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仁君 第267节
朱翊钧没有再说什么,也没有想要到厂子那边看一看。
自己的参观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该了解的事都了解了。
农业化是基础,永远都是如此。这不,当百姓吃饱了,农业生产产品过剩,这样才会产生通胀率,很多东西才会需要流通。否则不要谈什么工商业。
工商业是怎么来的?
是百姓在吃饱了之后有了交换的需求。土地的产出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之后,有剩余才会拿去交换。
工商业的本质就是流通,只不过大明根本就没有办法流通,底层百姓被压迫、被剥削。上面的人跑去赚外国人的钱,原本这是好事,可是在大明却不是这么回事。
大明的东西出去之后,换回来一堆白银。这些白银是货币吗?
能流通的才是货币,不能流通算什么货币?
就是一堆金属。
大明又不会拿这些钱去外国买东西,只会在内部消化。最终,所有的压力全都转给了普通百姓。
就像满清签订了很多条约,为什么叫不平等条约?
比如规定的双方军舰都有在对方领海自由航行的权利,看起来是很平等的条约。为什么不平等?
因为你没有军舰,你的军舰没有能力开到我的领海来,对于你有利的条件根本就是废物。这对于大明来说也一样。
如果大明赚来的这些钱可以拿到外国去买东西,哪怕只是买粮食,那也没问题。
结果这些钱,他们从外国人那里赚回来之后全都花在国内了,甚至是把钱藏起来,造成了大明的通货膨胀,工商业就几近于崩溃。
朱翊钧相信,等到再过几年,自己就可以推广工商业了。皇庄的产出已经足够养活百姓,甚至还有富裕。这样一来,大明的工商业势必会得到一个大发展。
只不过,到时候恐怕很多人都会把他们藏着的白银拿出来。市面上的白银一多,恐怕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自己需要一个稳定的白银产地来提升中央储备银。
银本位置没有问题,只不过大明产银不多,光靠从外国贸易那里弄来的白银是不够用的,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白银产地。哪里比较合适呢?
朱翊钧觉得有一个地方很合适,只不过这些事都要放在以后再说了。
参观完了之后,朱翊钧又在李文达的邀请下在庄子里面吃了一顿饭。
这顿饭是李文达请的,说是要尽一尽地主之谊。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翊钧也就没拒绝。
两人吃过饭,太阳都快要下山了。
朱翊钧一行人这才坐上了马车,离开了庄子,赶奔德州,赶在城门关之前进了城。
接下来的两天,朱翊钧又走了几个地方,看下来有一些问题,但都不是特别大,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这就让朱翊钧很满意。
最主要的是,在走访的过程中,自己得到了升华。有一些事自己想明白了,有一些东西自己看得更清楚了,为自己接下来继续往下走提供了非常坚实的事实基础。
在德州待了四天以后,朱翊钧就继续出发了。
下一站,自然就是山东首府济南。
说实话,到济南去也没有什么太重要的事。那里是山东的首府,经过上一次的土地清查之后,济南早就应该已经改变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很繁华。
自己想要看的东西并不在那里,可是自己到山东来一趟,如果不去一趟济南城,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
就当是到济南城去散散心、看看趵突泉也好。
从德州到济南城并不是很远,一路上的路也都不错。没有耽误太久的时间,在这天中午时分,一行人终于来到了济南城。
看着济南高高的城墙,朱翊钧下了马车,手中摇晃着折扇,带着张居正的儿子张简修,两人如富家公子一般摇摇晃晃的就进了济南城。
走到城门口,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繁华。
门口进城那里排了很长的队,车水马龙很是热闹。大部分都是行商坐贾的,还有一些是有钱人家的人出去游玩归来的。所有人有说有笑,心情都不错。
当然了,也有不和谐的。比如不远处那个骑着马的公子,带着仆人很是嚣张跋扈,直接就插队跑过去了。
朱翊钧看到这一幕,眉毛就是一挑。
说实话,在山东一路走来,都没有看到过这种事了。
之前还想着看看有没有哪一个受冤屈的女子,自己也来一个英雄救美。毕竟微服私访的皇帝没有英雄救美的情节,怎么能称得上一个完美的微服私访的皇帝呢?
