄弟带了不少厉害的人来,杀死了不少荆州的乱兵,现在府门口由萧家两兄弟带领的人已经抵挡住了乱兵的进攻,那些乱兵处于劣势,看来谢家前面的府门今日是不会被冲破了。
听闻此言,谢庄是松了一口气,而姜氏等人则是欢喜得落泪。
谢庄叫那奴仆继续去前面打探消息,这里,姜氏就让府中的众人各自回屋,不用再害怕了。
刘氏等人都听话,各自回屋去,只有大房的吴氏和二房的朱氏,这两人死活都不肯回自己的屋子去。两人说,要是没听到外面那些冲击谢府的荆州兵都被收拾了,她们是不会回屋的,她们怕忽然有意外,要是那些荆州兵冲了进来,他们就来不及逃出去了。
姜氏简直拿她们两个没办法,先前要走之时,是这两个人多嘴多舌不想走,这会儿对她们说没事了,她们两个又怕死,不愿意回去。
遂长叹了口气,道:“那你们就在这里等着,反正谢府剩下的护卫也聚集在后门儿这里,真要有什么事,他们可以护着你们。”
说完,由儿子谢庄和孙女谢妙容两人陪着回了嘉玉堂。
过不了多久,前面的人传回来丹阳尹带了几千兵马来平定那些荆州兵的暴|乱,那些乱兵被杀得七零八落,谢府的危机看来已经过去了。
谢府上下等这才真正将心放进了肚子里。
最后,外面传来的消息是所有的两千多的荆州乱兵都被斩杀了,缁衣巷血流成河。姜氏等人才觉得晚上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
次日,皇帝论功行赏,把这一次阻止荆州乱兵冲击谢府的萧家两兄弟宣进宫,萧弘升了官,做了个五品的建武将军,依然在虎贲营中任职,而驸马萧伦也给加了个将军名号,为第四品的建威将军,另外有许多财帛赏赐。
萧家两兄弟回到萧府,其父母和族人都来向两人道贺,萧府如同谢府一样大排筵席。酒宴后,萧弘的母亲孔氏将儿子留下,笑眯眯地告诉了他:“这一回你可是双喜临门呢,先是做成了将军,达成心愿。再有,我跟你阿父做主替你求的亲,那边儿回信了,挑上你了,愿意年底就让那女郎跟你定亲。”
作者有话要说: 亲们,平安夜happy!
☆、第162章 16.2
萧弘一愣,随即有点儿焦躁道:“是谁家的女郎啊?”
他真是担心他阿父和阿母给他定下一个他没法接受的,喜欢不上的女郎,那可就糟了。在他心里,他认为他将要相伴一生的妻子一定要是他自己中意的,至少是看得顺眼的女郎,否则这一辈子太长,要是相看两厌,就算是坐拥天下,他也无法觉得圆满和快乐。
这会儿他的心都提起来了,要是他阿母说出来一个他听说过的不喜欢的女郎的名字,他恐怕会立即反对,然后不接受家里的安排,让他阿父和阿母最终给回绝定亲。可能他这样闹起来,他阿父和阿母一定不高兴,但是婚姻大事之所以称得上大事,那是跟他一辈子的喜乐幸福相关,他当然不会勉强。好在,人家那边也只是说愿意定亲,两边并没有真得定下。好歹,他阿母还愿意先对他说一说,不然要是不让他知道就定下了,他就算不同意也没办法了,毕竟退亲可是要得罪人的。家里也不可能为了顺从他的意思,得罪女方的整个家族。毕竟跟萧家联姻的一定是建康这边的高门士族。
孔氏见儿子这样的表情,别说她还是有点儿提心吊胆。因为,虽然她跟丈夫两人商定去替萧弘向谢家求亲,求娶谢十五娘,也是在她跟儿媳妇庐陵长公主两人谈话之后,猜测出有可能儿子是喜欢谢家十五娘,而谢家的门第高,谢十五娘各方面条件不错,她才最终决定去谢家提亲的。可要是自己说出来替次子求娶的是谁,但他却不喜欢,闹腾起来不愿意定下谢家十五娘做媳妇儿,她可就难办了。毕竟人家谢家回了信,答应了,她们萧家又不愿意了,那可是有点儿得罪人的。
她一面观察着儿子的表情,一面缓缓道:“其实就是……就是谢家的十五娘……”
“……”萧弘怔怔地望着他母亲,有讶然,还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喜出望外。刚开始他还想得很糟糕,认为他母亲会说出一个让他难以接受的女郎的名字。现在这个……哦,他觉得他能接受。
孔氏见儿子的表情,不由得心中咯噔一声,暗想,糟糕了,儿子会不会不满意?
