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_分卷阅读_725
即便方才还想着这前弟子的‘坑人不倦’,听着这感慨万千的一句,陆辞还是被逗起了笑:“官家言重了。官家要做什么,何来禀奏一说?”
在中堂等了他颇久的这人,可不正是模样长开许多,身量也窜高不少的小皇帝赵祯么?
赵祯原是瞧着温善的包子脸,现褪去稚气,眉目间添了几分天家的威仪和沉静,对外是颇能唬住人的。
但在熟悉又喜爱的小夫子面前,他不自觉地原型毕露,又是那腼腆羞涩、自知闷趣得很的少年郎了:“我还不知道你么?要让你有所选择,怕是要在秦州再呆个三五年去。”
——那得取决于同党项的战事要持续多久了。
陆辞眨了眨眼,含笑道:“秦州局势严峻,轻易离开不得,官家纵观全局,定然比臣下更为清楚才是。”
赵祯老气横秋地叹了口气:“可不是么?只是我身边少了小夫子这一得力又知心的栋梁,实在不自在。”
陆辞果断岔开话题:“臣离京数年,不见繁华,倒不觉憾。唯一让臣感到可惜的,唯有未曾有幸于陛下大婚大典中,一睹官家翩翩风采了。”
“摅羽这么一说,我亦想起来了。”赵祯听着小夫子的关心,心里不由一暖,突然想起同样喜欢小夫子的皇后,登时高兴道:“郭圣人早想见摅羽一面,待制举之事一了,我便让她提早去凉亭等着,我再领你去御花园散步去。”
……怎么无端端的,皇帝会兴致勃勃地想让他这个外臣见上皇后一眼,还转瞬就安排上了?
郭圣人与他自是素未谋面,郭家更是同他毫无交集,怎会莫名想到要见他?
陆辞直觉有些不对劲,然而他还来不及细究,就被憋了好些年的话要说的前弟子给打断了。
在人前威严十足的赵祯,此时已恢复了以前那好奇宝宝的模样,双眼发光,亲热地揪着小夫子的衣袂叽叽喳喳问个不停。
第二百九十六章
官家欲重开制举,广选良才,以应对西北战役之事,虽还未明文召之,但在消息灵通的朝中文武眼里,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
知晓归知晓,看着兴致勃勃的小皇帝用心筹谋,为凸显重视,还特意将此时恐怕正于秦州忙得焦头烂额的陆辞也召回来‘坐镇’,他们却都是心照不宣,全然不看好此事。
自太,祖朝起,哪位天子在置办制举时不是满怀雄心壮志,想着做那相中千里马的伯乐,弄得大张旗鼓?
末了无一不落得雷声大雨点小,寂然无闻,意兴阑珊地收场。
不是乏人应制,便是中举者太过寥寥。
在他们眼中,明面上颇受官家重视的制举却落得乏人问津这点,实在是再符合常理不过的了。
人力有穷时,能做到可俾陈古今之治乱,君臣之得失,生民之休戚,贤愚之用舍,庶几有益于治,还可吟得诗词歌赋的全才,固然能在制举中雀屏中选。
但既然身兼‘才灵爽秀’,‘文理优长’,甚至还需通兵法韬略的惊世之才,要走那贡举的光明坦途,显然也是手到擒来的。
那何必行这偏锋,摘这在士人眼里,终究是次‘贡举进士’一等的名头?
不论是士林名声,还是前途晋升,正经的新科进士,都要比制科魁首要强上太多了。
会去应制举的士子,大多是在自知科考中发挥失利,无望名次,又不甘心就此回乡,才特意碰碰运气去;也有出身不佳,在低微官职上蹉跎多年,前程黯淡,前往一试者。
终归是一群投机取巧之辈,而鲜有专冲制举而去的。
因打心底地怀着对制举取士的轻视,在陆辞回京,惹得京中一阵热闹的风头过去后,群臣就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的目光移了开去,除却投向了吐蕃与党项的焦灼战势的那一小部分,大多都落在了早秋这筹办得热火朝天的文武举解试上了。
自也无从得知,陆辞趁此机会,‘勾结’小皇帝,顺利对制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
制举的排场动静,自然比不得身为读书人心中正道的贡举,哪怕比之势头渐衰的武举,也远远不如。
更别说陆辞还故意将阁试之日,安排在了这届贡武举的初试同天——在彻底杜绝了文举不利、便来此碰运气的不良风气之余,也让有心应举之人锐减。
赵祯颇为挂心制举,哪怕清楚主持之人是最值得他信重的小夫子,也忍不住三天两头就来问询。
看着形势不对,他不免有些担忧,委婉询问陆辞道:“制科之阁试,是否改择他日,免同文武举相冲较好?”
面对官家的忧虑,陆辞则是心有成算,笑道:“陛下置制举,是为求拔俗之异才,而非通晓常俗科目者。既所求不同,试策亦不同,又何须试日相同?先皇过往屡办制科,搜罗天下英俊,常试仅取一人。如此,不足以得见,超绝俊茂不常有,当宁缺毋滥么?”
要换作对内情心知肚明的朝臣来听这话,定要痛斥陆辞胡扯八道,忽悠陛下。
先皇置办制举时,之所以取士极少,除却因筛选标准太受官家主观左右的缘故,也是因为制举那不上不下的微妙地位,只能勉为其难地从矮个子里拔个将军。
而跟陆辞口中那大义凛然的‘宁缺毋滥’,搭不上半点干系。
在中堂等了他颇久的这人,可不正是模样长开许多,身量也窜高不少的小皇帝赵祯么?