没有美人相许的微服私访,是不完整的。
可惜朱翊钧失望了,根本就没有这种事。尤其是进了山东以后,自从上一次被曾省吾从上到下刷了一遍,山豆根这里的官员全都小心翼翼,嚣张跋扈的二代很少见。
没想到今天到了济南城,反到看到这一幕了。
朱翊钧转头看了一眼身边的张诚,笑着说道:“你带人去打听一下,看看刚才进去的那位公子是什么人。”
说着,朱翊钧唰的一声合上了折扇,轻轻敲打着手心说道:“他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第四一二章 盐商内斗
把查人的事吩咐下去之后,朱翊钧就带人进了济南城。
比起德州城,济南城自然要热闹很多,城市也很繁华,地方也很大。他们这么多人,居然也能找到一家大客栈一起住下。
朱翊钧的房间被安排在最高处,站在窗口向南看去,济南全景可见城南山势连绵,一城山色,古朴沉郁
所有人都住下之后,酒饭茶水也准备好了。
这个时候,张诚的人从外面走了回来。
对于他们来说,打听一个人的消息并不难。那公子在城门口那样耀武扬威,随便拉一个人问问都能知道他的来历。
只不过是为皇帝做事,自然要把事做得好、做得漂亮,不可能稍稍打听一下就过来报告。况且还不知道打进来的消息是真是假,所以他们经过一番详细的询问、多方验证之后,这才把消息送到了朱翊钧这里。
对于朱翊钧来说,这样的消息基本是可以相信的。
看着站在面前的董大宝,朱翊钧笑着问道:“你就是董大宝?”
“回公子,我就是。”董大宝面带喜色的躬身说道。
这个名字,朱翊钧早就听说过了。虽然没有见过这个人,但也知道他是东厂张诚手下的得力战将、难得的狠人物。
不过也就问了这么一句,朱翊钧便没有再说什么。自己的身份放在这,这也就是在外面。如果不是在外面的话,这句话自己都不会问。
董大宝心里面很满意,能得到皇帝的召见,这就是资历,代表自己入了皇帝的眼。如果接下来自己能把事办好、办得漂亮、能立下功劳,肯定能飞黄腾达。
在这样的情况下,董大宝想不高兴都难。
一边的张诚知道皇帝问完话了,这个时候说道:“说说吧,把你打听到的消息都说说。”
“是。”董大宝答应了一声说道:“这个人叫做江少卿,现居扬州,这次到济南来是来办事的。他的祖父叫做江才,安徽歙县人。江才从小便经商做贾,跟着家乡的人一起学做生意。后来自己积攒了一些本钱之后,跑到了钱塘做食盐生意,几十年下来可以说是顺风顺水。”
“在钱塘生意做好的时候,他就又转战到了扬州,现在在扬州城里也算得上是一号人物了,是江南地区排名比较靠前的盐商。江才不但在贩卖时间上有所建树,对儿子的培养也不遗余力。他的儿子叫做江珍。”
闻言,朱翊钧就抬起了头,脸色有些迟疑地看着董大宝问道:“你说的那个江珍,是贵州布政使江珍?他是江才的儿子?”