“怎么了,三郎,谢家十五娘你不喜欢吗?”她担心地问。
“哦……这个……”萧弘擦一擦鼻子,他将视线投向别处,不太好意思明确回答孔氏的问话。
孔氏瞄着他,儿子脸上的表情看起来很不自然,带着些少年人的羞涩,而且从他避开自己的眼神里,她看到了一些喜悦。
所以,自己和他阿父是给他挑上了个他中意的女郎吗?看来以前和长子的媳妇儿庐陵长公主一起说的话说准了,这个跟次子走得近的女郎果然是儿子喜欢的。
“呵呵呵呵……”孔氏先开心地笑出声,她也没逼着儿子说出喜欢谢妙容的话,而是说:“三郎,你要是觉得还行,那么我们就跟谢家商量下,挑个好日子下定。”
萧弘转身扔下一句:“儿一切但凭阿父和阿母做主。”
说完,急匆匆地大步出去了。
孔氏在萧弘身后,笑意更深了。
再说了桓朗失势,似乎也没有了再投靠的价值。再加上,他还害怕大将军桓翌会迁怒于他,到时候把他推出去顶罪,那他就会身败名裂了。
想到此,他赶忙连滚带爬地逃出了桓朗的营帐,再悄悄潜出营去回建康。
建康城谢府门外缁衣巷的那条街上,经过尽两个时辰左右的厮杀,到天色将暗时,那两千多意欲冲击谢府的闹事的荆州兵士们全部被斩杀,一整条街上到处都是堆叠的尸体,街面上可说是血流成河。萧弘等人的靴子踏上去都会被那一汪汪的鲜血给浸没。
浓郁的血腥味无处不在,整个缁衣巷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修罗场。
作者有话要说: 存稿用完,明天恢复单更,还是晚8点。
☆、第161章 16.1
皇宫,紫宸殿。
皇帝连夜召集谢安,王涛,庾哲议事。
三人相继到达后,皇帝赐座给他们,接着就说:“三位爱卿,今日发生在缁衣巷的事情想必你们也都知道了吧。要不是丹阳尹反应快,提早关闭宫门,这时候恐怕整个建康城都成了修罗场了。朕的暗卫每日守在桓府门前,今日见到桓翌父子匆匆出了城,随即他们就去告诉了丹阳尹,丹阳尹立即命守将关闭城门。朕也派出了禁军去四门守卫。城内的那些叛乱的荆州兵虽然都被斩杀,可城外还四万多荆州精兵,你们说,朕接下来该如何处置此事?”
不用皇帝明说,谢安等三人都明白皇帝的意思,他是说接下来该怎么对付桓翌。桓翌毕竟此刻在城外,是让他进城呢,还是不让他进城,又或者可以让他进城,但必须让他付出些代价,比如说让那剩下的四万多荆州兵都回荆州去?还有就是,要不要借着这一次的事件彻底打击桓翌,问他的罪?