赵祯原是瞧着温善的包子脸,现褪去稚气,眉目间添了几分天家的威仪和沉静,对外是颇能唬住人的。
但在熟悉又喜爱的小夫子面前,他不自觉地原型毕露,又是那腼腆羞涩、自知闷趣得很的少年郎了:“我还不知道你么?要让你有所选择,怕是要在秦州再呆个三五年去。”
——那得取决于同党项的战事要持续多久了。
陆辞眨了眨眼,含笑道:“秦州局势严峻,轻易离开不得,官家纵观全局,定然比臣下更为清楚才是。”
赵祯老气横秋地叹了口气:“可不是么?只是我身边少了小夫子这一得力又知心的栋梁,实在不自在。”
陆辞果断岔开话题:“臣离京数年,不见繁华,倒不觉憾。唯一让臣感到可惜的,唯有未曾有幸于陛下大婚大典中,一睹官家翩翩风采了。”
“摅羽这么一说,我亦想起来了。”赵祯听着小夫子的关心,心里不由一暖,突然想起同样喜欢小夫子的皇后,登时高兴道:“郭圣人早想见摅羽一面,待制举之事一了,我便让她提早去凉亭等着,我再领你去御花园散步去。”
……怎么无端端的,皇帝会兴致勃勃地想让他这个外臣见上皇后一眼,还转瞬就安排上了?
郭圣人与他自是素未谋面,郭家更是同他毫无交集,怎会莫名想到要见他?
陆辞直觉有些不对劲,然而他还来不及细究,就被憋了好些年的话要说的前弟子给打断了。
在人前威严十足的赵祯,此时已恢复了以前那好奇宝宝的模样,双眼发光,亲热地揪着小夫子的衣袂叽叽喳喳问个不停。
第二百九十六章
官家欲重开制举,广选良才,以应对西北战役之事,虽还未明文召之,但在消息灵通的朝中文武眼里,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
知晓归知晓,看着兴致勃勃的小皇帝用心筹谋,为凸显重视,还特意将此时恐怕正于秦州忙得焦头烂额的陆辞也召回来‘坐镇’,他们却都是心照不宣,全然不看好此事。
自太,祖朝起,哪位天子在置办制举时不是满怀雄心壮志,想着做那相中千里马的伯乐,弄得大张旗鼓?
末了无一不落得雷声大雨点小,寂然无闻,意兴阑珊地收场。
不是乏人应制,便是中举者太过寥寥。
在他们眼中,明面上颇受官家重视的制举却落得乏人问津这点,实在是再符合常理不过的了。
人力有穷时,能做到可俾陈古今之治乱,君臣之得失,生民之休戚,贤愚之用舍,庶几有益于治,还可吟得诗词歌赋的全才,固然能在制举中雀屏中选。
但既然身兼‘才灵爽秀’,‘文理优长’,甚至还需通兵法韬略的惊世之才,要走那贡举的光明坦途,显然也是手到擒来的。
那何必行这偏锋,摘这在士人眼里,终究是次‘贡举进士’一等的名头?
不论是士林名声,还是前途晋升,正经的新科进士,都要比制科魁首要强上太多了。
会去应制举的士子,大多是在自知科考中发挥失利,无望名次,又不甘心就此回乡,才特意碰碰运气去;也有出身不佳,在低微官职上蹉跎多年,前程黯淡,前往一试者。
终归是一群投机取巧之辈,而鲜有专冲制举而去的。
因打心底地怀着对制举取士的轻视,在陆辞回京,惹得京中一阵热闹的风头过去后,群臣就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的目光移了开去,除却投向了吐蕃与党项的焦灼战势的那一小部分,大多都落在了早秋这筹办得热火朝天的文武举解试上了。
自也无从得知,陆辞趁此机会,‘勾结’小皇帝,顺利对制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
制举的排场动静,自然比不得身为读书人心中正道的贡举,哪怕比之势头渐衰的武举,也远远不如。
更别说陆辞还故意将阁试之日,安排在了这届贡武举的初试同天——在彻底杜绝了文举不利、便来此碰运气的不良风气之余,也让有心应举之人锐减。
赵祯颇为挂心制举,哪怕清楚主持之人是最值得他信重的小夫子,也忍不住三天两头就来问询。
看着形势不对,他不免有些担忧,委婉询问陆辞道:“制科之阁试,是否改择他日,免同文武举相冲较好?”
面对官家的忧虑,陆辞则是心有成算,笑道:“陛下置制举,是为求拔俗之异才,而非通晓常俗科目者。既所求不同,试策亦不同,又何须试日相同?先皇过往屡办制科,搜罗天下英俊,常试仅取一人。如此,不足以得见,超绝俊茂不常有,当宁缺毋滥么?”
要换作对内情心知肚明的朝臣来听这话,定要痛斥陆辞胡扯八道,忽悠陛下。
先皇置办制举时,之所以取士极少,除却因筛选标准太受官家主观左右的缘故,也是因为制举那不上不下的微妙地位,只能勉为其难地从矮个子里拔个将军。
而跟陆辞口中那大义凛然的‘宁缺毋滥’,搭不上半点干系。