“回陛下,正是此人。”说完,董大宝就退到了一边。
他知道自己该说的事都说完了,不能再说了,再说就是多嘴。
朱翊钧手放在桌子上,用手指轻轻地敲打在桌面。
说实话,对于这个时期的事,自己是知道的。
现在大明朝的盐政正处于转型时期,或者说盐商正处于转型时期,这些人开启了疯狂的内斗。从弘治年间把纳银开中改为纳粮开中之后,盐商就一直都在斗,主要斗争的就是三方势力:徽商、晋商,还有陕西商帮。三方势力你争我夺,打得不可开交,最终结果是徽商胜利了。
这种胜利是两个层面上的,一个层面上是在资本层面上,徽商通过各种生意获得了大量的利润,他们有钱、有资本干这个事。况且他们有地域优势,属于本地作战。
第二个层面上就是在官场上,徽商是非常精明的一群人,他们在有了钱之后,大力发展加强教育。并不是说只发展自己家的人,只要是同乡,全都发展。你是穷苦人家出身也没有关系,有才学的培养你读书,没有才学的就培养你学做生意。通过这个将所有人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团体。
当然了,其他地方的商人也都这么做,这也是商帮的由来。在这方面,徽商做得极为出色。正是因为这样的品质和品格,使得徽商诞生了很多百年的老字号。
正是通过这两个层次,徽商实现了这次战略争夺的大胜利,将整个盐商的利润从山西和陕西商人手里面夺了出来,把他们彻底赶出了扬州,从而彻底掌控了大明的盐。
争夺失败的两个商帮也在为自己寻找了出路。
首先是陕西商人,他们继续干食盐,但是转进到了云贵四川一带。他们不再经营海盐,转而经营起了盐矿。他们打造出了最有名的一个食盐品牌,叫做自贡井盐。大肆开着盐井、提炼食盐,算是有一番作为。
另外一只被打出去的就是山西商人,也就是晋商,从此以后就没有在食盐上有所作为。但是他们也没有闲着,开始走西口,进行草原贸易。他们跑到了张家口,做起了让很多人咬牙切齿的生意。他们通过自己本地的优势,开始向草原走私,后来向建奴走私铁器、情报,甚至是武器,没有什么事是他们不敢干的。
现在这个时候,徽商正在积蓄力量,准备一举干倒另外两家商帮。另外两家也在积极应对,准备将这个新的挑战者弄死。
这场争夺看起来是没有什么硝烟,可是朱翊钧却知道,这里面充满了硝烟。
只不过现在晋商还倒不了,因为人家现在在朝廷里有靠山——内阁次辅张四维、原来的三边总督王崇古。
唯一能对付张四维的就是张居正,徽商在这上面也走不通。首先,张居正和徽商不是一个地方的人,不是同乡,就没有可能成为乡党。
后世很多人见面打招呼都会称一称乡党,这个是什么来的?
同乡同党,那才叫乡党。
至于用钱行贿嘛,张居正虽然不是油盐不禁,可是分什么事。你拿钱让张居正帮你打晋商、打张四维,只能说你想太多。
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徽商真的积蓄了不小的力量。不说其他的,就说江家江珍,改革派的干将,坐镇贵州,名声还好,政绩斐然。
第四一三章 赋税改革第一人——江珍
江珍这样一个人物,朱翊钧心里面也是有数的,他算得上是中老年官员里面比较有用的一个人,也算得上是上一任的心腹。
他是嘉靖二十二年进士,初授高安县令,以课税第一,升礼部主事、浙江参政;在地方政务和税收方面非常有才能,深得张居正的喜欢。
在张居正改革当中,江珍这样的官员很重要,所以张居正很喜欢他,这些年对他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
江珍能升到这个位置,一方面来自于江家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张居正的提拔。而到了这个位置上,后者的提拔更重要一些。
这一次张居正之所以把江珍放到贵州去,是因为那个地方比较艰苦,管理起来也比较困难,是很多官员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可是在张居正看来,那是一个非常锻炼人的地方。
很多人不知道,估计连江珍自己都不知道,但是朱翊钧知道,这个江珍是张居正为自己后续赋税改革培养的人才。
朱翊钧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赋税改革最重要的人物家里面居然是盐商,而且还是大盐商。
他们家的身价如果按照后世人的理解的话,应该就是身价千万。这个千万指的不是人民币的一千万,而是千万两白银。同时,很多人对身价这个事有误解。如果说一个人有千万身价,不是说他的身价是一千万,而是有可能小几千万,也有可能大几千万。只要没有超过一个亿,那都是千万身价。
江珍他们家具体有多少钱?