王涛就先说:“圣上,这一回桓翌挑动营中兵士闹事,要不是谢尚书机灵,要不是萧家的两位郎君相助,恐怕,此刻臣和谢尚书都无法坐在这里和圣上议事了。桓翌反叛之心昭然若揭。依臣说,圣上必须要借着这一次的事情打击桓家才行,杀一杀桓翌骄横的气焰。”
“王司徒,你有何计不妨说出来听一听。”皇帝看向往王涛道。
近一年来,自从桓翌以大将军的身份录尚书事后,王涛早就对其不满了。这一次缁衣巷发生的桓翌带来的荆州兵冲击谢府的事情更是让王涛后怕。他也不是傻的,早看出来,要是让那一伙乱兵得逞,谢家被毁后,下一个必定是同在缁衣巷的王家。这一次的事情太可怕,若不是运气好,有萧家的两位郎君相助,恐怕谢家的人在这一次暴|乱早就死伤不少,还有王家,包括今日休沐在家的他在内,说不定也做了那些乱兵的刀下冤魂。
王司徒一想起这个,简直对桓翌是切齿痛恨了。这会儿皇帝问计于他,他当然是想将桓翌从录尚书事上赶下来,还想将桓翌赶出朝堂,甚至要他的命。
于是他道:“圣上,若是桓翌上书认错,那就莫若轻轻揭过此事,哄他入城,再关闭城门,将桓家的人全部抓起来,投进诏狱,以反叛的罪名将桓翌治罪,将桓家灭族。”
“可是桓翌狡猾,他进城,也一定不会带着其子进城。如今桓翌的兄弟,还有一子都在荆州,他们手上还有十多万荆州兵卒。若是我们以反叛之罪杀了桓翌,朕想,不但城外那近五万的荆州精兵会真得反叛,就是荆州那边的桓家手下的十多万兵卒也会反叛。如今北边的秦国和燕国虎视眈眈,要是桓家反了,引着北边的胡人来攻打景国,试问如今的豫州兵和徐州的兵能抵抗他们的兵锋吗?”
也难怪皇帝会问出这样的话,这江南的半壁河山是曹家的,皇帝考虑事情的时候就会全盘考虑。他忧虑的是要是向着桓家动手,国家就会陷入内乱之中,要是北边的强敌再跟着兴兵捣乱,到时候全面乱起来不可收拾。最有可能的是,他这个景朝皇帝坐不稳皇位,甚至丢掉江山。
而王司徒考虑的是要除掉桓翌这个对手兼祸害,他不会考虑到整个国家。
对于皇帝的问话,王涛还真不好回答,他只能说:“桓翌是一只猛虎,若是放他进城,他势必还会伤人。若是放虎归山,他一定是祸患。若是不趁着这一次的机会除掉他,臣怕以后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望圣上切莫失机。”
皇帝对于王涛的这话不置可否,他又看向自己的老师侍中庾哲问:“庾侍中,你可有什么好计?”
庾哲当然明白这一次缁衣巷桓翌手下的乱兵冲击谢府的事件十分严重,所谓唇亡齿寒,他跟王涛和谢安都是站在皇帝这一边的,若是王家和谢家遭到了那些乱兵的冲击,若是谢安和王涛在这一次的事件中不幸遇害,试问他庾哲和庾家能够保全吗?思及至此,他对桓翌当然是心生惧怕和痛恨。
不过,他到底还是要为皇帝考虑一些,便说:“臣认为,要是桓翌上奏章向圣上认错,圣上就也接了他的奏章,让他的荆州兵回荆州去。理由是这些荆州兵离家太久,因为思及家□□儿,心中不满,恐怕再次有变乱发生。再说了,没几个月也要过年了,他们也该回去了。这样一来,圣上也给了他脸面,他也找到个台阶下,另外那些城外的荆州兵终究离开,到底少了隐患。”
皇帝微微点头,认为他这个老师庾哲到底还是为他考虑多一些,老师的这个计策和他自己心中的一些想法颇为接近,只不过他还是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接着问:“可那桓翌虽然是上了奏章认错,但却依然不愿意让他手下的荆州兵离开又怎么办?”
庾哲:“那咱们就不放他进城。想必这会儿他也应该知道他派进城内冲击谢家的两千多荆州兵是有去无回了。若是他真敢动手,早就攻打建康,破城而入了。他忌惮的不过是城里还有妻儿族人,他还忌惮师出无名,更加忌惮他的那四万多荆州兵未战就被斩杀了两千多,士气低落,即便攻城也极可能以失败告终。所以,臣推测他以后也不会动手了。若我是他,不防接受圣上的提议,令那四万多荆州兵回荆州去,以安圣上和诸位大臣之心,先过了眼前这一关再说。又或者,他弄出些别的事情来,转移圣上和诸位大臣的注意……”
皇帝“嗯”一声,最后看向谢庄:“谢尚书,你还有什么好计么?”
谢庄道:“臣赞同庾侍中的话,还是将此事揭过,让桓翌的荆州兵回到荆州去,一来可以减少朝廷的负担,那五万荆州兵一年可要吃不少粮食,让他们回去,就该荆州地面上产出的粮食供给这些兵吃。二来,北边有强敌环伺,咱们不宜内乱,还是保持安定,令百姓安居乐业,多多充实府库,多多练兵,以期以后若战必胜为好。其三,桓翌的荆州兵只要能回去,建康城少了隐忧,桓翌在朝廷任录尚书事,就如同猛虎去了爪牙,无法伤人了。若臣猜得不错,桓翌的荆州兵要是回荆州了,大概他也很快会辞去录尚书事,带着家人去荆州。这样一来,的确有放虎归山之嫌,可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圣上要是这就治桓翌的罪,时机不对,必定此患除了,彼患就起,所谓的按下葫芦浮起瓢,就是如此。”
这大概也算是主弱臣强的悲哀吧,皇帝无法高度集权,需要领兵的高门士族之家替他守土卫疆。要是换在其后的唐宋,像是桓翌手下的兵士的这种作为,早该把桓翌给抓起来论罪诛杀,并且还会抄家灭族。但是,这会儿的皇帝只能忍了,先过一关再说。而谢安愿意放过桓翌一马,也是因为豫州那边,谢节需要继续积攒力量,这都需要时间,所以,就算他心里恨毒了桓翌,恨透了桓家,这会儿也只能以大局为重。
不过,他暗下决心,桓翌千万以后不要犯到他手里,否则,他定会取他的命,甚至斩草除根,灭尽桓家子孙。
——
此时建康城外的桓翌荆州兵营的营帐中,桓翌已经从他手下派去建康城边打探消息的斥候嘴中得知,今日去冲击谢府的那两千多荆州兵全部被杀死在缁衣巷,缁衣巷血流成河。
不过他手下的斥候没探听到的是,这一次冲击谢府的那个领头的校尉李特已经被萧弘等人抓住,从他身上搜出来了那些所谓的“证据”,另外他还交代了是受了大公子桓朗的指使来谢府闹腾的,而且他手里拿的那些证据也是桓朗交给他的。萧弘等人得了这个口供就往上呈报给皇帝看,这一下对于桓家不利的证据就又多了一条。
桓翌这会儿得到自己那两千多的荆州子弟兵真得全部被斩杀的确定的消息,真是又气又痛。
在营帐里砸了不少东西,发了好一通火后,他让人把陈广叫了来,问他可有什么计策帮他度过这一回的难关。
陈广深深叹息说:“这一次大公子贸然行动,出的昏招将大将军一早的谋划全部被破坏了。这会儿建康城门紧闭,我猜想大将军要是不让这建康城外剩下的四万八千多的荆州子弟兵退回荆州去,皇帝是绝对不会同意让您再进京城的。所以,您只能上奏章自陈己错,说自己没有好好管束手下,再推几个人出去顶罪,然后对皇帝说这就要过年了,这些荆州子弟兵思念家乡和妻儿,他们要回去与家人团聚,所以,您让他们这就回荆州去……”
不等陈广的话说完,桓翌大手一挥,大声反对:“不行!我这些兵马好不容易带到建康来,若是就这么退了,我还能在这建康城里有立足之地吗?他们还当我是大将军吗?”