自己的参观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该了解的事都了解了。
农业化是基础,永远都是如此。这不,当百姓吃饱了,农业生产产品过剩,这样才会产生通胀率,很多东西才会需要流通。否则不要谈什么工商业。
工商业是怎么来的?
是百姓在吃饱了之后有了交换的需求。土地的产出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之后,有剩余才会拿去交换。
工商业的本质就是流通,只不过大明根本就没有办法流通,底层百姓被压迫、被剥削。上面的人跑去赚外国人的钱,原本这是好事,可是在大明却不是这么回事。
大明的东西出去之后,换回来一堆白银。这些白银是货币吗?
能流通的才是货币,不能流通算什么货币?
就是一堆金属。
大明又不会拿这些钱去外国买东西,只会在内部消化。最终,所有的压力全都转给了普通百姓。
就像满清签订了很多条约,为什么叫不平等条约?
比如规定的双方军舰都有在对方领海自由航行的权利,看起来是很平等的条约。为什么不平等?
因为你没有军舰,你的军舰没有能力开到我的领海来,对于你有利的条件根本就是废物。这对于大明来说也一样。
如果大明赚来的这些钱可以拿到外国去买东西,哪怕只是买粮食,那也没问题。
结果这些钱,他们从外国人那里赚回来之后全都花在国内了,甚至是把钱藏起来,造成了大明的通货膨胀,工商业就几近于崩溃。
朱翊钧相信,等到再过几年,自己就可以推广工商业了。皇庄的产出已经足够养活百姓,甚至还有富裕。这样一来,大明的工商业势必会得到一个大发展。
只不过,到时候恐怕很多人都会把他们藏着的白银拿出来。市面上的白银一多,恐怕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自己需要一个稳定的白银产地来提升中央储备银。
银本位置没有问题,只不过大明产银不多,光靠从外国贸易那里弄来的白银是不够用的,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白银产地。哪里比较合适呢?
朱翊钧觉得有一个地方很合适,只不过这些事都要放在以后再说了。
参观完了之后,朱翊钧又在李文达的邀请下在庄子里面吃了一顿饭。
这顿饭是李文达请的,说是要尽一尽地主之谊。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翊钧也就没拒绝。
两人吃过饭,太阳都快要下山了。
朱翊钧一行人这才坐上了马车,离开了庄子,赶奔德州,赶在城门关之前进了城。
接下来的两天,朱翊钧又走了几个地方,看下来有一些问题,但都不是特别大,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这就让朱翊钧很满意。
最主要的是,在走访的过程中,自己得到了升华。有一些事自己想明白了,有一些东西自己看得更清楚了,为自己接下来继续往下走提供了非常坚实的事实基础。
在德州待了四天以后,朱翊钧就继续出发了。
下一站,自然就是山东首府济南。
说实话,到济南去也没有什么太重要的事。那里是山东的首府,经过上一次的土地清查之后,济南早就应该已经改变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很繁华。
自己想要看的东西并不在那里,可是自己到山东来一趟,如果不去一趟济南城,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
就当是到济南城去散散心、看看趵突泉也好。
从德州到济南城并不是很远,一路上的路也都不错。没有耽误太久的时间,在这天中午时分,一行人终于来到了济南城。
看着济南高高的城墙,朱翊钧下了马车,手中摇晃着折扇,带着张居正的儿子张简修,两人如富家公子一般摇摇晃晃的就进了济南城。
走到城门口,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繁华。
门口进城那里排了很长的队,车水马龙很是热闹。大部分都是行商坐贾的,还有一些是有钱人家的人出去游玩归来的。所有人有说有笑,心情都不错。
当然了,也有不和谐的。比如不远处那个骑着马的公子,带着仆人很是嚣张跋扈,直接就插队跑过去了。
朱翊钧看到这一幕,眉毛就是一挑。
说实话,在山东一路走来,都没有看到过这种事了。
之前还想着看看有没有哪一个受冤屈的女子,自己也来一个英雄救美。毕竟微服私访的皇帝没有英雄救美的情节,怎么能称得上一个完美的微服私访的皇帝呢?