陈广委婉道:“大将军,这些建康城里的君臣当不当你是大将军无所谓,只要能保全实力,再接出来建康城内您的妻儿还有族人,一回荆州,天下人都还拿您当大将军。况且,要是不让这建康城外的兵马回荆州,皇帝也不开城门,这些兵士吃的兵粮又能坚持多久?而且您不退一步,难不成就这么僵持下去吗?越往后拖越对您不利。”
“可我好不甘心,就这么让我带来的兵马回荆州去,这不是又回到了以前吗?还自取其辱。”桓翌愤然道。
陈广想说,还不是你那宝贝儿子给你弄砸了,你能怪谁。当初绸缪好的事情,本来进行得很顺利,建康城里已经有大半的士族投靠了桓家,剩下的也就是谢家,王家,庾家这三家主要的对手帮助皇帝。
顶多熬一熬,过了年,就上奏章北伐。
按照大将军的手下的荆州兵的战力,随便就能打下秦国几座城池。到时候,直接向朝廷要求加赐九锡。
本身桓翌已经是临贺郡公,大将军兼录尚书事,要是北伐获胜,这样的战功唯有加赐九锡才算是封赏,皇帝不给也不行。而按照历史惯例,凡是加赐九锡的权臣,底下的臣子们就会不断上表要求皇帝禅让。到时候大将军可以顺理成章,兵不血刃地实行禅代。
一些都算好了,但偏偏桓朗着急,弄出这样一个破烂的局面。这会儿只有弥补了,没法子再按照原先的计划行事。
“大将军,退一步不是为了再往前吗?建康城里那个录尚书事不做也罢,愿意让这城外的荆州兵马回荆州换得皇帝让步,到时候接了桓家的人一起去荆州,那不就是天高皇帝远么,彻底没了后顾之忧。回去后,大将军立即北伐,挽回这一次失误丢掉的声望,又能转移百姓们对荆州兵冲击谢府被斩杀的注意。等大将军北伐胜利后再率兵来建康,那就是该皇帝给大将军加九锡,并禅让的时候了。”
桓翌听完沉默半响,觉得如今除了陈广说的以退为近的补救之计可实行外,其余也没什么好计策可以挽回局面了。
良久,他长叹一口气道:“陈七郎,你就替我去拟奏章吧……我明日就将奏章呈给皇帝……”
“是,大将军。”陈广躬身道。
次日,皇帝果然收到了丹阳尹殷浩呈上的桓翌的奏章,殷浩说这是城下的桓翌军营中的军校用箭射上来的,说是大将军写的奏章,让呈给皇帝看。
皇帝展开一看,不由得唇角上翘。果然奏章上桓翌写的内容和昨晚他的三位能臣商议出来的话差不多。信上说都是他军营中的几个冲动的军校被人蒙骗,所以带头闹事,他为此事的发生深感内疚。他还说,为了让皇帝和众位臣子不再为这种事情的发生而担心,所以他愿意让那些荆州兵都回荆州去,他仅仅留下两千人的卫队就行。
只是昨日皇帝收到了萧弘等人写的那叛乱兵士带头的校尉供出的,这一次的乱兵冲击谢府是桓翌的大公子桓朗指使的,而在奏章中桓翌却说是另外有人指使,还附上了几个同谋的名字。
他想了想,决定不采纳萧弘等人报上的那份名叫李特的校尉口供,因为在桓翌的奏章上也有这个人的名字,那就把他和另外几个人一起给杀了算了。
毕竟他明白,就算他采纳了萧弘等人报上的那份口供,桓翌也可以不认,又何必为此另外弄出些事情来。如今,桓翌既然愿意认错,也愿意让建康城外的那几万精兵回荆州去,总算是让建康城以及城内的皇族和士族们少了一份儿威胁。大家各退一步,暂时维持一团和气的局面,以后再慢慢集聚实力,谋求对付他的良策吧。
随即,皇帝批复了奏章,让城外的那几万的桓翌的精兵三日后就回荆州去,他会让人为他们准备一些粮食和干粮路上吃。等他们走出三百里地去,他会令丹阳尹打开城门,让百姓们恢复正常的生活。当然,那时候,大将军桓翌也可以进城回府了。
皇帝的批复很快就到了桓翌手中。这也是他意料中的事情。
于是他也开始做出安排,让桓溪和陈广带着四万六千多兵士三日后回荆州,他打算回去把建康城桓府里的家人接上,过不了半个月就也返回荆州。至于桓朗和桓密,他则是带在身边,他生怕他们两个凑一起,再给自己惹下祸事。
三日后,果然由桓溪和陈广带领的四万六千多荆州子弟兵离开建康,返回荆州。皇帝也如约让人送来了两千石粮食以及一些干粮。这些粮食也够这几万人吃上十来天,剩下的粮食就要靠他们自己去筹备了。
又过了三日,这四万六千多的桓家精兵离开建康城足有三百多里地时,皇帝命令打开城门放桓翌等人进建康城。
桓翌回府后,闷闷不乐,乃至于病倒了。在生病之时,他就借口自己的身体不好,向皇帝请辞录尚书事。皇帝推让了一番,倒也准了。收回了录尚书事,皇帝却是没有给谢庄,庾哲,王涛,以及武陵睿王曹焕这四人里的任何一人。
在皇帝心目中,觉得给出录尚书事的时候,除了桓翌那种以军力相逼,他不得已给出去,剩下的就必须是他绝对信任,或者绝对要拔除的人。录尚书事这样的职位极端容易遭到嫉恨,如果在这个职位上的人没有实力,又或者没有皇帝的绝对信任和支持,最后就会遭到暗算,落得个失败,甚至丢掉性命的下场。
得知桓翌病倒,并向皇帝请辞录尚书事,而皇帝又同意了之后,谢府由姜氏出面,召集各房的人举办了一次类似于庆祝意味的酒宴。这一回以李特为首的桓翌手下的兵士冲击谢府,可是把府中众人给吓得不轻。
当日乱兵意图冲进谢府时,姜氏等人可是什么都顾不得拿,在谢庄的催促下打算从谢府的后门出去,往皇宫方向逃,意图避开那些乱兵的锋芒。
谁知他们在到后门聚集之时,有谢府的护卫跑进来告诉他们,说谢府后门的街上有数百面孔黧黑,看起来像是荆州兵士的人堵在谢府后门的门口,谢府后门所在的小街上,这些人三五十人一伙,每过十步八步就是一伙人。这样一来,他们从谢府后门出去,必定要跟他们遭遇打起来。他们的人数比在后门处聚集的谢府护卫还要多一些,另外这些人都是孔武有力的军汉,恐怕谢府的护卫冲出去会不是对手。要是两边人动手了的话,必定那些荆州兵会取胜,如此一来,姜氏等人就危险了。好在这时候,后街上的那些身穿粗布衣服的荆州兵还在观望,没有冲击谢府后门。
姜氏等人一听也是急了,问谢庄该怎么办,要不要让谢府的护卫跟后街上的荆州兵交手?不然,要是前面的那些乱兵冲进来,谢家的人就无处可逃了。
谢庄想了想说:“我命人在前面府门那里守着,要是他们那些荆州兵真得冲破了前面的府门,我们再出去拼一拼。如今且等等,因为前门上的人还没来报信。另外,丹阳尹的兵应该很快就来了,他们一来,那些乱兵就不要想得逞了。
在焦急和惶恐中,姜氏等人又等了半个时辰,结果谢庄命令留在府门口随时注意着,若是见到谢府前门被冲破,他就赶紧到后门那里来向谢庄禀告的人跑来了。
见到那人来,谢庄倒吸了一口凉气,以为前面出事了,那些乱兵冲破了府门,一时之间,让他也心慌起来。
结果,那人跑到他身边,却是向他禀告了喜信儿。说是萧家两兄弟带了不少厉害的人来,杀死了不少荆州的乱兵,现在府门口由萧家两兄弟带领的人已经抵挡住了乱兵的进攻,那些乱兵处于劣势,看来谢家前面的府门今日是不会被冲破了。
听闻此言,谢庄是松了一口气,而姜氏等人则是欢喜得落泪。
谢庄叫那奴仆继续去前面打探消息,这里,姜氏就让府中的众人各自回屋,不用再害怕了。
刘氏等人都听话,各自回屋去,只有大房的吴氏和二房的朱氏,这两人死活都不肯回自己的屋子去。两人说,要是没听到外面那些冲击谢府的荆州兵都被收拾了,她们是不会回屋的,她们怕忽然有意外,要是那些荆州兵冲了进来,他们就来不及逃出去了。
姜氏简直拿她们两个没办法,先前要走之时,是这两个人多嘴多舌不想走,这会儿对她们说没事了,她们两个又怕死,不愿意回去。
遂长叹了口气,道:“那你们就在这里等着,反正谢府剩下的护卫也聚集在后门儿这里,真要有什么事,他们可以护着你们。”
说完,由儿子谢庄和孙女谢妙容两人陪着回了嘉玉堂。
过不了多久,前面的人传回来丹阳尹带了几千兵马来平定那些荆州兵的暴|乱,那些乱兵被杀得七零八落,谢府的危机看来已经过去了。
谢府上下等这才真正将心放进了肚子里。
最后,外面传来的消息是所有的两千多的荆州乱兵都被斩杀了,缁衣巷血流成河。姜氏等人才觉得晚上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
次日,皇帝论功行赏,把这一次阻止荆州乱兵冲击谢府的萧家两兄弟宣进宫,萧弘升了官,做了个五品的建武将军,依然在虎贲营中任职,而驸马萧伦也给加了个将军名号,为第四品的建威将军,另外有许多财帛赏赐。
萧家两兄弟回到萧府,其父母和族人都来向两人道贺,萧府如同谢府一样大排筵席。酒宴后,萧弘的母亲孔氏将儿子留下,笑眯眯地告诉了他:“这一回你可是双喜临门呢,先是做成了将军,达成心愿。再有,我跟你阿父做主替你求的亲,那边儿回信了,挑上你了,愿意年底就让那女郎跟你定亲。”
作者有话要说: 亲们,平安夜happy!