没有美人相许的微服私访,是不完整的。
可惜朱翊钧失望了,根本就没有这种事。尤其是进了山东以后,自从上一次被曾省吾从上到下刷了一遍,山豆根这里的官员全都小心翼翼,嚣张跋扈的二代很少见。
没想到今天到了济南城,反到看到这一幕了。
朱翊钧转头看了一眼身边的张诚,笑着说道:“你带人去打听一下,看看刚才进去的那位公子是什么人。”
说着,朱翊钧唰的一声合上了折扇,轻轻敲打着手心说道:“他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第四一二章 盐商内斗
把查人的事吩咐下去之后,朱翊钧就带人进了济南城。
比起德州城,济南城自然要热闹很多,城市也很繁华,地方也很大。他们这么多人,居然也能找到一家大客栈一起住下。
朱翊钧的房间被安排在最高处,站在窗口向南看去,济南全景可见城南山势连绵,一城山色,古朴沉郁
所有人都住下之后,酒饭茶水也准备好了。
这个时候,张诚的人从外面走了回来。
对于他们来说,打听一个人的消息并不难。那公子在城门口那样耀武扬威,随便拉一个人问问都能知道他的来历。
只不过是为皇帝做事,自然要把事做得好、做得漂亮,不可能稍稍打听一下就过来报告。况且还不知道打进来的消息是真是假,所以他们经过一番详细的询问、多方验证之后,这才把消息送到了朱翊钧这里。
对于朱翊钧来说,这样的消息基本是可以相信的。
看着站在面前的董大宝,朱翊钧笑着问道:“你就是董大宝?”
“回公子,我就是。”董大宝面带喜色的躬身说道。
这个名字,朱翊钧早就听说过了。虽然没有见过这个人,但也知道他是东厂张诚手下的得力战将、难得的狠人物。
不过也就问了这么一句,朱翊钧便没有再说什么。自己的身份放在这,这也就是在外面。如果不是在外面的话,这句话自己都不会问。
董大宝心里面很满意,能得到皇帝的召见,这就是资历,代表自己入了皇帝的眼。如果接下来自己能把事办好、办得漂亮、能立下功劳,肯定能飞黄腾达。
在这样的情况下,董大宝想不高兴都难。
一边的张诚知道皇帝问完话了,这个时候说道:“说说吧,把你打听到的消息都说说。”
“是。”董大宝答应了一声说道:“这个人叫做江少卿,现居扬州,这次到济南来是来办事的。他的祖父叫做江才,安徽歙县人。江才从小便经商做贾,跟着家乡的人一起学做生意。后来自己积攒了一些本钱之后,跑到了钱塘做食盐生意,几十年下来可以说是顺风顺水。”
“在钱塘生意做好的时候,他就又转战到了扬州,现在在扬州城里也算得上是一号人物了,是江南地区排名比较靠前的盐商。江才不但在贩卖时间上有所建树,对儿子的培养也不遗余力。他的儿子叫做江珍。”
闻言,朱翊钧就抬起了头,脸色有些迟疑地看着董大宝问道:“你说的那个江珍,是贵州布政使江珍?他是江才的儿子?”
“回陛下,正是此人。”说完,董大宝就退到了一边。
他知道自己该说的事都说完了,不能再说了,再说就是多嘴。
朱翊钧手放在桌子上,用手指轻轻地敲打在桌面。
说实话,对于这个时期的事,自己是知道的。
现在大明朝的盐政正处于转型时期,或者说盐商正处于转型时期,这些人开启了疯狂的内斗。从弘治年间把纳银开中改为纳粮开中之后,盐商就一直都在斗,主要斗争的就是三方势力:徽商、晋商,还有陕西商帮。三方势力你争我夺,打得不可开交,最终结果是徽商胜利了。
这种胜利是两个层面上的,一个层面上是在资本层面上,徽商通过各种生意获得了大量的利润,他们有钱、有资本干这个事。况且他们有地域优势,属于本地作战。
第二个层面上就是在官场上,徽商是非常精明的一群人,他们在有了钱之后,大力发展加强教育。并不是说只发展自己家的人,只要是同乡,全都发展。你是穷苦人家出身也没有关系,有才学的培养你读书,没有才学的就培养你学做生意。通过这个将所有人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团体。
当然了,其他地方的商人也都这么做,这也是商帮的由来。在这方面,徽商做得极为出色。正是因为这样的品质和品格,使得徽商诞生了很多百年的老字号。
正是通过这两个层次,徽商实现了这次战略争夺的大胜利,将整个盐商的利润从山西和陕西商人手里面夺了出来,把他们彻底赶出了扬州,从而彻底掌控了大明的盐。
争夺失败的两个商帮也在为自己寻找了出路。
首先是陕西商人,他们继续干食盐,但是转进到了云贵四川一带。他们不再经营海盐,转而经营起了盐矿。他们打造出了最有名的一个食盐品牌,叫做自贡井盐。大肆开着盐井、提炼食盐,算是有一番作为。
另外一只被打出去的就是山西商人,也就是晋商,从此以后就没有在食盐上有所作为。但是他们也没有闲着,开始走西口,进行草原贸易。他们跑到了张家口,做起了让很多人咬牙切齿的生意。他们通过自己本地的优势,开始向草原走私,后来向建奴走私铁器、情报,甚至是武器,没有什么事是他们不敢干的。
现在这个时候,徽商正在积蓄力量,准备一举干倒另外两家商帮。另外两家也在积极应对,准备将这个新的挑战者弄死。
这场争夺看起来是没有什么硝烟,可是朱翊钧却知道,这里面充满了硝烟。
只不过现在晋商还倒不了,因为人家现在在朝廷里有靠山——内阁次辅张四维、原来的三边总督王崇古。
唯一能对付张四维的就是张居正,徽商在这上面也走不通。首先,张居正和徽商不是一个地方的人,不是同乡,就没有可能成为乡党。
后世很多人见面打招呼都会称一称乡党,这个是什么来的?
同乡同党,那才叫乡党。
至于用钱行贿嘛,张居正虽然不是油盐不禁,可是分什么事。你拿钱让张居正帮你打晋商、打张四维,只能说你想太多。
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徽商真的积蓄了不小的力量。不说其他的,就说江家江珍,改革派的干将,坐镇贵州,名声还好,政绩斐然。
第四一三章 赋税改革第一人——江珍
江珍这样一个人物,朱翊钧心里面也是有数的,他算得上是中老年官员里面比较有用的一个人,也算得上是上一任的心腹。
他是嘉靖二十二年进士,初授高安县令,以课税第一,升礼部主事、浙江参政;在地方政务和税收方面非常有才能,深得张居正的喜欢。
在张居正改革当中,江珍这样的官员很重要,所以张居正很喜欢他,这些年对他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
江珍能升到这个位置,一方面来自于江家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张居正的提拔。而到了这个位置上,后者的提拔更重要一些。
这一次张居正之所以把江珍放到贵州去,是因为那个地方比较艰苦,管理起来也比较困难,是很多官员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可是在张居正看来,那是一个非常锻炼人的地方。
很多人不知道,估计连江珍自己都不知道,但是朱翊钧知道,这个江珍是张居正为自己后续赋税改革培养的人才。
朱翊钧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赋税改革最重要的人物家里面居然是盐商,而且还是大盐商。
他们家的身价如果按照后世人的理解的话,应该就是身价千万。这个千万指的不是人民币的一千万,而是千万两白银。同时,很多人对身价这个事有误解。如果说一个人有千万身价,不是说他的身价是一千万,而是有可能小几千万,也有可能大几千万。只要没有超过一个亿,那都是千万身价。
江珍他们家具体有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