☆、第162章 16.2
萧弘一愣,随即有点儿焦躁道:“是谁家的女郎啊?”
他真是担心他阿父和阿母给他定下一个他没法接受的,喜欢不上的女郎,那可就糟了。在他心里,他认为他将要相伴一生的妻子一定要是他自己中意的,至少是看得顺眼的女郎,否则这一辈子太长,要是相看两厌,就算是坐拥天下,他也无法觉得圆满和快乐。
这会儿他的心都提起来了,要是他阿母说出来一个他听说过的不喜欢的女郎的名字,他恐怕会立即反对,然后不接受家里的安排,让他阿父和阿母最终给回绝定亲。可能他这样闹起来,他阿父和阿母一定不高兴,但是婚姻大事之所以称得上大事,那是跟他一辈子的喜乐幸福相关,他当然不会勉强。好在,人家那边也只是说愿意定亲,两边并没有真得定下。好歹,他阿母还愿意先对他说一说,不然要是不让他知道就定下了,他就算不同意也没办法了,毕竟退亲可是要得罪人的。家里也不可能为了顺从他的意思,得罪女方的整个家族。毕竟跟萧家联姻的一定是建康这边的高门士族。
孔氏见儿子这样的表情,别说她还是有点儿提心吊胆。因为,虽然她跟丈夫两人商定去替萧弘向谢家求亲,求娶谢十五娘,也是在她跟儿媳妇庐陵长公主两人谈话之后,猜测出有可能儿子是喜欢谢家十五娘,而谢家的门第高,谢十五娘各方面条件不错,她才最终决定去谢家提亲的。可要是自己说出来替次子求娶的是谁,但他却不喜欢,闹腾起来不愿意定下谢家十五娘做媳妇儿,她可就难办了。毕竟人家谢家回了信,答应了,她们萧家又不愿意了,那可是有点儿得罪人的。
她一面观察着儿子的表情,一面缓缓道:“其实就是……就是谢家的十五娘……”
“……”萧弘怔怔地望着他母亲,有讶然,还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喜出望外。刚开始他还想得很糟糕,认为他母亲会说出一个让他难以接受的女郎的名字。现在这个……哦,他觉得他能接受。
孔氏见儿子的表情,不由得心中咯噔一声,暗想,糟糕了,儿子会不会不满意?
“怎么了,三郎,谢家十五娘你不喜欢吗?”她担心地问。
“哦……这个……”萧弘擦一擦鼻子,他将视线投向别处,不太好意思明确回答孔氏的问话。
孔氏瞄着他,儿子脸上的表情看起来很不自然,带着些少年人的羞涩,而且从他避开自己的眼神里,她看到了一些喜悦。
所以,自己和他阿父是给他挑上了个他中意的女郎吗?看来以前和长子的媳妇儿庐陵长公主一起说的话说准了,这个跟次子走得近的女郎果然是儿子喜欢的。
“呵呵呵呵……”孔氏先开心地笑出声,她也没逼着儿子说出喜欢谢妙容的话,而是说:“三郎,你要是觉得还行,那么我们就跟谢家商量下,挑个好日子下定。”
萧弘转身扔下一句:“儿一切但凭阿父和阿母做主。”
说完,急匆匆地大步出去了。
孔氏在萧弘身后,笑意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